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论坛 首页 魅力乡镇 澴潭镇 镇情快递 查看内容

柏树湾里好风光 ——随县澴潭财政所助力柏树湾村发展纪略

2019-10-14 09:16| 发布者: 云起风生| 查看: 2604| 评论: 0|原作者: 宁宁

摘要: 随州论坛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张远富 龚文斌 柏树湾村概况   柏树湾村位于澴潭镇东北部,距镇区约10公里,属半丘陵半平畈地带,国土面积18.36平方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306户、1273人,共有山林面积20000亩,耕地面积2650亩。 产业发展壮大   全村拥有金银花、芍药、水产、大白桃、油茶等五大支柱产业,总面积1.2万亩,建成5个专业合作社;兴办混凝土、食品、水产3家骨干企业。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3万元,村民年均分红达到7000元。 公
随县.jpg

随州论坛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张远富 龚文斌
柏树湾村概况
  柏树湾村位于澴潭镇东北部,距镇区约10公里,属半丘陵半平畈地带,国土面积18.36平方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306户、1273人,共有山林面积20000亩,耕地面积2650亩。
产业发展壮大
  全村拥有金银花、芍药、水产、大白桃、油茶等五大支柱产业,总面积1.2万亩,建成5个专业合作社;兴办混凝土、食品、水产3家骨干企业。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3万元,村民年均分红达到7000元。
公共设施完善
  聚集各类资金5000多万元,拓宽硬化乡村道路36公里,新建整修泵站9座, 硬化排引渠道5000余米, 硬化整治塘堰100口,安装太阳能节能灯310盏,新建文化广场4个,建农户无害化厕所240个、公厕4个。做好美丽文章
  柏树湾村位于澴潭镇东部,距离镇区约10公里,版图面积18.36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306户、1273人。
  “近年来,柏树湾村在镇财政所的大力支持下,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按照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要求,不断创新思路、丰富载体,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柏树湾村党支部书记张洸沦告诉记者,以前,柏树湾生态环境脆弱,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不足,农业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村公共服务不足,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是远近闻名的后进村。
  2015年,一场“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浪在柏树湾村掀起。从此,人们眼中的柏树湾变了个模样。
  走进乡村民居,房前屋后清洁整齐,地面干净。小院里摆放着的几盆盆景,绽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看起来格外爽心。“每家每户都有两个垃圾桶,村里还专门购买了一台垃圾专运车,每个湾配有垃圾箱。垃圾集中收存,集中清埋,不留污染源,确保全村清洁卫生。”张洸沦向记者介绍。
  清晨,沐浴着清幽的乡间气息,村里13名保洁员走出家门,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清扫道路垃圾,并把村民房屋前垃圾桶里的垃圾按照厨余类、可燃烧类、可回收类、有毒有害类进行分类处置。
  乡村振兴,首先要从撕掉“脏乱差”的标签开始。如今,多年努力结出硕果,垃圾围村、入田、堵路、塞塘现象终于得到遏制。目前,全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90%以上。
  垃圾请出去,绿色引进来。美化与绿化齐头并进,改善基础设施也同步提上了日程。
  “再过两三年,这片杨树可值10多万元。”村民何敬朝指着房屋后的一片杨树林对记者说。记者了解到,目前全村种植的50万棵白杨树、松树和栎树有70%成材;栽种的2000余亩优质桃树、800余亩金银花、4000亩油茶、1000亩芍药和牡丹,每年收入可达1600余万元。
  柏树湾村“见缝插绿”、推窗见绿,一幅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态画卷徐徐展现;万亩果林与乡间公路、民居、群山相互交织,构成一幅静谧和谐的田园图景……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美丽”正在这片热土上持续扩张。
  “财政作为‘三农’服务的主力军,服务好‘美丽乡村’建设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澴潭财政所主任李晓洲告诉记者,近年来,澴潭财政所大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向上申报、争取专项资金5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5000多万元,拓宽硬化乡村道路36公里,新建整修泵站9座,硬化排引渠道5000余米,硬化整治塘堰100口,安装太阳能节能灯310盏,新建文化广场4个,建农户无害化厕所240个、公厕4个。培育发展动能
  近年来,柏树湾村在澴潭财政所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激发内生动力,“黄土坡”变成了“金银窝”。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3万元,村民年均分红达到7000元。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柏树湾村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村“两委”班子团结奋进,党员群众坚决拥护,战斗力号召力极强。独特的五级考核制度将干部、党员、群众都纳入考核范围,形成党员干部有压力有动力、全体村民有监督有盼头的比拼赶超氛围。
  山清水秀空气好,“金不换”的生态优势一直让柏树湾人引以为傲。如何让村民也能共享这“绿色红利”?多年追寻,澴潭财政所和“村两委”帮助他们找到了答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步布局特色产业,让村民宜居又宜业。该村将山场、水面、房前屋后空地等各类资源收归集体所有,由村集体出资统筹开发,合作社、村民承包管理经营分红。发展壮大的金银花、芍药、水产、大白桃、油茶等五大短中长相结合的支柱产业,成为村民共同致富的“金钥匙”。
  人人有事干、家家有钱赚。五大支柱产业,吸引全村85%的村民纷纷以资金、资源为资本入股五大合作社,使村民变股民、民工变员工,“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的利益链不断加固。为了使贫困户尽早脱贫,村党支部以赠送股金的形式将所有贫困户纳入水产合作社,实行按股分红。常年为26个贫困户、35人提供打工就业,每年可增加贫困户收入3500元,达到了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在澴潭财政所鼎力帮扶下,柏树湾村为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繁荣稳定、乡村振兴筑牢绿色底线。
  “收益再好的项目,只要对生态环境有影响,我们一律不准引进。”张洸沦说,该村立足于生态保护,狠抓生态经济,实现全民增收。
  在柏树湾混凝土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车辆来回穿梭、厂区一片繁忙。公司法人潘金明告诉记者,企业整合了原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临时搅拌站的钢构厂房、搅拌配套设备、硬化场地等基础设施,项目占地42亩,总投资2000万元。其中村委会以土地作价400万元入股,35个农户入股250万元。预计年可生产混凝土方量为20万方,产值达8000万元,纯利润可达150万元,村集体可分红30万元,农户可分红18.75万元。
  “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回报父老乡亲是我一直以来的志向。”萌阳食品有限公司法人黄涛告诉记者,10年前他只身外出武汉从事销售工作,经过打拼,事业有成,已在武汉购车置房。随着时代的进步,追求自然田园生活已成为新时尚,他决定回乡发展。今年3月,他筹资300万元组建了随县萌阳食品有限公司,建起了3万平米香菇大棚生产基地,建成年产200万袋的菌棒生产线和500平米的大型冷库,年可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人均每年可增收1万元。
丰富文化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有随处可见的乡村风光,还要有生生不息的乡土文化,更要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澴潭财政所主任李晓洲告诉记者,因地制宜的考量中,柏树湾村把荆楚文化融入到了乡村建设之中,将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独特魅力彰显得淋漓尽致。
  与很多村不同,柏树湾境内不仅民俗多样,而且地形复杂,山区风貌、丘陵风格夹杂其间。这给整体推进乡村建设带来了难处,却也让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产业调整不单用一种模式,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渔则渔反而更有乡土韵味;房屋改造无需千篇一律,砖瓦房、小别墅更具楚北风情;村湾绿化不单只种树,房前屋后也可以种瓜种豆……
  从习惯乱扔垃圾、麻木于村里“脏乱差”的环境,到少扔垃圾、不乱扔垃圾,再到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处理,村民生活习惯的变化,正缘于该村对美丽乡村建设持之以恒的追求。柏树湾村不仅在全市率先制定《乡村清洁条约》,将乡村卫生纳入自治轨道,更在全市农村大力推广绿色生活、绿色消费观念,推动农村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
  眼看着家园越来越美,村民们纷纷自发参与到村里的发展建设中。村湾怎样清洁、饮水如何净化、道路怎么硬化、产业如何发展,村民有了越来越多的想法,村“两委”乘势引导成立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党群理事会、保洁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兴建农村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发现,村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少了,文明节俭的多了;酗酒赌博的少了,干事创业的多了,传统村风在吐故纳新中向现代文明乡风悄然转变……
  “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先手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李晓洲说,近年来,柏树湾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幸福村建设和强力推进全域无垃圾示范村创建,这两项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宗旨高度契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清洁”到“生态”,再到“宜居”冲刺“幸福”,近年来,柏树湾村见证了干群齐上阵的热情,催生了“三产”共融、宜居宜业的幸福,更留下了道不尽的悠悠乡愁……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