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江开军 通讯员 刘新
制菌种、备木屑、购麸皮……7月下旬,随县草店镇金锣山村的乡亲们忙得火热,筹备种植香菇的各种材料。贫困户刘宏胜备料6000袋,干得大汗淋漓,他揩下一把汗说:“大伙比着干,都在向老刘看齐呢。”
老刘是该村4组的贫困户刘成丹,今年68岁,靠做豆腐、卖豆腐维持生计。他为何成为全村榜样,得从一起“砸玻璃”事件说起。
去年冬,一名贫困户闹到村办公室,嚷着要扶贫款,还砸碎了窗户玻璃。玻璃碎了,干部们“醒”了,“确实有人一味‘等靠要’,若不扭转歪风,扶贫效果将大打折扣”。包村的随县政府主要领导获悉后,特意叮嘱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说:“扶贫先扶志,必须激发贫困户产业脱贫的内生动力。”
如何点燃内生动力?村里选树了一批自主脱贫的典型户,刘成丹夫妇就是其中之一。
刘成丹股骨头坏死有30年了,如今双腿残疾,走路都很困难,他的妻子余成敏因小儿麻痹症致左腿残疾,邻居们叹息说“夫妇二人一条腿”。
记者见到这对残疾夫妇,当天的豆腐已卖完,收摊了。“别的活干不了,只能磨豆腐。”他俩一边清洗设备,一边讲述一天的劳作:凌晨两点就起床,把泡好的黄豆捞起来,然后磨豆浆、煮豆浆、点豆腐,最后包豆腐,中途还要起豆筋、做千张,一刻不停忙到7点过后;早饭后摆摊卖豆腐,生意好的话中午卖完,下午清洗设备,晚上泡黄豆,8点睡觉。“最难受的是做千张,两手不停,两腿一站一个多小时,最后挪都挪不动。”刘成丹说,他一不小心就会摔跤,去年冬摔倒在火堆里,烧坏了一件棉袄。
20多年了,他们重复着单调而艰难的劳动,养大了3个儿女。
“榜样就在身边。”老刘一家的事迹经干部宣讲,在全村引起不小的波澜。干部们乘势而上,大力支持贫困户办产业。患病8年之久的谭典生流转30亩土地养龙虾,预计年收入10万元;贫困户刘丹军除了照顾智障儿子和90岁的老母亲,还抽空盘活10亩苗木,每年可增值几万元;更多贫困户选择了金锣山村的老本行,种香菇。
村里统计,全村171家贫困户,除35户低保、五保之外,110多户拥有自主产业,还有20多家重度伤残户,村里采取扶贫贷款入股的办法,让他们获得企业分红。村支书刘志兰说:“只要是干得动的,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