“我家住在八里岔!”——曾都区北郊办事处八里岔社区为民服务二三事

2019-10-25 09:19| 发布者: 云起风生| 查看: 4695| 评论: 0|原作者: 云起风生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张琴
  “我家住在八里岔!”在曾都区北郊办事处八里岔社区,“家”的理念深入人心,社区居民以“家”为荣。
  社区党委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推进“红色引擎工程”,全力推进“红色服务”、建好“红色阵地”、打造“红色物业”、搭建“百姓舞台”,将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每一件民生实事中,彻底改变了老旧小区的落后面貌,将5000多个社区居民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群众所急,我们工作的重点”
  “小区环境整治后,我们受益是最大的。我家门口乱搭乱放的东西被清理干净了,泥巴路硬化了,小区增绿了,环境变美了,刚出生的孙子不用搬走了,一家人可以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住在八里岔农场小区的老居民王芳由衷地为社区工作点赞。
  农场小区是八里岔的一个开放式老旧小区,有300多户2000余名居民,是八里岔人口最集中、问题最突出的社区。过去,这里还是泥巴路,没有雨污分流管道,没有监控系统,私搭乱建严重,居民纷纷外迁。
  社区群众最急最盼的事,就是社区党委的重点工作。这是八里岔社区党委一班人工作的出发点。
  “去年,社区党委将老旧小区改造纳入党委重点工作,全力推动解决。”社区党委书记许旭介绍,农场小区和棉花小区过去被老百姓称作社区里环境“最脏最乱最差”的小区。
  人口多、问题多,矛盾就多,社区怎么做好群众工作?社区党委副书记虞拥军说,发扬民主是最大的法宝。两个小区先后启动改造,改造前分别召开了多次居民大会,家家户户派代表参加,人人都能提意见。
  虞拥军还记得,去年召开棉花小区居民大会时,由于人数太多,只有将会场搬到了小区的广场上,热闹的场面和过年赶集差不多。
  社区党委充分了解居民诉求,尊重居民意见,成立了棉花小区业主委员会,让居民自主拿出改造方案,通过居民建议、社区党组织提议、社区“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居民代表大会决议等10余次会议,形成一致意见后,最终确定改造方案。

“群众满意,我们工作的落脚点”
  9月3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内,十多位社区老人正在排练重阳节目,个个脸上笑容灿烂。
  81岁老党员余桂兰精神头十足。她高兴地说:“社区现在变化太大了,可以活动的地方多了,我每天都会到这里和同伴们唱歌、跳舞、打腰鼓。”
  居民的幸福感来源于社区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年来,社区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300余万元,对农场小区和棉花小区进行了改造和提升。从日间照料中心出来,眼前的农场小区已经找不到过去脏乱差的景象,户户门前通水泥路,家家院前有花,从天上的电线、监控到地下的管道,全部改造完毕。
  农场小区硬化了泥巴路,改造了管网,治理了垃圾死角,进行了危房改造,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过去,李泽伦老人家的厨房窗户正对着小区一条公共通道,通道上常年堆满了各家的杂物,蚊虫滋生,窗户不敢开。家在深圳的小外孙每次到他家来都不愿意下地走,嫌地脏。老人说,小区环境改造后,孩子们有地方耍了,也愿意回来了。
  棉花小区内虽然居民不算多,问题矛盾却很集中。几年时间里,这里改造了门卫室、停车棚、公厕,新建了2个20立方米的化粪池,重新铺设排污管网165米,刷黑了环形路,安装了电子监控、照明路灯、充电桩,选举产生了业委会,设置保安、保洁岗位,为居民提供“红色物业”服务。现在,该小区俨然成为社区标杆,环境堪比一些商业小区。
  76岁的老党员程乐胜全程参与了棉花小区改造。他最大的感受是,小区改造让居民的心气顺了,一些嚷着要搬走的居民都留下了。
  硬件改造,软件也在提升。社区以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引进“怡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居民开展社区化服务,为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人员送餐,拓展了服务困难居民的渠道。建成了党建文化墙和棉花小区、农场小区传统文化墙,提升了文化氛围。
  社区新风处处,涌现出了一群身边的榜样:金培新、姜世家多年义务看管日间照料中心;李传强等6名党员自筹3000元清运小区垃圾,改造小区排水管,为社区建设出力;郑志斌积极化解小区矛盾,为社区稳定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许旭说,党心连民心。要通过社区党委这一基层党组织,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真正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