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日报讯(全媒记者林超)9月16日至17日,2021年“感受随州看发展”融媒体走基层之“乡村振兴看随州”活动来到随州。 2021年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此次融媒体基层行,由随州市委宣传部、随州市委网信办主办,来自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极目新闻、腾讯、新浪、凤凰、抖音、一点资讯、百度、网易、经视直播、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随州日报、随州广播电视台等20余家中央和省市媒体的新闻记者,随州本地的网络自媒体、网络志愿者代表等30多人参加采访采风。 据悉,本次活动主题为“乡村振兴看随州”,采访团将深入随州乡村建设一线,到随县三里岗镇、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曾都区南郊等地,参观和感受随州乡村的发展变化,探访乡村振兴的发展措施、取得的成效,并通过现代网络传播的手段,聚焦随州基层典型,传播好随州发展故事,为随州建设“现代农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6日下午,采访团一行先后到随县三里岗镇常安店村、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白龙池景点(大洪山革命陈列馆)、大洪山风景名胜区长岗镇绿水村园泰中药材基地等地,感受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17日,采访团走进位于曾都区南郊街道邓家老塆村的盛亩园农业科技公司,参观田园综合体建设,体验农业采摘。 采访团媒体记者纷纷表示,此次走基层,深切感受到随州美丽乡村建设有成效,乡村产业发展有特色,将进一步宣传推介,让更多人熟知随州本地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市民在盛亩园采摘水果 常安店村活动广场 常安店村村民在香菇大棚将香菇棒上架。 常安店村一角 融媒体采访团记者在大洪山革命陈列馆沙盘拍照。 融媒体采访团在大洪山革命陈列馆参观。 融媒体采访团在大洪山风景区银杏广场留影 融媒体采访团记者在大洪山白龙池拍照。 融媒体采访团在大洪山宝珠峰留影。 大洪山宝珠峰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绿水村银杏广场航拍。 曾都区南郊办事处邓家老湾盛亩园采摘园。 “药谷”绽放七叶一枝花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徐斌 通讯员 郭海洲 9月16日下午,融媒体采访团走进位于大洪山深处的长岗镇绿水村一处名为笔架山的林间,这里隐藏着一个投资数亿元的项目。 “最壮观的时候是四五月份,成片的都是七叶一枝花。现在除留种外花薹都剪掉了,这样可以让养分集中供应地下块茎生长,提高产量。”湖北大洪山园泰中药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辛波说。 在林间的田垄里,辛波找到了一支花薹已经快要枯萎的七叶一枝花,枝头裂开的果实露出鲜红的花籽,在苍翠林间格外显眼。“这些花籽再播种,在地里孕育1年半左右,便可长出新的七叶一枝花。”辛波说。通过几年实践,公司在七叶一枝花的种苗培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如今基地培育的种苗达2000万株,每株市场售价3元,开拓了继药用根茎之外的另一增收渠道。 大洪山地处鄂中北,其主峰宝珠峰海拔1055米,周围都是平原,从平原到山顶的垂直高度近1000米,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为大洪山赢得了“植物宝库”“植物博物馆”的美称。大洪山的花草繁盛,据初步统计,种类多达100多科600余种,发现的可入药的花草就有300余种。 靠山吃山,勤劳智慧的大洪山人发现了其中的致富经。 湖北大洪山园泰中药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化军是绿水村村民,早年从事袋料香菇种植,所用菌棒大多靠砍伐山里的树木。2012年初,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徐化军将目光转向山里野生的七叶一枝花。 七叶一枝花,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因其叶多为4-11片得名,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七叶一枝花生长周期长,种植难度大,它适宜生长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林下及灌丛阴湿处。大洪山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优质的七叶一枝花。 园泰中药材公司成立于2012年8月,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狠抓项目对接、科企对接、银企对接和市场对接。2018年分别与湖北大学和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融合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共建“七叶一枝花”药材研发(科企对接)与“七叶一枝花”药材种植原料药供给基地。 经过多年实验攻关,七叶一枝花种子培育出果率由2012年的10%上升到现在的70%,种子发芽率及栽培技术取得突破,种苗成活率超过85%。公司免费为当地贫困户发放种苗,带动大洪山区域药农1200余人种植七叶一枝花,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200余人。 七叶一枝花属濒危名贵中药材,供应量以每年70%的速度锐减。园泰中药材公司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林药间作模式,精准助农致富。 “农闲时来这边种植药材,平时也不耽误自己家种田,每天能领取150元左右的工资。”基地农户刘道华高兴地说。 目前,大洪山已有5家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种植专业合作社和1家中药材出口公司。中药材种植总面积2500亩以上,创产值1亿元,带动辖区及周边区域种植农户910余户,户平增收4000元左右。 辛波告诉记者,公司计划在近几年内投资3.9亿元建设13000亩(山场)七叶一枝花等濒危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七叶一枝花”百草园生态旅游观光项目,力争8年时间实现产值19.5亿元,带动1200人致富,为打造随州“药谷”作出贡献。 成熟的七叶一枝花。 融媒体采访团记者在大洪山园泰中药材基地采访。 盛亩园,城里人的果园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林超 9月17日,融媒体走基层采访团来到随州市盛亩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现场体验水果采摘乐趣,探访了解田园综合体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 随州市盛亩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曾都区南郊办事处邓家老塆村,处于城乡结合部,交通便利。走进园内水果种植区域,只见一排排形如仙人掌状的火龙果枝条攀援在支架上,肥厚的深绿叶子间,露出一个个红色“火球”。葡萄园里一串串椭圆形、黄绿色的“阳光玫瑰”悬挂在枝头,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诱人的光泽;细长形、紫红色的“美人指”,因宛如美女的手指而得名,外观艳丽,勾人食欲。 现场品尝,火龙果软滑清甜,“阳光玫瑰”甜中带香,“美人指”酸甜爽脆,又赏心悦目。据工作人员介绍,随州市场上销售的火龙果绝大部分来自外地,为便于运输,一般在果实七成熟的时候就采摘。而盛亩园的水果采用有机种植,充分成熟后现摘现吃,口感和营养价值更有保障。 盛亩园公司总经理黄凯介绍,盛亩园的水果是南果北种,目前主要品种有火龙果、“美人指”“阳光玫瑰”葡萄、猕猴桃、台湾果桑等。从2015年开始建设,公司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将果林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园内水果仅供采摘,不到市场销售,从4月到10月底,每个月都有新鲜的水果供市民采摘品尝,年接待游客近2万人。此外,公司还安排人员现场展示农业科学知识、生态环保等建设成果,打造出集生态、休闲、科普三大功能为一体的都市田园综合体。 公司的发展壮大,对当地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除了流转土地外,水果种植、管理、采摘等需要大量人工,解决周边300余人就业。“年纪大了,在这里工作家庭两不误,我很满意。”70岁的宫金海正在大棚内操作滴水设施,他家在曾都区北郊,从公司成立他就加入了,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盛亩园的火龙果基地 盛亩园采摘园工人在采摘火龙果。 融媒体采访团记者在大洪山宝珠峰金顶拍照。 融媒体采访团记者在大洪山体验户外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