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鹏 “这是婚房装修。帮我拉直一点,量准啊……”8月20日傍晚,通山富水水库边,46岁的袁达华俯身拉着卷尺,不停地提醒前来帮忙的朋友过细一点。 房屋面积测量完毕,袁达华回到易地扶贫安置房。这是套两室一厅、75平方米的房子,他和父母居住。 “呼啦呼啦”洗了一把脸,袁达华打开空调,说:“这么多年还没成家,只因一个字:穷!” 袁达华住在咸宁市通山县慈口乡大竹村,该村原是深度贫困村。袁达华曾多年漂泊在外打零工,除了一身力气,没有别的专长,40多岁还是单身,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汉。 驻村工作队帮助贷来款 2016年春节,村支书徐良栋带着市纪委监委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曾晖来到他家,提议他在村里搞养殖。 曾晖和徐良栋给他算账:“一只鸡苗不到10元。养得好,年底一只鸡可以卖到120元;羊羔1000元一只,长大可以卖到2000多元……没有本钱可以贷款,政府贴息!” 一条3万元贷款到账的短信留存至今,袁达华回忆:“当时我填了表,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帮忙递交材料。没几天,我收到短信,说贷款已到账。” 他花1.7万元买了20多头种羊,余下的钱用来买鸡苗和饲料,借用哥哥家闲置的猪圈作鸡舍和羊圈,开始养殖。 “我第一年挣了5万多元” 晚8时许,袁达华走进羊圈,投上饲料,说:“羊无夜草不肥!” 接着,他打开鸡舍门,撒饲料、添水,说道:“鸡长成‘少年’了,再过两周就散养!” 山里的夜,宁静祥和。鱼儿一跃而起,清脆的入水声,随风入耳。 袁达华眼眸发亮:“我第一年挣了5万多元。其中,羊卖了2万多元,鸡卖了1万多元,都是散养的,受欢迎。扶贫工作队帮忙,在微信里一发布,不少订货电话就打来了。当年,我成了村里的脱贫明星。” 袁达华的书桌上,摆着一堆脆枣栽种技术的书。 “除了养羊养鸡,你还干别的?” 他带记者走到阳台,指着后山沟说:“那一片黑压压的地方是枣园,我种了70亩!” 这70亩地全部是他从村民手里流转的。扶贫工作队送枣苗,帮忙募资金、装大棚。现在,枣树已长到1米高,开始挂果。 养殖和枣园的收入加一起,2018年、2019年两年,他年收入都超过7万元。 “光棍村”已有20多人“脱单” 一轮新月挂山头。 水库边,新房的脚手架若隐若现。 大竹村曾是有名的“光棍村”,35岁以上的单身汉有80多人。2018年,全村脱贫摘帽。近两年,村里已有20多人“脱单”。 “收入增加了,好事一桩接一桩。”袁达华说:“经媒人介绍,邻镇黄沙镇的阮妹妹与我互加微信,聊得不错。”今年疫情结束后,双方见了父母,都很满意,约定年底结婚。 新房是两层小洋楼,面积200多平方米,主体工程已完成,装修的材料也运回来了。聊到此处,袁达华眉毛都“跳”起来了,他高兴地说:“年底就可以搬出安置房,告别单身生活!” 说罢,他的手机响了,是女友打来的。他道声“对不起”,直奔房间接听视频电话。 “新房装修,准备得怎么样了?” “材料准备齐了,尺寸也测量好了,过两天就开工。” 两人热烈地规划着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