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伍雅兮 于 2018-4-2 11:03 编辑 6 _7 ~" D+ e! r2 V% J3 q
" j# I& q$ A y; j$ R& _ _
随州总规改革经验影响持续“发酵”0 N( ?5 c4 h- w) V6 d
厦门赣州两地规划部门联合来随考察
" j- {) z! |9 q3 e 随州日报讯 记者张清、通讯员李云龙报道:随州总规改革经验影响持续“发酵”。继3月中旬天津市规划系统“组团”来随考察学习后,3月30日,福建厦门、江西赣州两市规划系统组成联合考察团来随,考察学习我市城乡总体规划改革的成功经验。3 o0 j, C* c7 w' h' g$ \
当日,考察团一行首先到城南、城东片区,考察了我市在规划引领下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果,到市规划展览馆进行参观。座谈会上,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随州城乡总规改革的相关背景、创新探索等情况,双方就总规改革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联合考察团一行对我市城市建设及总规改革工作给予高度赞赏,表示将把随州好的经验和做法带回去,进一步加强沟通联系,为总规改革探索更多好的经验。+ x9 ^2 W8 T0 n. f( A
作为湖北省城市总规改革首批试点城市,随州总规改革成功背后的经验影响正在持续“发酵”。《中国建设报》《湖北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我市总规改革工作高度关注。3月30日,《湖北日报》刊发题为《勾勒城市“成长坐标”——城市总体规划改革的随州样本》长篇通讯,对随州总规改革工作进行了深入解读。
7 S& I+ Y* \* T; }' _% T9 i' b5 a4 Q E8 r/ i
S# G, x2 \( {/ s; a勾勒城市“成长坐标”: E7 u! p, C- @0 X
——城市总体规划改革的随州样本# h. H) @+ p4 C* n C2 z( B2 q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 通讯员 李云龙 实习生 黄乙仙: F& v: H1 @4 n% x) I3 Y: N& C: d$ u
2 e: G/ Y% M2 o; G: v
随州是湖北城市总体规划改革的首批试点城市,也是全省第一个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并通过省政府批复的城市。8 x# N9 K5 y! |% X( i* b& ~
近日,《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总规)在2017年度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形成了总体规划改革的“随州样本”,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城市总体规划改革探出了新路。
. c6 B0 y) E4 C) l1 v7 g0 e5 H5 U$ O& A9 K9 p) _
推动人口良性集聚
7 K) d" K0 R# d @5 h 既要紧凑又不能太挤8 T c: i- i. |3 P* V
; P6 r+ ~8 s; L/ s& d8 s8 U 随州先后编制过5次城市总体规划,分别是1981版、1985版、1991版、2000版和2009版。对指导城市建设和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州到2030年人口发展趋势如何,集中建设区人口规模多少合适,是新一轮总规编制中的重要课题。. w5 {% O% e# B& j8 y/ u5 O, X" C
2016年末,随州市常住人口220.18万人,城镇化率49.25%。编制团队研究发现,随州市城镇化率在武汉都市圈中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后,常住人口回升,外来暂住人口逐年增加。目前,随州老城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66万人,是随州集中建设区人口密度均值的3.1倍。
9 L0 i1 u1 k5 a1 I% a 经过研究,总规确定到2030年,随州市域户籍人口规模约为295万人,常住人口规模约为3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集中建设区人口规模约为10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118.5平方公里,城市规模合理控制,布局紧凑。“确定了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有助于科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聚集效应。”随州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刘光海说。按照总规,随州将通过建设生态宜居的高品质城市,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等一系列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引导新增人口向随州市高新区、城南新区等区域集聚,避免随州市老城区继续集聚人口,从而使集中建设区人口均衡分布,推动人口良性集聚和城市转型。8 S" w% U. X9 Y+ _7 f
/ t! b; ?1 _& N2 g. t5 z8 ]7 }
突出山水特色* V9 M) K2 B0 }3 s) Z# t0 i- l9 a- A
市民步行5分钟可到公园
7 \ l2 a1 d6 z4 W2 y: s+ i/ J r) n! W
随州生态本底条件良好,生态资源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规对全市空间进行划分,为绿色发展提供依据。( H* B4 U! J6 d7 y
总规将市域划分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其中,生态空间是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的地域,以自然生态为主,包含一些零散分布的村落,约占市域总面积的40%至50%。“总规还从三个方面划定了随州市生态保护红线区。”随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张忠伟介绍。包括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生态敏感及脆弱区红线及法定禁止开发区红线。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252463公顷,占市域面积的26.2%。
1 f G* _7 v, Q: Y& M, e 按照总规,到2030年,随州将突出山水特色,形成“一轴、一环、三片、多廊、多点”的绿地系统结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将不少于40%,市民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一个4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公园或公共开敞空间,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1583.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1%,人均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达到14.4平方米。
' v6 U K) E8 a6 l3 @" M; H! {# X
: |: r9 L+ b- p6 Y 树立大保护理念
9 B5 C+ D- j4 v' V5 h l/ O 让历史文化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 z+ _3 o# B& y% q" M0 h: S# [
3 J; H |6 w+ u9 c7 v \ 城市的魅力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其历史文化等内在气质。
! w! _5 }$ c; E 随州有4000多年的建制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先后出土过各类珍贵文物2万多件(套),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966处,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总规创新性地提出整体保护原则,树立大保护理念,将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城乡总体规划范畴。”刘光海说,不仅要保护历史文化要素本身,还要保护遗迹周边环境,让历史文化保护与自然景观、环境整体协调。
e; r. e8 q8 q: u E* N8 T 按照总规,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包括随州古城、草店子街、淅河老街和安居古镇老街。对集中建设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禁止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 Q. r) g6 t& I, a
除了地面文物,总规还考虑到了地下文物,提出了具体保护要求。如擂鼓墩古墓葬保护区,对直接占压墓地的地面设施要实施搬迁,对土层裸露区域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为曾侯乙墓新建集保护、展示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保护展示厅,保证椁室与观众分离,确保文物安全。“保护并非原封不动,而是将保护尽可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去。”张忠伟表示。总规通过调整老城功能,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使保护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增强老城活力,促进文化复兴。& m, ]: m, @, m7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