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发布

日报微博

日报官微

论坛官微

客户端

在线读报
首页 随州要闻 视频新闻 品质随州 话题讨论 百姓之声 县市区 魅力乡镇 在线访谈 行业风采 生活服务 教育 健康 地产

幸福生活有奔头

2020-6-19 11:04| 发布者: 停止孤单| 查看: 4515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张琴 通讯员 严仕强
  芒种时节,正是农村忙收又忙种的季节,有收获的喜悦,也有播种的希望。6月8日下午,曾都区洛阳镇邱畈村,远山碧水相望,扶贫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印象乡村打造如火如荼,一片繁忙景象。
  邱畈大湾是该村打造的美丽乡村示范点。这里依山傍水,民风淳朴,居民集中,古树资源丰富,水系发达,居民区呈扇形依据地势错落有致分布,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条件得天独厚。但这个焕发新貌的老居民区,也曾受脏乱差环境的困扰。
  依势造景、随湾就势、就地取材,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邱畈大湾今非昔比。去年初以来,邱畈村争取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80多万元打造“印象乡村”,不搞大拆大建,保留质朴乡村味道,提升整体宜居环境,拆除湾间旱厕20处,新建3座公厕、猪圈10间,扩宽村湾道路200米,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的变化。
  “老涂,你家门口现在漂亮得很啦!”“是啊,要把祖屋全部整一遍,才能衬得上这好环境啊!”邱畈村一组村民涂宏法遇到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华,高兴得合不拢嘴。
  涂宏法的祖屋正在湾口,是邱畈大湾的“门面”,早年间他已经在镇上安了家。如今,家门前建起了休闲廊亭,铺上了草坪,种上了花草。他计划和左邻右舍一起把祖屋翻新成古色古香的民居,再住起来。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这就是说的我们邱畈大湾呀!”一组的老党员彭菊英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带领3名贫困户参与维护环境卫生。“参与公益岗位,不仅可以增加点收入,最主要的是把环境搞漂亮了,每天家门口闲聊家常、遛弯散步、跳广场舞,心情更舒畅了。”
  在邱畈大湾,村民从犹疑、好奇、观望,到理解、参与、自豪,自觉清洁环境、主动建设美丽家园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必须先行。邱畈村有贫困户154户491人,2017年底该村达到“村出列、户脱贫”的标准,靠的就是产业。
  香菇大棚是该村的主导产业。“邱畈适合发展香菇,有种植香菇的历史,但是人数少、规模小、品质一般,卖不起好价钱。”曾都区纪委监委驻该村第一书记邓大勇介绍,2017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确定将香菇作为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村里建起了香菇产业合作社,建设香菇大棚50个,无偿给贫困户使用,同步建设一座250立方米香菇冷藏库、一座日烘干量达1000斤的香菇烘干房,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还当好“红娘”、“服务队”和香菇管家,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定期邀请专家进田间送技等方式,帮助村民解决养菌、通风、滴灌等技术难题。
  “去年种植1万棒,纯收入有7万多元!”一组贫困户孔祥文因残因病致贫,在村里的帮助下,建棚、制袋、接种的工作都省了,他只需做好管理,对今后的生活他充满信心。三组农户龙敏巾帼不让须眉,一个人种植近万棒。“我种了几十年的香菇了,手也快,一人一年仅香菇收入也有六七万元。”说起种香菇,龙敏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一年脱贫、两年致富、三年奔小康。香菇产业让大家有奔头!”张国华说,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加入到香菇种植队伍中来。如今,邱畈香菇大棚已经超过100个,年种植规模达到50万棒左右,产值300万元以上,为贫困户创收80万元,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邱畈鲜菇畅销武汉、十堰、襄阳、荆门、孝感等周边城市。
  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创收。村里有38户发展银杏产业70余亩、20户养殖中华蜂300多箱,36户养殖小龙虾150多亩……邓大勇介绍,邱畈在抓好主要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辅助产业,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户户有产业、家家能致富。下一步,继续做强香菇产业的同时,发挥良好生态优势,成立中华蜂养殖合作社,再形成几个较有规模的辅助产业,进一步畅通原生态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渠道,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帮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让邱畈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热门图片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