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医疗健康
发新帖 回复
楼主: 夏夜暖风
收起左侧

[健康养生] 黄帝内经

[复制链接]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腹中论篇第二十

    【本章要点】
    一、对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等腹中疾患的病因、症状、治法、禁忌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二、介绍了鸡矢醴和四乌鲗骨一茹丸两个方剂,是研究古代方剂学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三、指出妊娠与腹中疾患的鉴别要点。

    【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①。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②,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也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③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④,大小如豆,以五丸为后饭⑤,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⑥。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⑦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⑧,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有病膺肿,头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⑨。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阴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⑩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月真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注释】
    ①鼓胀:是一种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萎黄,脉络显露为特征的疾病。现在把肝硬化腹水后期归为这类疾病。
    ②鸡矢醴:矢,即鸡屎白。鸡矢醴,古人用来治疗鼓胀的一种药酒名。
    ③乌鲗骨:即乌贼骨,又叫海螵蛸。
    ④雀卵:麻雀卵。
    ⑤后饭:即饭前服药的意思。
    ⑥伏梁:指脘腹痞满肿块的一类疾病。
    ⑦肓之原:原,即原穴;这里指任脉的气海穴。
    ⑧热中、消中:即后世所谓的三消病。
    ⑨厥逆:指阴气并于阳上逆的意思。
    ⑩三阳之动:三阳,即少阳、阳明、太阳,意思是三阳之脉盛大。

    【译文】
    黄帝问道:有一种心腹胀满的病,早晨吃了饭晚上就不能再吃,这是什么病呢?岐伯回答说:这叫鼓胀病。黄帝说:如何治疗呢?岐伯说:可用鸡矢醴来治疗,一剂就能见效,两剂病就好了。黄帝说:这种病有时还会复发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这是因为饮食不注意,所以病有时复发。这种情况多是正当疾病将要痊愈时,而又复伤于饮食,使邪气复聚于腹中,因此鼓胀就会再发。
    黄帝说:有一种胸胁胀满的病,妨碍饮食,发病时先闻到腥臊的气味,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头目眩晕,时常大小便出血,这种病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这种病的名字叫血枯,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时候患过大的失血病,使内脏有所损伤,或者是醉后肆行房事,使肾气竭,肝血伤,所以月经闭止而不来。黄帝说:怎样治疗呢?要用什么方法使其恢复?岐伯说:用四份乌贼骨,一份藘茹,二药混合,以雀卵为丸,制成如小豆大的丸药,每次服五丸,饭前服药,饮以鲍鱼汁。这个方法可以通利肠道,补益损伤的肝脏。
    黄帝说:病有少腹坚硬盛满,上下左右都有根蒂,这是什么病呢?可以治疗吗?岐伯说:病名叫伏梁。黄帝说:伏梁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小腹部里藏着大量脓血,居于肠胃之外,不可能治愈的。在诊治时,不宜重按,每因重按而致死。黄帝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岐伯说:此下为小腹及二阴,按摩则使脓血下出;此上是胃脘部,按摩则上迫胃脘,能使横膈与胃脘之间发生内痈,此为根深蒂固的久病,故难治疗。一般地说,这种病生在脐上的为逆症,生在脐下的为顺症,切不可急切按摩,以使其下夺。关于本病的治法,在《刺法》中有所论述。黄帝说:有人身体髀、股、骨行等部位都发肿,且环绕脐部疼痛,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病的名字叫伏梁,这是由于宿受风寒所致。风寒之气充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肓的根源在脐下气海,所以绕脐而痛。这种病不可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发生小便涩滞不利的病。
    黄帝说:先生屡次说患热中、消中病的,不能吃肥甘厚味,也不能吃芳香药草和金石药,因为金石药物能使人发癫,芳草药物能使人发狂。患热中、消中病的,都是富贵之人,现在如禁止他们吃肥甘厚味,则不适合他们的心理,不使用芳草石药,又治不好他们的病,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呢?我愿意听听你的意见。岐伯说:芳草之气多香窜,石药之气多猛悍,这两类药物的性能都是疾坚劲的,若非性情和缓的人,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黄帝说: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因为这种人平素嗜食肥甘而生内热,热气本身是剽悍的,药物的性能也是这样,两者遇在一起,恐怕会损伤人的脾气,脾属土而恶木,所以服用这类药物,在甲日和乙日肝木主令时,病情就会更加严重。
    黄帝说:好。有人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病名叫厥逆。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用灸法便会失音,用针刺就会发狂,必须等到阴阳之气上下相合,才能进行治疗。黄帝说:为什么呢?岐伯说:上本为阳,阳气又逆于上,重阳在上,则有余于上,若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阳极乘阴,阴不能上承,故发生失音;若用砭石针刺,阳气随刺外泄则虚,神失其守,故发生神志失常的狂症;必须在阳气从上下降,阴气从下上升,阴阳二气交并以后再进行治疗,才可以获得痊愈。
    黄帝说:好。妇女怀孕且要生产是如何知道的呢?岐伯说:其身体似有某些病的征候,但不见有病脉,就可以诊为妊娠。
    黄帝说:有病发热而兼有疼痛的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阳脉是主热症的,外感发热是三阳受邪,故三阳脉动甚。若人迎大一倍于寸口是病在少阳;大两倍于寸口,是病在太阳;大三倍于寸口,是病在阳明。三阳既毕,则传入于三阴。病在三阳,则发热头痛,今传入于三阴,故又出现腹部胀满,所以病人有腹胀和头痛的症状。黄帝说:好。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风论篇第二十一

    【本章要点】
    一、论述了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性主动,变化最快,具有“善行而数变”的性质,故风邪致病,具有病症变化多端的特点。风邪还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有“百病之长”之称。作者列举了五脏风、胃风、首风、漏风、泄风等多种风病,以阐明以上道理。
    二、论述了多种风病的病因、症状、诊断要点,并介绍了五脏风病的面诊部位和相应色泽。
    三、各种风证,虽然临床症状千差万别,但均有汗出恶风的共同症状,这对于临床辨证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①,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在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②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胸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③。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④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⑤,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⑥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⑦,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⑧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注释】
    ①偏枯:即偏瘫,见于中风后遗症。
    ②邪:这里的邪特指风邪。
    ③病能:能,即态;病能,即病态。
    ④色皏:皏,浅白色。
    ⑤眉上:指两眉之间,又叫阕中,是肺在面部望诊的部位。
    ⑥焦绝:因津液消耗而唇舌焦躁的意思。
    ⑦肌上:怀疑为颐上之误。
    ⑧上渍:腰以上多汗如水渍的意思。

    【译文】
    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释,愿听你谈谈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风邪由阳明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假如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羁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症见目珠发黄;假如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则阳气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见眼泪自出。风邪由太阳经侵入,遍行太阳经脉及其俞穴,散布在分肉之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肿胀高起而产生疮疡;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疠风病是营气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溃烂。病因是风寒侵入经脉羁留不去,病名叫疠风。
    在春季或甲日、乙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肝风;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风邪的,形成心风;在长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脾风;在秋季或庚日、辛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肺风;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肾风。
    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腧穴,沿经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腧穴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若风邪从其血气衰弱场所入侵,或左或右;偏着于一处,则成为偏风病。
    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就成为目风病,两眼畏惧风寒;饮酒之后感受风邪,成为漏风病;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为内风病;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为首风病;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形成肠风或飧泄病;风邪停留于腠理,则成为泄风病。所以,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至于它侵入人体后产生变化,能引起其他各种疾病,就没有一定常规了,但其病因都是风邪入侵。
    黄帝问道:五脏风症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希望你讲讲诊断要点和病态表现。岐伯回答道: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面色淡白,不时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间可出现白色。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唇舌焦燥,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重则言语謇涩,诊察时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质可呈现红色。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常悲伤,面色微青,咽喉干燥,易发怒,有时厌恶女性,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发青色。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身体疲倦,四肢懒于活动,面色微微发黄,食欲不振,诊察时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现黄色。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颜面疵然而肿,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如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颐部,往往颐部可出现黑色。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恶风,吞咽饮食困难,隔塞不通,腹部易胀满,如少穿衣,腹即膜胀,如吃了寒凉的食物,就发生泄泻,诊察时可见形体瘦削而腹部胀大。首风的症状,是头痛,面部多汗,恶风,每当起风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头痛得不敢离开室内,待到起风的当日,则痛热稍轻。漏风的症状,是汗多,不能少穿衣服,进食即汗出,甚至是自汗出,喘息恶风,衣服常被汗浸湿,口干易渴,不耐劳动。泄风的症状,是多汗,汗出湿衣,口中干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渍一样,不耐劳动,周身疼痛发冷。黄帝道:讲得好!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痹论篇第二十二

    【本章要点】
    一、论述了风寒湿三邪杂合伤人是痹病的主要成因。由于感受风寒湿三邪的轻重有别,以及邪气侵犯的部位和体质的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病症。
    二、
    痹病分类1.从原因分类风胜——行痹
    寒胜——痛痹
    湿胜——著痹
    2.从四时和受
    邪部位分类春——筋痹
    夏——脉痹
    长夏——肌痹
    秋——皮痹
    冬——骨痹病邪深入或邪
    气直接入里肝痹
    心痹
    脾痹
    肺痹
    肾痹
    肠痹
    胞痹
    三、论述了风寒湿邪侵入脏腑为痹的径路:一是由五体之痹日久不愈,内传所合的五脏;二是由病邪循五脏六腑之腧直接侵入体内,形成五脏六腑之痹。
    四、强调痹病的发生还和机体内部的失调有关。如果营卫运行正常,“不与风寒湿气合”,就不会引起痹病。只有在营卫运行失常的情况下,复感风寒湿邪,才会致病。
    五、指出了病邪性质、发病部位和痹病的预后关系:“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入脏者,死”。

    【原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①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②,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③,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④,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⑥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⑦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⑧,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诸痹不已,亦益内⑨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问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⑩,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注释】
    ①舍:羁留的意思。
    ②心下鼓:指心悸。
    ③善噫:因心痹,气机不畅,发出叹气。
    ④尻以代踵:尻,骶尾部;踵,脚跟;尻以代踵,指只能坐不能站,更不能行走的意思。
    ⑤若沃以汤:汤,热水;若沃以汤,形容热甚,如热水灌之。
    ⑥阴气:指五脏的精气。
    ⑦淫气:指五脏内逆乱失和的气。
    ⑧乏竭:疲乏口渴的意思。
    ⑨益内:益,通溢,蔓延的意思;益内,指病重向内发展。
    ⑩各有所发:各经受邪,均在经脉循行的部位发生病变而出现症状。
    各随其过,则病瘳:各随病变部位而治疗则病能痊愈;瘳,病痊愈的意思。
    两气相感:指人体偏盛的阴气与以温邪为主的风寒相互作用。
    虫:历代解释不一,《甲乙经》《太素》都作“急”,本文从之。

    【译文】
    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岐伯回答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胜的叫著痹。
    黄帝问道:痹病又可分为五种,为什么?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的称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黄帝问道:痹病的病邪又有内侵而累及五脏六腑的,是什么道理?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若病邪久留不除,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肾;筋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肝;脉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肺。总之,这些痹症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则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嗳气,厥逆气上则引起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形,高耸过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阻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清涕。
    五脏精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损。致痹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发生在肺;致痹之邪引起忧伤思虑,是痹发生在心;致痹之邪引起遗尿,是痹发生在肾;致痹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发生在肝;致痹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发生在脾。总之,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变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其中风邪偏盛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经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痹邪内犯到五脏则死,痹邪羁留在筋骨间的则疼久难愈,痹邪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痹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岐伯说:这也是以饮食不节、起居失度而导致腑痹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腧穴,风寒湿邪在外侵及它的腧穴,而内有饮食所伤的病理基础与之相应,于是病邪就循着腧穴入里,留滞在相应的腑。
    黄帝问道:怎样用针刺治疗呢?岐伯说:五脏各有输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可察,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以痊愈了。
    黄帝问道:营卫之气亦能使人发生痹病吗?岐伯说:营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卫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黄帝说:讲得好!
    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合而乘阴分,所以出现热象。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湿邪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黄帝问道:痹病而不甚疼痛的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痹发生在骨则身重;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发生在筋则屈曲不能伸;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则寒冷。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黄帝道:讲得好!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痿论篇第二十三

    【本章要点】
    一、以五脏与五体相合理论为立论基础,论述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病机,论证了“五脏使人痿”的基本观点。
    二、提出了五种痿症的鉴别方法。
    三、论述了治痿独取阳明的道理及其他治痿原则。

    【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①,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②也。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③,胫纵而不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④。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合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⑤;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⑥;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⑧,则病已矣。帝曰:善。

    【注释】
    ①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损伤的一种病理状态。
    ②痿躄:指四肢萎废,不能行走,包括下文的各种痿病。
    ③枢折挈:枢,指关节;折,指断;挈,提举的意思;枢折挈,形容关节迟缓,不能做提举活动,像是枢轴折断不能活动的样子。
    ④白淫:指男子滑精,女子带下的一类疾病。
    ⑤络脉溢:指表浅部位的脉络出血。
    ⑥肉蠕动:肌肉萎软无力的意思。
    ⑦宗筋:指全身众多筋会聚地。泛指全身的筋膜。
    ⑧各以其时受月:都各在其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按张志聪说法,正月、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五月、六月,人气在头;七月、八月,人气在肺;九月、十月,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

    【译文】
    黄帝问道: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病,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脉,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肾主全身骨髓。所以肺脏有热,灼伤津液,则枯焦,皮毛也呈虚弱、干枯不润的状态,热邪不去,则变生痿躄;心脏有热,可使气血上逆,气血上逆就会引起在下的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变生脉痿,使关节如折而不能提举,足胫弛缓而不能着地行路;肝脏有热,可使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以至筋脉挛缩拘急,变生筋痿;脾有邪热,则灼耗胃津而口渴,肌肉失养而麻木不仁,变生不知痛痒的肉痿;肾有邪热,热灼精枯,致使髓减骨枯,腰脊不能举动,变生骨痿。
    黄帝问道:痿症是怎样引起的?岐伯说:肺是诸脏之长,又是心脏的华盖。遇有失意的事情,或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则使肺气郁而不畅,于是出现喘息有声,进而则气郁化热,使肺叶枯焦,精气因此而不能敷布于周身,五脏都是因肺热叶焦得不到营养而发生痿躄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悲哀过度,就会因气机郁结而使心包络隔绝不通,心包络隔绝不通则导致阳气在内妄动,逼迫心血下崩,于是屡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说:“大经脉空虚,发生肌痹,进一步传变为脉痿。”如果无穷尽地胡思乱想而欲望又不能达到,或意念受外界影响而惑乱,房事不加节制,这些都可致使宗筋弛缓,形成筋痿或白浊、白带之类疾患。所以《下经》中说:筋痿之病发生于肝,是由于房事太过内伤精气所致。有的人日渐感受湿邪,如从事于水湿环境中的工作,水湿滞留体内,或居处潮湿,肌肉受湿邪浸渍,导致了湿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终则发展为肉痿。所以《下经》中说:“肉痿是久居湿地引起的。”如果长途跋涉,劳累太甚,又逢炎热天气而口渴,于是阳气化热内扰,内扰的邪热侵入肾脏,肾为水脏,如水不胜火,灼耗阴精,就会骨枯髓空,致使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形成骨痿。所以《下经》中说:“骨痿是由于大热所致。”
    黄帝问道:用什么办法鉴别五种痿症呢?岐伯说:肺有热的痿,面色白而毛发衰败;心有热的痿,面色红而浅表血络充盈显现;肝有热的痿,面色青而爪甲枯槁;脾有热的痿,面色黄而肌肉蠕动;肾有热的痿,面色黑而牙齿枯槁。
    黄帝道:先生以上所说是合宜的。医书中说:治痿应独取阳明,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阳明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能濡养宗筋,宗筋主管约束骨节,使关节运动灵活。冲脉为十二经气血会聚之处,输送气血以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足阳明经会合于宗筋,阴经阳经都总会于宗筋,再会合于足阳明经的气衔穴,故阳明经是它们的统领,诸经又都连属于带脉,系络于督脉。所以阳明经气血不足则宗筋失养而弛缓,带脉也不能收引诸脉,就使两足痿弱不用了。
    黄帝问道: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调补各经的荥穴,疏通各经的输穴,以调机体之虚实和气血之逆顺;无论筋脉骨肉的病变,只要在其所合之脏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病就会痊愈。黄帝道:很对!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厥论篇第二十四

    【本章要点】
    本篇介绍寒厥和热厥的病因、症状以及六经的厥和厥逆的症状。

    【原文】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①;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②。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③,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④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⑤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⑥,以秋冬夺于所用⑦,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⑧,邪气因从之而上⑨也;气因于中⑩,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徧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腹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

    【注释】
    ①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下,足部;足部阳气虚弱,阴寒之气乘机侵入,足冷,称为寒厥。
    ②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足部阴气逐渐衰弱,阳热邪气乘机侵入,足热,称热厥。
    ③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足三阳经下行,沿下肢外侧止于足趾外端,所以说五指之表。下文足三阴经都起于足趾内侧端,沿下肢内侧上行,叫五指之里。
    ④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不从外,指不是受外邪所导致;皆从内,指寒从中生,阳虚不制阴则寒。
    ⑤太阴阳明之所合:脾胃二经行于腹部,都近前阴。前阴周围有九脉循行,这里独指脾胃两脉,是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⑥此人者质壮:指患寒厥的人自恃形体壮实而不知道修养身心。
    ⑦秋冬夺于所用:指在秋冬阳气已衰的季节,房事不节制,损伤在下的阳气,损及肾阳。
    ⑧精气溢下:指因为下元虚寒不能内藏,精气漏泄而滑精。
    ⑨邪气因从之而上:阴寒之气得以上逆。
    ⑩气因于中:气,指阳虚所致的阴寒之气。这里指阴寒之气不是外感,而是内生,应上文“不从外”的意思。
    渗营:这里是温煦的意思。
    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酒为水谷之精,熟谷之液,其气彪悍,所以入胃以后,即先从卫气行于皮肤而充盈于络脉,经脉和络脉不能同时充盈,所以说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
    精气竭:指水谷精气无以化生而衰竭。
    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醉饱入房,脾肾两伤,脾伤不能运化,肾虚不能资助脾胃运化,所以气聚于脾中不得散。
    暴不知人:指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重,并、聚的意思;邪气,指气机失常,即逆乱之气。这句话是说在下的肾气虚衰,阴不能制阳,失于制约的肾中阳气上扰。
    眴仆:眴,通“眩”;下虚上实,气机上逆,所以见眩晕或晕倒的症状。
    不得卧:脾气失运,胃气不降,“胃不和则卧不安”。
    太阴厥逆:《黄帝内经太素》经脉厥作“足太阴脉厥逆”。下面的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也均加足字。
    治主病者:取受病的经脉的腧穴治疗。
    机关不利:指关节活动不灵便。

    【译文】
    黄帝问:厥病有寒有热,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阳气从足部渐衰,就是寒厥;阴气从足部渐衰,就是热厥。
    黄帝问:热厥必定先从足下发生,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阳气行于脚小拇指的外侧,集中在脚下,而聚结在脚心,所以阳气胜了,脚下就会发热。
    黄帝问:寒厥必定先从足的小拇指发生,然后上行到膝下,这又是什么道理?岐伯说:阴气起于足小拇指的里侧,集中在膝下,而聚集在膝上。所以阴气胜,逆冷就先起于足小拇指,上行到膝上;这种逆冷,不是从外面侵入人体的寒气,而是由于内部阳虚所致的寒冷。
    黄帝问:寒厥是怎样形成的?岐伯答道:前阴是众筋聚集的地方,也是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会合场所。一般来说,春夏季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季阴气盛而阳气衰。患寒厥的人,往往是自恃形体壮实,在秋冬阳气已衰的季节,房事不节制,使在下的阴气,向上浮越,与阳相争,而阳气不能内藏,精气漏泄,阴寒之气得以从而上逆,成为寒厥。寒邪之气,潜居在体内,阳气就逐渐衰退,不能渗透营运于经络之中。这样,阳气天天受损害,只有阴气存在,所以手足就会发冷。
    黄帝问:热厥是怎样形成的?岐伯答道:酒入胃里,能使络脉中血液充满,而经脉反见空虚。脾的功能,是帮助胃来输送津液的。如饮酒过度,脾就无所输而致阴气虚,阴气虚则阳气实,阳气实则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则水谷的精气衰减,精气一旦衰减,就难以营养四肢了。这种病人,一定是由于经常酒醉,饱食后行房,肾气太虚,命门无气以资脾造成的,所以气聚而不宣散,酒气与谷气两相搏结,酝酿成热,热从里面起来,所以全身发热。因为有内热,所以小便色赤。酒气盛而性烈,肾气日益衰减,而阳气独胜于内,所以手足就发热。
    黄帝说:厥病有的使人腹满,有的使人突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一天才能认识人,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阴气偏盛于上,那么下部就虚,下部虚,则腹部就容易胀满。阳气偏盛于上,阴气也会并行于上,而邪气是逆行的,邪气上逆则阳气就会紊乱,阳气一旦紊乱,就会使人突然不省人事了。
    黄帝说:讲得好!我希望听听六经厥病的病症。
    岐伯说:太阳经患厥病,令人感觉头脚都沉重,足不能行,眼花昏乱。阳明经患厥病,就会发为癫疾,令人狂走叫呼,腹满,不能卧下,卧下就面红发热,看到稀奇古怪的东西,胡言乱语。少阳经患厥病,令人突然耳聋,颊部肿,胸部发热,两胁疼痛,大腿不能行动。太阴经患厥病,令人肚腹胀满,大便不爽,不思饮食,吃了就呕吐,不能安卧。少阴经患厥病,令人舌干,小便赤,腹满,心痛。厥阴经患厥病,令人小腹肿痛,腹胀,小便不利,睡眠喜欢蜷腿,前阴萎缩,足胫内侧发热。治疗以上厥病,身体强壮的就用泄法,虚弱的就用补法,如既不强壮又不虚弱的,就刺所患病的本经主穴。
    足太阴经厥逆,则小腿拘挛,心痛连及腹部,要治它主病之经。足少阴经厥逆,则腹部虚满、呕逆、下泄清水,要治它主病之经。足厥阴经厥逆,则筋挛、腰痛,小便不通,胡言乱语,要治它主病之经。如太阴、少阴、厥阴同时厥逆,人会大小便不通,且手足逆冷,上至肘膝,三天后人就会死亡。足太阳经厥逆,则昏倒、经常鼻出血,要治它主病之经。足少阳经厥逆,则筋骨关节不灵活,腰部难以动弹,脖项拘禁,如若兼发肠痈,就难以治疗,如再受惊,人就会死亡。足阳明经厥逆,则喘促咳嗽,身发热,容易惊恐,鼻出血、呕血。
    手太阴经厥逆,则胸腹虚满,咳嗽,常常呕出痰水,要治它主病之经。手心包络和手少阴心经厥逆,则心痛连及咽喉,如果身体发热,人就会死,不能治。手太阳经厥逆,则耳聋,眼睛流泪,头颈不能回顾,腰不能俯仰,要治它主病之经。手阳明经和少阳经厥逆,则发为喉痹,咽肿,颈项强直,要治它主病之经。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奇病论篇第二十五

    【本章要点】
    一、论述了妊娠九月而喑、息积、伏梁、疹筋、厥逆、头痛、脾瘅、胆瘅、癃病、胎病、肾风等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及预后等。
    二、提出了“无损不足、益有余”的治疗原则,这是刺法和药物等疗法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论述小儿先天性癫痫发病原因,是中医学中关于先天性疾病的最早记载,对后世医学有深远的影响。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①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②。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③。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④,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⑤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帝曰:有病然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帝曰:善。

    【注释】
    ①镵石:镵,指镵针,古代使用的九种针具之一;石,指砭石,经磨制而成的尖石或石片,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
    ②厥逆:由于寒邪上逆于脑引起的一种顽固性头痛。
    ③脾瘅(dān):指脾热而谷气上蒸所导致的口中甜腻的疾病。
    ④胆募俞:募俞,针灸分类穴位名,指脏腑之气积聚于胸腹部的募穴和输注于背部的背腧穴。它们是治疗脏腑的重要穴位。
    ⑤癫疾:这里指癫痫。

    【译文】
    黄帝问道:有的妇女怀孕九个月而不能说话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胞中的络脉被胎儿压迫,阻绝不通所致。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岐伯说:宫的络脉系于肾脏,而足少阴肾脉贯肾上系于舌本,今胞宫的络脉受阻,肾脉亦不能上通于舌,舌本失养,故不能言语。黄帝说:如何治疗呢?岐伯说:不需要治疗,待至十月分娩之后,胞络通,声音就会自然恢复。《刺法》上说:正气不足的不可用泻法,邪气有余的不可用补法,以免因误治而造成疾病。所谓“无损不足”,就是怀孕九月而身体瘦弱的,不可再用针石治疗以伤其正气。所谓“无益有余”,就是说腹中已经怀孕而又妄用泄法,用泄法则精气耗伤,使病邪独据于中,正虚邪实,所以说疾病形成了。
    黄帝说:有病胁下胀满,气逆喘促,二三年不好的,是什么疾病呢?岐伯说:病名叫息积,这种病在胁下而不在胃,所以不妨碍饮食,治疗时切不可用艾灸和针刺,必须逐步地用导引法疏通气血,并结合药物慢慢调治,若单靠药物也是不能治愈的。
    人有身体髀部、大腿、小腿都肿胀,并且环绕肚脐周围疼痛,这是什么疾病呢?岐伯说:病名叫伏梁,这是由于风邪久留于体内所致。邪气流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膜,因为肓膜的起源在肚脐下部,所以环绕脐部作痛。这种病不可用按摩方法治疗,否则就会造成小便涩滞不利的疾病。
    黄帝说:人有尺部脉搏跳动数疾,筋脉拘急外现的,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这就是所谓疹筋病,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见到或白或黑的颜色,病情则更加严重。
    黄帝说:有人患头痛已经多年不愈这是怎么得的?叫做什么病呢?岐伯说:此人当受过严重的寒邪侵犯,寒气向内侵入骨髓,脑为髓海,寒气由骨髓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也痛,病由寒邪上逆所致,所以病名叫做“厥逆”。黄帝说:好。
    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精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滥,就会使人口中发甜,这是由于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能使人生内热,甘味能使人中满,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就会转成消渴病。本病可用兰草治疗,以排除蓄积郁热之气。
    黄帝说:有病口中发苦的,应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治疗仍然不愈,这是什么病?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名叫胆瘅。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诸谋虑取决于胆,咽部为之外使。患者因屡次谋略而不能决断,情绪苦闷,遂使胆失却正常的功能,胆汁循经上泛,所以口中发苦。治疗时应取胆募日月穴和背部的背腧穴,这种治法,记载于《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黄帝说:有患癃病的,一天要解数十次小便,这是正气不足的现象。同时又有身热如炭火,咽喉与胸膺之间有格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躁动急数,呼吸喘促,肺气上逆,这又是邪气有余的现象。寸口脉微细如头发,这也是正气不足的表现。这种病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叫做什么病呢?岐伯说:此病是太阴脾脏不足,热邪炽盛在胃,症状却偏重在肺,病的名字叫做厥,属于不能治的死症。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的症候。黄帝说:什么叫“五有余、二不足”呢?岐伯说:所谓“五有余”,就是身热如炭,喘息,气逆等五种病气有余的症候。所谓“二不足”,就是癃一日数十溲,脉微细如发两种正气不足症候。现在患者外见五有余,内见二不足,这种病既不能依有余而攻其表,又不能从不足而补其里,所以说是必死无疑了。
    黄帝说:人出生以后就患有癫痫病的,病的名字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的名字叫胎病,这种病是胎儿在母腹中得的,由于其母曾受到很大的惊恐,气逆于上而不下,精也随而上逆,精气并聚不散,影响及胎儿,故其子生下来就患癫痫病。
    黄帝说:面目浮肿,像有水状,切按脉搏大而且紧,身体没有痛处,形体也不消瘦,但不能吃饭,或者吃得很少,这种病叫什么呢?岐伯说:这种病发生在肾脏,名叫肾风。肾风病人到了不能吃饭、常常惊恐的阶段,若惊后心气不能恢复,心肾俱败,神气消亡,则为死症。黄帝说:对。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脉解篇第二十六

    【本章要点】
    一、介绍了六经与月份的配合以及相应的月建。
    二、分析了四时阴阳盛衰与六经病变的关系。
    三、详细解释了六经病变的机理。

    【原文】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所谓甚则狂癫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
    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
    内夺而厥,则为喑俳①,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所谓上走心为噫②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疏疏无所见也。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③。所谓恐如人将搏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
    厥阴所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疝少腹肿也。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
    所谓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癃疝也。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注释】
    ①喑俳:指喑哑不能说话,四肢瘫痪不能活动的病变。多由肾精亏虚,导致肾气厥逆所致。
    ②噫:指嗳气。
    ③煎厥:是阳气亢盛,煎熬津液,使阴精耗竭而导致的气逆昏厥的病症。

    【译文】
    太阳经有所谓腰肿和臀部疼痛的,是因为正月属于太阳,而月建在寅,正月是阳气升发的季节,但阴寒之气尚盛,阳气未能依正常规律,逐渐旺盛,当旺不旺,病及于经,故发生腰肿和臀部疼痛。病有阳气不足而发为偏枯跛足的,是因为正月里阳气促使冰冻解散,地气从下上出,由于寒冬的影响,阳气颇感不足,若阳气偏虚于足太阳经一侧,则发生偏枯跛足的症状。所谓颈项强急而牵引背部的,是因为阳气剧烈地上升而争引,影响于足太阳经脉,所以发生颈项强急。所谓出现耳鸣症状的,是因为阳气过盛,好像万物向上盛长而活跃,盛阳循经上逆,故出现耳鸣。所谓阳邪亢盛发生狂病癫痫的,是因为阳气尽在上部,阴气却在下面,下虚而上实,所以发生狂病和癫痫病。所谓逆气上浮而致耳聋的,是因为气分失调,阳气进入内部不能言语的,是因为阳气盛极而衰,故不能言语。若房事不节内夺肾精,精气耗散而厥逆,就会发生疳痱病,这是因为肾虚,少阴经的精气不至而发生厥逆。
    少阳所以发生心胁痛的症状,是因少阳属九月,月建在戌,少阳脉散络心包,为心之表,九月阳气将尽,阴气方盛,邪气循经而病,所以心胁部发生疼痛。所谓不能侧身转动,是因为九月阴气盛,万物皆潜藏而不动,少阳经气应之,所以不能转侧。所谓甚则跳跃,是因为九月万物衰败,草木尽落而坠地,人身的阳气也由表入里,阴气旺盛在上部,阳气向下而生长,活动于两足,所以容易发生跳跃的状态。
    阳明经有所谓洒洒振寒的症状,是因为阳明旺于五月,月建在午,五月是阳极而阴生的时候,人体也是一样,阴气加于盛阳之上,故令人洒洒然寒栗。所谓足胫浮肿而腿弛缓不收,是因为五月阳盛极而阴生,阳气始衰,在下初生之一阴,向上与阳气相争,致使阳明经脉不和,故发生足胫浮肿而两腿弛缓不收的症状。所谓因水肿而致喘息的,是由于土不制水,阴气自下而上,居于脏腑之间,水气不化,故为水肿之病,水气上犯肺脏,所以出现喘息的症状。所谓胸部疼痛呼吸少气的,也是由于水气停留于脏腑之间,水液属于阴气,停留于脏腑,上逆于心肺,所以出现胸痛少气的症状。所谓病甚则厥逆,厌恶见人与火光,听到木击的声音则惊惕不已,这是由于阳气与阴气相争,水火不相协调,所以发生惊惕一类的症状。所谓想关闭门窗而独居的,是由于阴气与阳气相争,阳气衰而阴气盛,阴主静,所以病人喜欢关闭门窗而独居。所谓发病则登高处而歌唱,抛弃衣服而奔走的,是由于阴阳之气反复相争,而外并于阳经使阳气盛,阳主热主动,热盛于上,所以病人喜欢登高而歌,热盛于外,所以弃衣而走。所谓客于孙脉则头痛、鼻塞和腹部肿胀的,是由于阳明经的邪气上逆,若逆于本经的细小络脉,就出现头痛、鼻塞的症状,若逆于太阴脾经,就出现腹部肿胀的症状。
    太阴经脉有所谓病腹胀的,是因为太阴为阴中之至阴,应于十一月,月建在子,此时阴气最盛,万物皆闭藏于中,人气亦然,阴邪循经入腹,所以发生腹胀的症状。所谓上走于心而为嗳气的,是因为阴邪盛,阴邪循脾经上走于阳明胃经,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心主嗳气,所以说上走于心就会发生嗳气。所谓食入则呕吐的,是因为脾病,食物不能运化,胃中盛满而上溢,所以发生呕吐的症状。所谓得到大便和矢气就觉得爽快而病减的,是因为十二月阴气盛极而下衰,阳气初生,人体也是一样,腹中阴邪得以下行,所以腹胀嗳气的病人得到大便或矢气后,就觉得爽快,就像病减轻了似的。
    少阴有所谓腰痛的,是因为足少阴经应在十月,月建在申,十月阴气初生,万物肃杀,阳气被抑制,腰为肾之府,故出现腰痛的症状。所谓呕吐、咳嗽、上气喘息的,是因为阴气盛于下,阳气浮越于上而无所依附,少阴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故出现呕吐、咳嗽、上气喘息的症状。所谓身体衰弱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眼花缭乱、视物不清的,是因为七月秋气始至,微霜始降,阴阳交替尚无定局,万物因受肃杀之气而衰退,人体阴阳之气衰夺,故不能久立,久坐乍起则两目视物不清。所谓少气善怒的,是因为秋天阳气下降,失去调气作用少阳经阳气不得外出,阳气郁滞在内,肝气郁结不得疏泄,不能约束其所管,故容易发怒,怒则气逆而厥,叫做“煎厥”。所谓恐惧不安好像被人捉捕一样,是因为秋天阴气始生,万物尚未尽衰,人体应之,阴气少,阳气入,阴阳交争,循经入肾,故恐惧如人将捕之。所谓厌恶食物气味的,是因为肾火不足,不能温养化源,致使胃气虚弱,消化功能已失,故不欲进食而厌恶食物的气味。所谓面色发黑如地色的,是因为秋天肃杀之气耗散内脏精华,精气内夺而肾虚,故面色变黑。所谓咳嗽则出血的,是上焦阳脉损伤,阳气未盛于上,血液充斥于脉管,上部脉满则肺气不利,故咳嗽,络脉伤则血见于鼻。
    厥阴经脉为病有所谓疝,及妇女少腹肿的,是因为厥阴应于三月,月建在辰,三月阳气方长,阴气尚存,阴邪积聚于中,循厥阴肝经发病,故发生阴囊肿大疼痛及妇女少腹肿的症状。所谓腰脊痛不能俯仰的,是因为三月阳气振发,万物荣华繁茂,然尚有余寒,人体应之,故出现腰脊疼痛而不能俯仰的症状。所谓有癃疝、肤皮肿胀的,也是因为阴邪旺盛,以致厥阴经脉胀闭不通,故发生前阴肿痛、小便不利以及肤胀等病。所谓病甚则咽干热中的,是因为三月阴阳相争而阳气胜,阳胜产生内热,热邪循厥阴肝经上逆入喉,故出现咽喉干燥的症状。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刺要论篇第二十七

    【本章要点】
    一、阐述了依据疾病所在部位确定适宜的进针深度的针刺要领。同时指出:违背了这一要领,就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
    二、分别说明人体各部位因针刺深浅不当导致五脏在相应季节产生的种种病变。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岐伯对曰:病有浮沉①,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②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③胻④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

    【注释】
    ①浮沉:这里指病位的深浅。
    ②泝泝然:逆流而上,这里形容怕冷的样子。
    ③销铄:指病久枯瘦。
    ④胻:脚胫。

    【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法度。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该刺肌肉的,不要伤及血脉,若血脉受伤,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夏天时,易患心痛的病症。该刺血脉的,不要伤及筋脉,若筋脉受伤,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秋天时,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的症状。该刺筋的,不要伤及骨,若骨受伤,就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冬天时,易患腹胀、腰痛的病症。该刺骨的,不要伤及骨髓,若骨髓被损伤而髓便日渐消减,不能充养骨骼,就会导致身体枯瘦,足胫发酸,肢体懈怠,无力举动的病症。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刺禁论篇第二十八

    【本章要点】
    本篇说明人体禁刺的部位,以及误刺的后果。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①。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②,心部于表③,肾治于里④,脾为之使⑤,胃为之市⑥,鬲肓之上,中有父母⑦,七节之傍,中有小心⑧。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⑨,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⑩,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腨肠内陷为肿。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注释】
    ①禁数:禁,禁忌;数,几;禁数,指禁止针刺的地方有多少。
    ②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主春生之气,应于东方,东方为左,所以肝生于左;同理,肺主秋收之气,应于西方,西方为右,所以肺藏于右。
    ③心部于表:部,安排、布置,引申为调节。心在五行属火,心部于表,指心调节在表的阳气。
    ④肾治于里:肾在五行中属水,调节在里的阴气。
    ⑤脾为之使:使,指脾的传输功能。脾主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营养至全身,所以脾为之使。
    ⑥胃为之市:市,即市场。形容胃受纳水谷犹如货物集中于市场。
    ⑦父母:指心肺两脏。
    ⑧小心:这里指肾脏。
    ⑨跗上:足背。
    ⑩溜脉:指与眼睛相流通的经脉。
    脑户:穴位名,位于枕骨上,强间穴后一寸五分处。
    舌下:即廉泉穴。
    鼠仆:指腹股沟。
    乳上:即乳中穴,位于乳头中央。
    根蚀:根,乳根,指乳房内部;蚀,腐蚀的意思。
    客主人:穴位名。属足少阳胆经,又叫上关。
    内漏:指耳内化脓流出。
    重虚:指肾气原本已经很虚弱,误刺后使肾气更虚。
    气归之:气归聚于局部。这里是指因为针刺不当,使气血凝聚不散。

    【译文】
    黄帝问:请你讲讲禁刺之处有哪些。岐伯说:五脏都有其要害的地方,不可不注意。肝长在左边;肺长在右边;心脏主管着外表;肾脏治理着体内;脾脏输送水谷精华给各脏器,像个差役;胃腑容纳水谷,像个集市;膈盲上有维持生命的气海,第七椎旁里有肾的微精。这些重要部位,在针刺时,遵循着法则就有疗效,违反了法则,就有误刺的过失。
    如误刺心脏,大约一日就会死,其变化是表现出嗳气的症状。如误中肝脏,大约五日就死,其变化是出现打哈欠的症状。如误刺肾脏,大约六日就死,其变化是出现打喷嚏的症状。如误刺肺脏,大约三日就死,其变化是出现咳嗽的症状。如误刺脾脏,大约十日就死,其变化是出现吞咽的症状。如果误刺胆,大约一日半死,其变化是出现呕吐的症状。
    刺足面上,如误伤高骨间的动脉,就会流血不止而死。刺面部,如误中溜脉,会使人遭受眼瞎的不幸。刺头部,如误伤脑户穴,不久就会死亡。刺舌下廉泉穴,如中经脉太深,就会血流不止,以致失音不能说话。误刺伤了足下散布的络脉,血流不出来,就会发肿。刺郄中太深,误伤大脉,会使人晕倒,面色变白。刺气街穴,误伤血脉,血流不出来,就淤结而发肿,扯得鼠蹊也痛。刺脊骨间隙,误伤脊髓,会发生背曲的病变。刺乳中穴,伤及乳房,就会肿起来,生成蚀疮。刺缺盆穴太深,气外泄,会使人喘逆。刺手鱼腹太深,会使人体局部发肿。
    不可针刺大醉的病人,如刺了,会使人脉气乱。不可针刺正在大怒时的病人,如刺了,会使人气逆。不可针刺过于疲劳的人,不可针刺过饱的人,不可针刺过于饥饿的人,不可针刺极度口渴的人,不可针刺受了极大惊吓的人。
    针刺大腿内侧的穴位时,如果误伤大脉,就会流血不停而死。刺客主人穴,如误伤络脉,会耳底生脓,使人耳聋。刺膝盖骨,如流出液体,会使人跛足。刺天府穴,如出血则多数会很快死亡。刺足少阴经脉,出血,会使肾气更虚,出现舌不灵活,难以说话的疾病。刺胸膺太深,伤了肺脉,会发为气喘上咳、仰面呼吸的疾病。刺尺泽、曲泽两穴太深,气便结聚于局部,会使臂部不能屈伸。刺大腿内侧下三寸的部位太深,会使人小便失控。刺胁肋之间太深,会使人咳嗽。刺少腹部太深,伤了膀胱,小便就流入腹腔,使人少腹胀满。刺小腿肚太深,会导致局部发肿。刺眼眶骨上,伤了脉络,就会流泪不止,甚至失明。刺腰脊或四肢的关节时,如体液流出,会使人失掉伸屈活动的可能。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针解篇第二十九

    【本章要点】
    一、论述针刺补泻手法,说明了针下寒热感觉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二、强调针刺时医者应做到思想集中、态度严谨、明确病位、端正手法,并注意调节病人的精神活动,以利于治疗。
    三、根据天地阴阳与人身相应的道理,阐述了九针的作用与适应范围。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①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墯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②,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矫足骨行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③、六律、七星、八风④、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注释】
    ①近远如一:近远,指针刺的深浅;如一,指候气的法则一样。
    ②正其神:正,端正,引申为控制,即控制病人的精神活动。
    ③五音:也称为“五声”,是古代中国五音声的宫、商、角、徵、羽。
    ④八风:指八方之风。

    【译文】
    黄帝问道:希望听你讲讲对九针的解释,以及虚实补泻的道理。岐伯回答说:针治虚症用补法,针下应有热感,因为正气充实了,针下才会发热;邪气盛满用泻法,针下应有凉感,因为邪气衰退了,针下才会发凉。血液淤积日久,要用放出恶血的方法来消除。邪盛用泻法治疗,就是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所谓徐而疾则实,就是慢慢出针,并在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使正气充实不泄);所谓疾而徐则虚,就是快速出针,而在出针后不要立即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实与虚的根据,是指气至之时针下凉感与热感的多少。若有若无,是说下针后经气到来迅速而不易察觉。审察先后,是指辨别疾病变化的先后。辨别疾病的为虚为实,虚症用补法,实症用泄法。医生治病不可离开这个原则。若医生不能准确地把握,那么就会背离正确的治疗法则。虚实补泄的关键,在于巧妙地运用九针,因为九针各有不同的特点,适宜于不同的病症。针刺补泄的时间,应该与气的来去开阖相配合:气来时为开可以泄之,气去时为阖可以补之。九针的名称不同,形状也各有所异,根据治疗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补泄作用。
    针刺实症须用泄法,下针后应留针,待针下出现明显的寒凉之感时,即可出针;针刺虚症要达到补气的目的,待针下出现明显的温热之感时,即可出针。经气已经到来,应谨慎守候不要失去,不要变更手法。决定针刺的深浅,就要先察明疾病部位的在内在外,针刺虽有深浅之分,但候气之法都是相同的。行针时,应似面临深渊、不敢跌落那样谨慎小心。持针时,就像握虎之势那样坚定有力。思想不要分散于其他事情,应该专心致志观察病人,不可左顾右盼。针刺手法要正确,端正直下,不可歪斜。下针后,务必注视病人的双目来控制其精神活动,使经气运行通畅。三里穴,在膝下外侧三寸之处。跗上穴,在足背上,举膝易见之处。巨虚穴,在跷足时小腿外侧肌肉凹陷之处。下廉穴,在小腿外侧肌肉凹陷处的下方。
    黄帝说:我听说九针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应合,请你讲讲其中的道理,以使其能流传于后世,作为治病的常法。岐伯说: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人的形体也与自然界相应,针的式样也是根据其所适应的不同病症制成的,所以有九针之名。人的皮肤在外,庇护全身,与天相应,肌肉柔软安静,如土地厚载万物一样,脉与人体本身相应,筋约束周身、各部功能不同,犹如一年四季气候各异,人的声音与五音相应。人的脏腑阴阳之气配合犹如六律的高低有节;人的牙齿和面目的排列犹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人的呼吸之气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分布全身,犹如地上的百川万水,纵横灌注于九野一样。所以九针之中,一(镜)针刺皮,二(员)针刺肉,三(提)针刺脉,四(锋)针刺筋,五(铍)针刺骨,六(员利)针调和阴阳,七(毫)针补益精气,八(长)针驱除风邪,九(大)针通利九窍,祛除周身三百六十五节间的邪气。这就叫做不同的针有不同的功用和适应症。人的心愿意向与八风相应,人体之气运行与天气运行相应,人的发齿耳目五声与五音六律相应,人体阴阳经脉运行气血与大地江河百川相应,肝脏精气通于两目,目又属于九窍,所以肝目与九数相应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天元纪大论篇第三十

    【本章要点】
    一、主要论述了五运六气学说的一些基本法则,并指出了五运六气与四时气候变化、万物生长衰老死灭的关系。
    二、说明和解释了太过、不及、平气,以及天符、岁会、三合等运气学说中的一些概念。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①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如何?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②,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③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④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⑤,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名,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⑥;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注释】
    ①御:统御的意思。
    ②太虚寥廓:太虚,即太空,意思是太空无穷地广大。
    ③太过不及:阳年为太过,阴年为不及。
    ④三合:中运与司天、年支都相符的年份,也叫做“太乙天符”。
    ⑤木火土金水火:五行本是五个,而此为六个,是因为火分君火与相火,所以火有二。
    ⑥子午之岁,上见少阴:逢子年和午年,少阴司天,因三阴三阳为六气之上奉于天,所以称为“上见”。

    【译文】
    黄帝问道: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临治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从而产生寒、暑、燥、湿、风等气候变化,人有五脏生五志之气,从而产生喜、怒、思、忧、恐等情志变化。经论所谓五运递相因袭,各有一定的主治季节,到了一年终结之时,又重新开始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还想再听听五运和三阴三阳的结合是怎样的。鬼臾区再次跪拜回答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五运和阴阳是自然界变化的一般规律,是自然万物的一个总纲,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和生长毁灭的根本,是宇宙间无穷尽的变化所在,这些道理哪能不通晓呢?因而事物的开始发生叫做“化”,发展到极点叫做“变”,难以探测的阴阳变化叫做“神”,能够掌握和运用这种变化无边的原则的人,叫做“圣”。阴阳变化的作用,在宇宙空间则表现为深远无穷,在人则表现为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在地则表现为万物的生化。物质的生化而产生五味,认识了自然规律而产生智慧,在深远的宇宙空间,产生无穷尽的变化。神明的作用,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所以在天为无形之气,在地为有形之质,形和气互相感召,就能变化和产生万物。天复于上,地载于下,所以天地是万物的上下;阳升于左,阴降于右,所以左右为阴阳的道路;水属阴,火属阳,所以水火是阴阳的象征;万物发生于春属木,成实于秋属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终始。阴阳之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质在发展过程中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区别,在上之气和在下之质互相感召,事物太过和不及的形象就都显露出来了。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五运分主四时是怎样的呢?鬼臾区说:五运各能主一年,不是单独只主四时。黄帝说:请你把其中的道理讲给我听听。鬼臾区说:臣久已考查过《太始天元册》,文中说:广阔无边的天空,是物质生化之本元的基础,万物滋生的开始,五运行于天道,终而复始,布施天地真元之气,概括大地生化的本元,九星悬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转,于是万物有阴阳的不断变化,有柔刚的不同性质,幽暗和显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现,寒冷和暑热,按一定的季节往来,这些生生不息之机,变化无穷之道,宇宙万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现出来了。我家研究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好。什么叫气有多少,形有盛衰呢?鬼臾区说:阴气和阳气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所以叫作三阴三阳。形有盛衰,指天干所主的运气,各有太过、不及的区别。例如开始是太过的阳年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不及的阴年,不及的阴年过后,从之而来的是太过的阳年。只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属于什么气,随之而至的是属于什么气,对一年中运气的盛衰情况,就可以预先知道。凡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符的,属于“天符”之年,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岁支的五行相同的,属于“岁直”之年,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及年支的五行均相合的,属于“三合”之年。
    黄帝说:天气和地气互相感召是怎样的呢?鬼臾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阴阳,三阴三阳上承之。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阴阳,生长化收藏下应之。上半年天气主之,春夏为天之阴阳,主生主长;下半年地气主之,秋冬为地之阴阳,主杀主藏。天气有阴阳,地气也有阴阳。因此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要想知道天地阴阳的变化情况,就要了解,五行应于天干而为五运,常动而不息,故五年之间,自东向西,每运转换一次;六气应于地支,为三阴三阳,其运行较迟,各守其位,故六年而环周一次。由于动和静互相感召,天气和地气互相加临,阴气和阳气互相交错,而运气的变化就发生了。
    黄帝说:天气和地气,循环周旋,有没有定数呢?鬼臾区说:司天之气,以六为节,司地之气,以五为制。司天之气,六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备;司地之气,五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周。主运之气的火运,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宣化火令。六气和五运互相结合,七百二十气,谓之一纪,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气,共六十年而成为一周,在这六十年中,气和运的太过和不及,都可以出现了。
    黄帝说:先生所谈论的,上则终尽天气,下则穷究地理,可以说是很详尽了。我想在听后把它保存下来,上以调治百姓的疾苦,下以保养自己的身体,并使百姓也都明白这些道理,上下和睦亲爱,德泽广泛流行,并能传之于子孙后世,使他们不必发生忧虑,并且没有终了的时候,可以再听你谈谈吗?鬼臾区说:气运结合的机理,很是切近而深切,它来的时候,可以看得见,它去的时候,是可以追溯的。遵从这些规律,就能繁荣昌盛,违背这些规律,就要损折夭亡;不遵守这些规律,而只按个人的意志去行事,必然要遇到天然的灾殃。现在请让我根据自然规律讲讲其中的至理要道。黄帝说:凡是善于谈论事理的起始,也必能领会其终结,善于谈论近的,也必然就知道远的。这样,气运的至数虽很深远,而其中的道理并不至被迷惑,这就是所谓明了的意思。请先生把这些道理进一步加以推演,使它更有条理,简明而又不贫乏,永远相传而不至于绝亡,容易掌握而不会忘记,使其能提纲挈领,至理扼要,我想听你详细地讲讲。鬼臾区说:你说的道理很明白,提的问题也很高明啊!好像鼓槌击在鼓上的应声,又像发出声音立即得到回响一样。臣听说过,凡是甲己年都是土运治理,乙庚年都是金运治理,丙辛年都是水运治理,丁壬年都是木运治理,戊癸年都是火运治理。
    黄帝说:三阴三阳与六气是怎样相合的呢?鬼臾区说:子午年是少阴司天,丑未年是太阴司天,寅申年是少阳司天,卯酉年是阳明司天,辰戌年是太阳司天,巳亥年是厥阴司天。地支十二,始于子,终于亥,子是少阴司天,亥是厥阴司天,所以按这个顺序排列,少阴是起首,厥阴是终结。厥阴司天,风气主令;少阴司天,热气主令;太阴司天,湿气主令;少阳司天,相火主令;阳明司天,燥气主令;太阳司天,寒气主令。这就是三阴三阳的本元,所以叫做六元。黄帝说:你的论述很伟大,也很高明啊!我将把它刻在玉版上,藏在金匮里,题上名字,叫做《天元纪》。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气交变大论篇第三十一

    【本章要点】
    本篇讨论自然环境对人和万物的影响。以阴阳和五运之气的消长胜负关系以及德、化、政、令等五运正常功能和逆常变化,结合星辰详细作了说明。

    【原文】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朞,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①,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②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③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④也。
    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
    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⑤。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⑥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⑦。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⑧。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水霜寒,上应辰星⑨。上临少阴少阳⑩,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病反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星。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支不举。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足皆病,上应荧惑星。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凋陨,病反暴痛,胠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上临太阳,则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辰星。
    帝曰:善。其不及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柔萎苍干,上应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上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疿胗痈痤,上应荧惑、太白,其谷白坚。白露早降,收杀气行,寒雨害物,虫食甘黄,脾土受邪,赤气后化,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其谷不成,咳而鼽,上应荧惑、太白星。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上应辰星。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朦昧,心痛暴喑,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上应荧惑、辰星,其谷丹。复则埃郁,大雨且至,黑气乃辱,病鹜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鸣,泄注腹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上应镇星、辰星,玄谷不成。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酸,善怒,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黅。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雕,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黅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上临厥阴,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藏气不用,白乃不复,上应岁星,民乃康。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其谷坚芒。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晨星,其谷秬。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庄镇星,其主黅谷。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瘛,目视,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鬲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
    帝曰:善。愿闻其时也。岐伯曰:悉哉问也!木不及,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其眚东,其脏肝,其病内舍胠胁,外在关节。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其眚南,其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
    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其眚西,其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其眚北,其脏肾,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谿谷踹膝。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故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可谓悉矣。夫气之动乱,触遇而作,发无常会,卒然灾合,何以期之?岐伯曰:夫气之动变,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蕃茂,其政明曜,其令热,其变销烁,其灾燔焫。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凛冽,其灾冰雪霜雹。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
    帝曰:夫子之言岁候,其不及太过而上应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灾眚变易,非常而有也,卒然而动,其亦为之变乎?岐伯曰: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焉。故曰: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
    帝曰:其应奈何?岐伯曰:各从其气化也。
    帝曰:其行之徐疾逆顺何如?
    岐伯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足谓省下;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应过则小,应远则大,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发也;小常之一,其化减;小常之二,是谓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也。德者福之,过者伐之。是以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故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肖者瞿瞿,莫知其妙,闵闵之当,孰者为良,妄行无征,示畏侯王。
    帝曰:其灾应何如?岐伯曰: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
    帝曰:其善恶何谓也?岐伯曰: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
    帝曰:六者高下异乎?岐伯曰:象见高下,其应一也,故人亦应之。
    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胜复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而复之耳。
    帝曰:其病生何如?岐伯曰: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眚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
    帝曰: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宝,每旦读之,命曰《气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

    【注释】
    ①专胜兼并:一气独盛,叫做“专胜”,专胜为太过。二气相兼称为“兼并”,并有吞并侵占的意思,兼并为不及。例如木气太过,则乘土侮金,是“专胜”,反之,如果木气不及,则受土侮金乘,是“兼并”。
    ②《上经》:古书名,现在已经遗失。
    ③通于人气:五运居中,司人气的变化,所以说通于人气。
    ④治化而人应之:治化,指六气的变化,六气的变化会影响五运,五运主人气的变化,所以人应之。如四时之气,先天时而至及后天时而至,就是岁运的变化,与人的气血运行、病治安危都有息息相应的关系。
    ⑤岁星:即木星。
    ⑥冲阳:即胃脉,在足附之上,第二与第三骨之间。
    ⑦太白星:即金星。
    ⑧荧惑星:即火星。
    ⑨辰星:指水星。
    ⑩上临少阴少阳:上临,指司天。凡火运太过的年份是戊年,又逢少阴司天,是戊子、戊午年;少阳司天是戊申、戊寅年。戊子、戊申、戊午、戊寅都是天符,其热尤重。下文的“火燔焫,冰泉涸,物焦槁”都是说火热太过的自然表现。
    太渊:指肺脉,在手腕后内侧横纹头,当寸口处。
    清厥:是四肢厥冷的意思。
    瘈:抽搐拘挛的意思。
    太溪:即肾脉,在足内踝后侧,跟骨上面。
    肃杀:秋气肃杀,所以称燥金之气为肃杀。
    神门:手少阴心经的穴位,是心经的原穴。
    中清:中气虚寒的意思。
    谷苍:谷,是五谷;苍,即青色,不成熟之意。
    草木再荣:金气抑木,所以夏秋才荣。
    苍早:苍,苍老的意思;苍早,说明草木很早就凋谢了。
    复:抑制得太过,必然有反应,古人称为“复”,有报复的意思,自为母而报复。这里金气抑木,而木生火,火为木之子,起而报复,反应是“炎暑流火”。
    下体再生:意思是从根部重新生长。
    华实齐化:是指开花结果同时可见。
    白坚:坚而不实的意思。
    物荣而下:指植物由茂盛走向零落。
    凝惨:形容严寒天气下的萧条景象。
    髋髀如别:别,分离的意思;髋髀如别,是指髋骨与股部好像裂开一样,不能自由活动。
    脑户:指头后部。
    囟顶:就是头顶。
    疏璺:裂纹、分裂之意。
    鸣条律畅之化:鸣条律畅,惠风畅鸣,春风和气,形容春天正常的时令。之化,指时令正常,即春天有正常的时令气候特点。“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夏有炳明光显之化”等后文关于季节、时令的论述都类似此解。
    舒启:启,打开的意思;舒启,指舒展打开。
    燔焫:焚烧的意思。
    畏星:指被克的星。如木运太过,土星就是畏星;土运太过,则水星变为畏星。
    其母:这里指畏星之母。
    彰:这里是表现的意思。

    【译文】
    黄帝问道:五运交替,与在天之六气相应;阴阳往来,与寒暑变化相随;真气与邪气相逼迫,因而使人体的表里相分离,六经的血气为之波动,五脏之气也失去了平衡而互相倾移,出现太过、不及,专胜以及互相兼并的现象,我希望你谈谈这里的起始原理,和反映于人身的病变情况,能讲给我听吗?岐伯行礼后回答说:您问得很明达,这是应该讲明的道理,它是往古所珍贵,并由我的老师传授下来的,我虽不聪慧,却也有机会聆听教诲而获得其主要宗旨。
    黄帝道:我听说遇到了适当的人而不教,就会失去传道的机会,如传授给不适当的人,则等于不重视珍贵的大道。我固然是才德浅薄,不足以接受最好最高深的道理,但是民众都哀叹他们不得寿终,因此希望你能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为了医道的永远流传,而把这些道理传授出来,由我来主管其事,按照规矩去做,你看怎样呢?岐伯说:我尽量谈一下。《上经》说:所谓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并能保持长久,说的就是这个。黄帝又问:这又怎么讲呢?岐伯说:这里的根本在于推求天地人三气的位置啊!位天,就是司天的气象;位地,就是司地的六节;通晓人气的变化的是人事。所以太过的气先天时而至,不及的气后天时而至,所以说,岁运的变化有常有变,而人体也随之而起变化。
    黄帝道:五运的气化,在太过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
    岐伯说:岁木之气太过,就会风气流行,脾土受到侵害,人们多患飨泄,饮食减少,肢体沉重,烦闷,肠鸣,肚腹胀满等上应天上的岁星。如果风气过度旺盛,在人体里就会产生骤然发怒、头眩、眼发黑花及头部疾病。这是土气不能行其政令,木气独胜的现象,因此,风气就更猖獗起来,使天上的云物飞扬,地上的草木动摇不定,甚至枝叶摇落,在人就会发生胁痛,呕吐不止。冲阳脉绝的,大多数会死亡,无法治疗,上应天上的金星。
    岁火之气太过,就会暑热流行,肺金就要受到侵害,人们多患疟疾,呼吸少气,咳嗽气喘,吐血、衄血、便血,水泻如注,喉干、耳聋,胸中发热,肩背发热等病,上应天上的火星。如果火气过度旺盛,在人体就会有胸中疼痛,胁下胀满,胸膺部、背部、肩胛之间均感到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身热,骨痛,因而发生浸淫疮。这是金气不行、火气独旺的现象。由于物极必反,水气乘之,因而出现雨水霜寒的变化,上应水星。如果遇到少阴、少阳司天,火热之气就会更加亢盛,好像火烧一样,以致水泉干涸,植物焦枯,人们的病,多见谵语狂乱,咳嗽气喘,呼吸有声,二便下血不止。肺脉绝的,大多数会死亡,无法治疗,上应火星。
    岁土之气太过,雨湿之气就会流行,肾水就要受到侵淫,人们多患腹痛,手足逆冷,情志抑郁,身体不轻快,烦闷等病,上应天上的土星。如果土气过度旺盛,在人体就会肌肉萎缩,两足痿弱不能行走,经常抽搐拘挛,脚跟痛,水邪蓄积于中,而生胀满,吃东西减少,以至四肢不能举动,水气无权、土气独旺的现象。因此泉水涌出,河水溢满,甚至干涸的池塘也生长了鱼类,甚至会发生急风暴雨,使堤岸崩溃,河水泛滥,陆地出现鱼类,在人就会患肚腹胀满、大便溏泻、肠鸣、泄泻不止等症。如果太溪脉绝止的,大多死亡,无法治疗。上应天上的木星。
    岁金之气太过,燥气就会流行,肝木就要受到侵害,人们多患两肋下面少腹疼痛,目赤痛,眼角痒,耳聋等病。燥金之气过于亢盛,就会身体沉重、烦闷、胸痛牵引到背部、两胁胀满,而痛势下连少腹,由于金气太过,上应天上的金星,金气过度旺盛,在人体就会有喘息咳嗽、逆气,肩背疼痛,下连股、膝、髀、腨、、足等处疼痛的病症,由于火气来复,上应火星,若是金气过于严峻,木气被它克制,草木就要呈收敛之象,以至绿叶干枯凋落,在人们的疾病中,多见急剧疼痛,胠胁痛得不能转动,咳嗽气逆,甚则吐血衄血。肝脉绝止的,大多死亡,无法治愈。上应天上的太白星。
    岁水之气太过,就会寒气流行,心火从而受到侵害,人们多患身热、心烦、焦躁心跳,虚寒厥冷,全身发冷、谵语、心痛等病。在气候方面是寒气早至,上应水星水气过度旺盛,在人体就会有腹水、足胫浮肿、气喘咳嗽、盗汗、怕风等病症。由于水气盛,因而大雨下降,尘雾迷肿不清,土气来复,上应土星。如遇太阳寒水司天,则会冰雹霜雪不时下降,湿气太盛,致使物变其形。在人们的疾病中,多见肚腹胀满、肠鸣、溏泻、食物不化、渴而眩晕等症。心脉绝止的,大多数会死亡,无法治疗。上应水星却显得很亮。
    黄帝道:讲得好!那么五运不及的怎样?
    岐伯说:问得真细致啊!岁木之气不及,燥气然后流行,生气不能及时而来,草木就要晚荣。金气亢盛,劲硬的树木就会破折如劈,柔嫩的枝叶都会萎顿枯干,上应天上的金星。在人们则多患中气虚寒、胠胁部疼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在气候方面,是凉雨时至。这一切均与天上的金星相应。在谷类,则不能成熟,呈现青苍色。如遇阳明司天,木气不能行其政令,土气兴起,草木再度繁茂,于是生化之气就显得峻急,而谷类也就不易结实了。因为燥、土二气俱盛,所以天的金星、土星俱明。木气受克制,则其火气来复,那么就会炎热如火,万物湿润的变为干燥,柔嫩的草木也都焦枯,枝叶从根部重新生长,以达到花实并见。在人体多患寒热、疮疡、痱疹、痈痤等疾病。相应天上的火星、金星,而五谷却因火气制金,不能成熟,白露则提前下降,肃杀之气流行,寒雨非时,损害万物,甘黄的谷物为虫所食。在人则脾土受邪,火气后起,心气虽然旺起较迟,但等到火能胜金的时候,金气就会受到压制,谷物不能长熟。在人体会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与天上的火星、金星相应。
    岁火之气不及,寒气就会大规模流行。夏天生长之气不能行其政令,植物就会由茂盛走向零落。寒凉之气过甚,阳气不能生化,因而万物的荣美也就被摧残了。相应天上的水星,在人们多患胸痛,胁部胀满,两胁疼痛,胸膺部、背部、肩胛之间以及两臂内侧都感疼痛,气都上冒,视物不清,心痛,突然失音,胸腹大,胁下与腰背互相牵引而痛,甚则病势发展到屈不能伸,髋骨与股部好像裂开一样。因为火受水气制约,所以上应天水星,五谷不成熟而其色红。水气克火,则火的土气来复,于是土湿之气上蒸为云,大雨将至,水气下降,在人多见大便溏泻,腹满,饮食不下,肚中寒冷,肠鸣和泻下如注,腹痛,突然拘挛、痿、痹而足不能支持身体。上应土星水星,黑色之谷不能长熟。
    岁土之运不及,风气就大规模流行,而化气就不能行其政令。风木能生万物,所以草木茂盛,但因过分飘扬,虽然外秀却不能结实。上应木星,在人们多患飨泄、霍乱、身体重、腹痛、筋骨动摇强直、肌肉掣动发酸等症,并时常发怒。寒水之气乘机行动,虫类提前伏依在土里。人们一般都患中气虚寒。上应木星,土星,在谷类,其色黄而不能结实。土受木气的克制,则其金气来复,于是秋气当令,呈现出肃杀严峻之气,因此大木凋谢,在人体就会有胸胁突然疼痛,牵引小腹,频频叹气等症。甘黄五谷都被虫食了。邪气客于脾土,黄色的谷类结实减少,人们吃得少,而且感到没有滋味。金气胜木,青色之谷受到损害,上应金星、木星。如遇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则流水不能结冰,蛰伏的虫类又重新出现,寒水之气不能用事,金气也就不得再盛。上应木星,人们也就健康了。
    岁金之气不及,火气就会流行,木气得行政令,生长之气专胜,万物因而繁茂。但火气旺盛了,气候就会干燥烁热。与此相应,天上火星光明。在人们多患肩背沉重,鼻流清涕,喷嚏,便血,泻下如注等病。金气被制,所以秋收之气后到。与此相应,天上金星失明,谷类不能成熟而呈现白色。金气被制以后,它的水气来复,于是寒雨暴至,然后降落冰雹霜雪,杀害万物。在人就会为寒逆所扰,使阳气反而上行,以致头后部疼痛,连及脑顶,身体发热。上应水星,红色谷类不能成熟,人们多患口中生疮,甚至发生心痛等症。
    岁水之气不及,湿气就大规模流行。水气不能制火,火气反行其令,其生化很快,暑雨屡次下降。与此相应,天上土星光明。在人们多患腹部胀满,身体重,湿泄,阴性疮疡,脓液稀薄,腰股发痛,腘、股、腨、膝部都不便利,烦闷,两脚萎弱,四肢清冷,脚下疼痛,甚则浮肿,这是冬藏之气不能行其政令,肾气失掉平衡的缘故。上应水星,黑色的谷类不能成熟。如遇太阴司天,寒水在泉,大的寒气常常侵袭,虫类很早就伏藏,地面上凝积厚冰,在天上的阳光不能发挥温暖作用,人们多患下部寒疾,严重的就腹满浮肿。上应土星,谷类黄色之稻成熟。因为土气被水气制约,则其木气来复,就出现大风暴发,草类偃伏,木类凋零,因为风吹干裂,失去了生长的鲜泽。人的面色就也改变,筋骨拘急疼痛,肌肉跳动抽搐,两眼看物不清,有的东西看去像稍有裂纹,肌肉发出风疹。假如风气侵入胸膈里,就会产生心腹疼痛。这是木气太盛,土气受害,黄色的谷类不能成熟,而上应于木星。
    黄帝道:讲得很好!希望听一下五气与四时的关系怎样。岐伯说:问得真细致啊!木运不及的,如果春天有惠风畅鸣的和气,那么秋天就有雾露清凉的正常气候;如果春天反见寒冷伤害的金气,夏天就会有炎热如火燔烧的气候。它的灾害,往往发生在东方,在人体应在肝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胠胁,外在关节。
    火运不及的夏天,有显明的和气,那么冬天就有严肃霜寒的正常气候;如果夏天反见凄惨寒冷的气象,那么就会常常有尘埃昏蒙和大雨的情况。它的灾害,往往发生在南方,在人体应在心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胸胁,外在经络。
    土运不及的,如果四维之月有埃尘云雾润泽的和气,那么春天就有风和鸟鸣、草木萌芽的正常气候;如果四维之月有暴风飞扬、草木摇折的异常现象,那么秋天也就有阴凉久雨不止的气象。它的灾祸,往往发生在四隅,在人体应在脾脏,其发病部位,内在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金运不及的,如果夏天有显明湿蒸的和气,那么冬天就有严寒凝结的整肃之气相应;如果夏天出现炎热,如火燔烧的变化,那么秋天就会有冰雹霜雪的反应。它的灾害,常常发生在西方,在人体应在肺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胸胁肩背,外在皮毛。
    水运不及的,如果四维之月有湿润埃云的正常气候,那么就会时常有和风生发的感应;如果四维之月有尘埃迷暗、暴雨如注的变化,那么就时常会有暴风飞扬、摇折草木的情况。它的灾害,往往发生在北方,在人体应在肾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腰脊骨髓,外在谿谷踹膝。五运的作用如同权衡,太过的就加以压制,不及的就加以辅助,与正常的相应,令异常的复原。这是万物生长化成收藏的自然道理,四时气序的常规,如果丢失了这些规律,则天地四时之气就会闭塞不通了。所以说,天地的动静,有日月星辰的运行作为参照,阴阳的往来,有寒暑的更移来显示它的征兆,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道:你讲五气的变化四时的相应,可以说是很详细了。但是,气的动乱,其不发作就遇不到,而发生动乱的时间,又没有一定的常规,突然遇到发生灾害,怎样能先期知道呢?岐伯说:五气的动乱变化,固然是没有一定之规,然而各气的德化政令和变异,不同之处是可以推断的。黄帝又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东方生风,风能生木。它的特性是敷布和气,它的生化是使万物滋生繁荣,它的职权是使万物舒展开放,它的表现是风,它的变动是大风怒号,它的灾害是吹散万物使其零落。南方生热,热能生火气,它的特性是光明显耀,它的生化是使万物繁多茂盛,它的职权是明亮照耀万物,它的表现是热,它的变动是火势炎炎,它的灾害是销烁万物。中央生湿,湿能生土气,它的特性是湿热,它的生化是使万物丰满全备,它的职权是使万物安静,它的表现是湿,它的变动是暴雨如注,它的灾害是久雨不止、土溃泥烂。西方生燥,燥能生金气,它的特性是清洁,它的生化是使万物紧缩收敛,它的职权是使万物由干而坚强劲锐,它的表现是燥,它的变动是肃杀,它的灾害是使万物青干陨落。北方生寒,寒能生水气,它的特性是寒冷,它的生化是使万物清静,它的作用是使万物中处凝固严整,它的表现是寒,它的变动是酷寒,它的灾害是冰雪霜雹。所以观察各气运动,有特性、有生化、有职权、有表现、有变动、有灾害,而万物与之相随,人也与之相应。
    黄帝道:你所说五运的太过与不及,而上应五星的变化。现在特性、生化、灾害、变动,不按常规发生而属于突然的变化,五运是否也会随之变动呢?岐伯说:如果五运是随天道而行,那就肯定与五星相应。突如其来的胜复变动,是由于气候的交相变化,五星是不和它相应的。所谓“应常规而不应突然”,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又道:五星是怎样与岁运相应的呢?岐伯说:那就是各从其天运之气。
    黄帝道:五星的运行有慢快逆顺的不同,这都说明了什么呢?
    岐伯说:在顺行的径路上久留不前,或者逆行顾盼,而光芒微小,这是在省视下属分野的情况;若去而速回,或者迂回而过,这是在省视下属分野中是否还有遗漏和过错;若久留而回环旋转,似去似不去的,这就是评议下属分野中该给予灾难还是福德;气候的变化近则小,远则大。若是星的光芒大于平常一倍,那气化就亢盛,大二倍的,那灾害就立即发作;小于平常一倍的,那气化就减退,小二倍的,叫做“临视”,好像是在察看在下的过与德,有德的降福,有过的降灾。因此五星的呈现,若是高而远,它的胜复就小;若是下而近,它的胜复就大。因此星的光芒大,就表示喜怒的感应期近,星的光芒小,就表示祸福的降临期远。岁运太过,运星不免背越出轨;运气相和,则各个按道而行。因此岁运太过,它所克制之星就会暗淡而兼见母星的颜色;若是岁运不及,则岁星就兼见其所不胜之星的颜色。总之,天的变化,道理是极精微而不易审察的,谁能了解它的奥妙呢?道理是很深远而且适宜的,谁能理解它的好处呢?那无知的人,绝无征验,只是乱谈占象,以使侯王惊惧而已。
    黄帝道:五星在灾害方面的征验怎样?岐伯说:也是各从岁运的气化而有所不同。所以岁时的更至有盛有衰,运星的侵犯有逆有顺,星的留守日期有长有短,星的呈象中是有好有坏,星宿所属有胜有负,征验的反应有吉有凶。
    黄帝道:星象的好坏怎样?岐伯说:五星呈象中是有喜、怒、忧、丧、泽、燥的不同,这是星象变化时常呈现的,应该审慎观察。
    黄帝道:星的喜、怒、忧、丧、泽、燥六种现象,在它所居地位的高低有什么不同吗?岐伯说:星象虽然可看出高低的不同,但在应验上却是相同的,所以应在人身方面也是相同的。
    黄帝说:讲得好!它们的德、化、政、令、动静、损益都是怎样的?岐伯说:德、化、政、令、灾变都有一定,是不能相互相加或相减的,胜盛复就胜,胜衰复就衰,是不能相互一方而增多的,胜复往来的日数,多少一样,是不能彼此相越的,五行阴阳的升降,是互相结合而不是一方消灭的,这都是随着五气的运动而与之相对应的。
    黄帝道:它对疾病的发生有什么影响?岐伯说:特性和生化,是岁气的和祥,职权的表现,是岁气的昭著,变易是反复的纲纪,灾害是万物受伤的原因。人气和岁气相当的就平和,人气和岁气不相当的就生病,若再重感邪气,病就更要加重了。
    黄帝道:讲得好!诚所谓精微高明的理论,诚所谓大圣的事业,宣讲伟大的理义,而达到无穷之境,无极之地了。我听说,善于讲天道的,必定把天道应验于人;善于讲古事的,必定把古的事应验于现在;善于讲气化的,必定把气化明确地表现在万物上;善于讲感应的,就和天地的造化统一起来;善于讲生化与变动的,就要了解自然的道理,除了像你这样的人,谁能演说这种至道宏论呢?于是选择了一个好时日,把它藏在灵兰书室里,每天清晨读它,命名为《气交变》,不是专心诚意的时候不敢打开,非常谨慎地流传到后世。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至真要大论篇第三十二

    【本章要点】
    本篇先述疾病和气候的密切关系,再述五味在治疗中的作用和六气五行的配合原理。特别阐述了将症状归纳的“病机十九条”,临床上执此而确定适宜的治则,又对药物剂量、配伍、服法、禁忌等作了说明。

    【原文】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①,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②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帝曰:间气何谓?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帝曰:善。岁主奈何?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③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④为灼化。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⑤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⑥,此之谓也。
    帝曰:其主病⑦何如?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帝曰:先岁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专精⑧也。帝曰:司气者何如?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帝曰:岁主脏害何谓?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⑨,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帝曰:善。平气何如?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⑩,可知之矣。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结,腨如别。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大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苦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帝曰:善。天气之变何如?岐伯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泻,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巾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儿布,雨变枯槁。附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治。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泻鹜溏,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疝,妇人少腹痛,目眜眦,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脏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成平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腹痛,溏泄,传为赤沃。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泻,内为嗌塞,外发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太阳之胜,凝凓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焫,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瘖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浙恶寒,振慄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疿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天府绝,死不治。
    太阴之复,温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太溪绝,死不治。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爇,介虫乃耗,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瘛,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慄,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软之。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软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湿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帝曰:善。复已而胜何如?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帝曰:复而反病何也?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所谓火燥热也。
    帝曰:治之何如?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帝曰:善。客主之胜复奈何?岐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帝曰:其逆从何如?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甚则胕肿血溢,疮疡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瘛疭;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主胜则喉嗌中鸣。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併,腰腹时痛。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以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病及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气之生化,与其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
    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痠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家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家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帝曰:善。

    【注释】
    ①盈虚更作:指五运之太过与不及交替作用。
    ②道:这里指自然规律。
    ③司气:指五运之气。
    ④居气:即间气。
    ⑤六节:即六步。
    ⑥病机:指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理。
    ⑦主病:指主治疾病的药物。
    ⑧专精:精粹的意思。
    ⑨平之:即治疗的意思。
    ⑩南北:即下文的南政、北政。
    黄反见黑:意思是黄色反见于北方黑色的地方。
    怫:憋闷的意思。
    邪气反胜:本气为自己所不胜的邪气所乘。
    风司于地:即厥阴风木在泉。
    司天邪胜:指司天之气被邪气反盛。
    风化于天:即风气司天。
    赤沃:尿血的意思。
    热格:指热气被阻隔于上。
    阴中乃疡:指阴部生疮疡。
    里:指腹胁内部。
    赤气后化:即火气之行令推迟。
    鳞见于陆:鳞,代指鱼类。因为雨水暴发,鱼类出现在陆地的意思。
    哕噫:指嗳气。
    以地名之:即以地气之名来命名人身受病的脏器。
    以天名之:即以天气之名来命名人身受病的脏器。
    丹熛:丹毒一类的病症。
    清复内余:因为阳明司天为金气居火位,没有客胜之名,而清气仍复内余。
    本:指风、热、湿、火、燥、寒六气。
    年之虚:指主岁之气不及的年份。
    少阳太阴从本:因为少阳之本为火,太阴之本为湿,本末同。
    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少阴之本热,其标阴;太阳之本寒,其标阳,本末不同。
    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阳明之中太阴,厥阴之中少阳,本末与中不同。
    早晏:早晚的意思。
    愠愠:愠通“蕴”,积聚的意思。
    两阴:指太阴和少阴。
    两阳:指太阳和少阳。
    分至:指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
    攸利:攸,所。攸利,所宜的意思。
    掉眩:掉,摇晃;掉眩,眩晕旋转之意。
    收引:指筋脉痉挛的样子。
    郁:,气逆、喘急;郁,闷。
    瞀瘛:瞀,昏闷;瘛,抽搐。
    厥固泄:厥,在病症中指昏厥和肢厥;固,二便不通;泄,二便泄利。
    禁鼓慄:禁,通“噤”,指口禁不开;鼓慄,是战栗的样子。
    如丧神守:指寒战等一些躯体动作不能控制,有如神明不能主持。
    暴强直:暴,是突然的意思,指突然发生的全身筋脉挛急。
    鼓之如鼓:第一个“鼓”,是叩击的意思。即叩击腹部如打鼓一样。
    胕肿:指皮肉肿胀溃烂。
    转反戾:转,扭转;反,反张;戾,身体屈曲;转反戾,即由于筋脉扭曲,使肢体出现扭曲、反张等状态,与抽搐不同。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一般正治的方法,即用温热的药治疗寒症,用寒凉的药物治疗热症。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微和甚,指病势而言。指病情清浅得单纯没有假象,治疗药物性质要与疾病外在表现相反,如表现为热,就用寒药,这种方法就是“逆之”;病情很重的往往表现出与疾病性质本身相反的假象,治疗时药物的属性可能与疾病外在表现的偏性一致,例如大寒表现的发热,还要用温药治疗,这就是“从之”。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即反治法的法则。指用热药治疗真寒假热症,用寒药治疗真热假寒症。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前一个“塞”,是阻塞不通的意思,后一个“塞”,是治病的补益法;前一个“通”,指实邪在内的泄利症,后一个“通”,是治疗方法的下法。指用补益的方法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的病症,用通利的方法治疗实性通利的病症。
    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主,指疾病的本质。意思是要想制伏其主病,但必先找出致病的原因。
    日远:这里指间隔的时间比较长。
    善恶之殊贯:这里指药物的有毒无毒之分。

    【译文】
    黄帝问道:五运之气交相配合,太过与不及互相更替,这些道理,我已经知道了。那么六气分时主治,其司天在泉之气到来时所起的变化又如何呢?岐伯行礼后回答说:问得多么清楚啊!这是天地变化的基本规律,也是人体与天地变化相应的规律。黄帝道:我希望听听它怎样能上合于昭明的天道,下合于玄远的地气。岐伯说:这是医理中的主要部分,也是一般医生所不甚了解的。
    黄帝道:我希望听一下这一方面的道理。岐伯说:厥阴司天,气从风化;少阴司天,气从热化;太阴司天,气从湿化;少阳司天,气从火化;阳明司天,气从燥化;太阳司天,气从寒化;它们都是以客气所临的脏位来决定疾病称谓的。
    黄帝道:在泉之化是怎样的!岐伯说:与司天是同样的,间气也是如此。黄帝道:怎样叫做间气?岐伯说:分管司天在泉之左右的,就称为间气。黄帝道:与司天在泉有什么区别呢?岐伯说:司天在泉而主岁之气,主一年的气化。间气,主六十天的气化。黄帝道:岁的主气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厥阴在司天就为风化,在泉就为酸化,在司岁运就为苍化,在间气就为动化;少阴在司天就为热化,在泉就为苦化,它不司岁运之化,在居气就为灼化;太阴在司天就为湿化,在泉就为甘化,在司岁运就为黅化,在间气就为柔化;少阳在司天就为火化,在泉就为苦化,在司岁运就为丹化,在间气就为明化;阳明在司天就为燥化,在泉就为辛化,在司岁运就为素化,在间气就为清化;太阳在司天就为寒化,在泉就为咸化,在司岁运就为玄化,在间气就为脏化。所以治病的医生,必须明白六气的不同气化作用以及五味五色所产生的变化作用和五脏的喜恶,然后才能说对气化的盈虚和疾病的发生有了头绪。
    黄帝道:厥阴在泉而从酸化,我早就明白了,那么风行之化又怎样呢?岐伯说:风气行于地,这是本于地之气而为风化,其他五气也是这样。因为本属于天的,是天之气,本属于地的,是地之气,天地之气相合,就有了六节之气的划分,于是万物就能化生。所以说:要特别注意观察气候的变化,别错过病情的变化,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道:那些主治疾病的药物怎样?岐伯说:根据岁气来采备药物,就会没有遗漏了。黄帝道:采备岁气所生化的药物,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因为能得天地专精之气,疗效比较好。黄帝道:司运气的药物怎样?岐伯说:司运气的药物与主岁的药物相同,但是有有余和不足的区别。黄帝道:不是司岁的药物,又怎样呢?岐伯说:其气散而不纯。所以本质虽同,而等次却不相同,如气味有厚薄的不同,性能有静躁的不同,疗效有多少的不同,药力有深浅的不同,这就是关于非司岁药物的说法。
    黄帝道:岁主之气,伤害五脏,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从其所不胜之气来说明,这是它的关键。黄帝道:怎样治疗?岐伯说:司天之气偏胜而淫于下,那就以己所胜之气来平调;在泉之气偏胜而淫于外,那就以己所胜之气来治疗。
    黄帝道:讲得好!但也有岁气平和而得病的,又怎么治呢?岐伯说:这要仔细地观察三阴三阳司天在泉的所在而加以调治,以达到正常为目的,正病用正治法,反病用反治法。
    黄帝道:你说要观察阴阳的所在而调治,而有的书上说:人迎和寸口的脉象要相合,像引绳一样,大小相等的叫做平。那么阴之所在,在寸口应该怎样?岐伯说:看主岁的是南政还是北政,就可以知道了。黄帝道:我希望彻底了解一下。岐伯说:北政主岁的时候,少阴在泉,则寸口脉沉细而伏,不应于指;厥阴在泉,则右寸沉细而伏不应于指;太阴在泉,则左寸沉细而伏,不应于指。南政主岁的时候,少阴司天,则寸口脉沉细而伏不应于指;厥阴司天,则右寸沉细而伏不应于指;太阴司天,则左寸沉细而伏不应于指。凡是寸口脉不应的,“反其诊”就可知晓了。黄帝道:尺部的脉候又怎样呢?岐伯说:北政主岁的时候,三阴在泉,则寸口不应;三阴司天,则尺部不应。南政主岁的时候,三阴司天,则寸口不应;三阴在泉,则尺部不应。左右脉的不应,同于上例。因此说,懂得要领,一句话就说明白了,不懂得要领,就漫无边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道:很好,那么根据天地之气侵入人体内部而命名的疾病其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厥阴在泉的年份,风气偏胜,就会地气不明,平野昏暗,草禾提前抽穗。人容易患发冷之病,常常呻吟,不住地打哈欠,心痛并感觉撑满,两胁拘急不舒,饮食不进,咽隔不通畅,食后就要呕吐,肚腹发胀,多噫气,但大便或放屁后,却觉得轻快并像软懒似的,全身乏力。
    少阴在泉的年份,热气偏胜,气就升浮于川泽,阴处反觉明亮。人容易患腹中不时鸣响的病,逆气会上冲胸脘,气喘不能久立,恶寒发热,皮肤痛,眼模糊,牙痛,项肿,寒热交争好像疟疾,少腹中痛,腹部胀大。蛰虫也不伏藏。
    太阴在泉的年份,百草早早地开花,湿气偏胜,使岩谷里昏暗浑浊,黄为土色,湿盛则反见黑色,这是湿土之气交合的现象。人易患饮邪积聚,心痛,耳聋,听觉毫无所知,咽肿,喉痛,阴病见血等病,如血淋、便血,少腹痛肿,不能小便,感到上冲头痛,痛得眼睛像要流出,颈部好像要拔出,腰部像要折断,髀骨不能回转,膝窝好像凝住了,小腿肚好像僵直了。
    少阳在泉的年份,火气偏胜,天地之间,就呈现出凝热而火光四射的气象。天气时冷时热。人容易患大便泻溏,下便赤白色,少腹疼痛且小便为赤色,严重的就会出现血,其余的症候与少阴在泉相同。
    阳明在泉的年份,燥气偏胜,就会雾气迷蒙看不见东西,天气寒薄。人容易患呕吐之病,呕吐苦水,经常叹息,心与胁部疼痛,不能转身;病严重时,就会咽干,面似尘土色,全身肌肤干枯而不润泽,足外部发热。
    太阳在泉的年份,寒气偏胜,天地之间,就呈现出凝肃惨厉的气象。人易患少腹疼的病,牵引睾丸、腰脊,上冲心脘作痛,出血,咽痛,下巴颔肿。
    黄帝道:讲得好!那么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凡是在泉之气,风气太过而伤于体内的,主药用辛凉之药,用苦味之药辅佐,用甘味缓解,用辛味来驱散风邪;热气太过而伤于体内的,主药用咸寒之药,用甘苦之药辅佐,用酸味收敛阴气,用苦药来发散热邪;湿气太过而伤于体内的,主药用苦热之药,用酸淡之药辅佐,用苦味药来燥湿,用淡味药来泄湿邪;火气太过而伤于体内的,主药用咸冷之药,用苦辛之药辅佐,用酸药收敛阴气,用苦药来发散入邪;燥气太过而伤于体内的,主药用苦温之药,用甘辛之药辅佐,用苦味之药泄热;寒气太过而伤于体内的,主药用甘热之药,用苦辛之药辅佐,用咸味之药来泻泄,用辛味之药来温润,用苦味之药来坚实。
    黄帝道:讲得好!天气变化时,又怎样呢?岐伯说:厥阴司天,风气偏胜,天空就会尘浊不明,云物被风气鼓荡而纷乱,寒天而行春令,流水不能冻冰。人就易患胃脘当心处疼痛,上撑两胁,膈咽阻塞不通,饮食不下,舌根僵硬,食后就呕吐,冷泄腹胀,溏泄,以及气结成瘕,小便不通等病。蛰虫藏于土中而不去。这些病的根本是在脾脏。如冲阳脉绝,那是胃气已败,就会死亡而不能治愈。
    少阴司天,热气偏胜,闷热,大雨将至,君火行其政令。人就易患胸中烦躁而热,咽干,右胁痞满,皮肤疼痛,寒热咳喘等病,由于火热甚而大雨至,唾血,便血,鼻出血,喷嚏,呕吐,小便变色,甚则疮疡浮肿,肩、背、臂、上臂及缺盆等处疼痛,心痛,肺胀,腹大而满,气喘咳嗽,这些病的根本是在肺脏。如尺泽脉绝,那是肺气已败,就会死亡而不能救治。
    太阴司天,湿气偏胜,就会阴沉之气密布,雨水太多,反使草木枯槁。人就易患浮肿,骨痛阴痹,阴痹这种病按之不知痛处。腰脊头项疼痛,时常眩晕,大便困难,阴气不能运化,饥饿不愿吃东西,咳唾就有血,心不安宁像悬空一样,这些病的根本是在肾脏。如太溪脉绝,那是肾气已败,就会死亡不能治愈。
    少阳司天,火气偏胜,就会温热之气流行,金失其清肃之气,所以不能当令。人就易患头痛,发热恶寒而发疟疾,热气在上,皮肤疼痛,色变黄赤,热传于里,治节不行,变而为水病,身面浮肿、腹满、仰息,泄泻暴注,赤白下痢,疮疡,唾血,心烦,胸中热,甚至鼻中流血,这些病的根本是在肺脏。如天府脉绝,那是肺气已败,就会死亡而不能治愈。
    阳明司天,燥气偏胜,则草木回春较晚。在人则筋骨发生病变。人就易患左胠胁疼痛,寒气内脏若再感受外塞,就会发为疟疾,大凉之气使天气反常,易患咳嗽、腹中鸣响,暴注泄泻,大便稀溏。大树枝梢枯敛,而生气郁伏于下,草梢也因之焦干,易患心胁突然剧痛,不能转侧,咽喉发干,面如尘色,腰痛,男子疝,妇人少腹疼痛,眼角昏眜不明,疮疡痤痈等症,蛰虫反而出现。这些病的根本是在肝脏。如太冲脉绝,那是肝气已败,就会死亡不能治愈。
    太阳司天,寒气偏胜,寒气就会出其不意地到来,水就要结冰。人体内血液生变,就会发生痈疡,厥逆心痛,呕血,下血,鼻流血,善悲,时常眩晕仆倒。运气遇戊癸火化炎烈,就有暴雨冰雹,易患胸腹满,手热,肘挛急,腋部肿,心悸不安,胸胁胃脘不舒,面赤、目黄,善噫气,口干舌燥,甚至面黑如同烟子,口渴想喝水等病,这些病的根本是在心脏。如神门脉绝,那是心气已败,就会死亡不能救治。所以说,由脉气的搏动,就可以知道它脏气的存亡。
    黄帝道:怎么样治疗呢?岐伯说:由司天之气所胜而致病的,如属风淫所胜,以辛凉之药平其胜气,辅佐以苦甘之药,以甘味药缓其急,以酸味药泄其邪;如属热淫所胜,以咸寒之药平其胜气,辅佐以咸甘之药,以酸味药收敛阴气;如属湿淫所胜,以苦味热性之药平其胜气,辅佐以酸辛之药,以苦味药燥湿,以淡味药渗泄湿邪;如湿邪盛于上部而且有热,就要以苦味温性之药治疗,辅佐以甘辛之药,以汗解法恢复其常态而止;如属火淫所胜,以酸味冷性之药平其胜气,辅佐以苦甘之药,以酸味药收敛阴气,以苦味药发泄火邪,以咸味药恢复阴液,热淫所胜的与此相同;如属燥淫所胜,以苦味温性之药平其胜气,辅佐以酸辛之药,以苦味之药下其燥结;如属寒淫所胜,以辛味热性之药平其胜气,辅佐以甘苦之药,以咸味药泻其寒邪。
    黄帝道:邪气反胜所致之病,应怎样治疗呢?岐伯说:风气司地,而清肃之金气反胜而乘之。当用酸温之药治之,辅佐以苦甘之药,用辛味药平其正气;热气司地,而寒气反胜而乘之,就用甘味热性之药治之,辅佐以苦辛之药,用咸味药平其正气;湿气司地,而热气反胜而乘之,就用苦味冷性之药治之,辅佐以咸甘之药,用苦味药平其正气;火气司地,而寒气反胜而乘之,就用甘味热性之药治之,辅佐以苦辛之药,用咸味药平其正气;燥气司地,而热气反胜而乘之,就用平味寒性之药治之,辅佐以苦甘之药,用酸味药平其正气,凡是用药以和平为宜。寒气司地,而热气反胜而乘之,就用咸味冷性之药治之,辅佐以甘辛之药,用苦味药平其正气。
    黄帝问:司天之气不足而邪胜的,应如何治疗呢?岐伯说:风气司天而清凉之气反胜而乘之,应用酸温之药治,用甘苦之药辅佐;热气司天,而寒气反胜而乘之,应用甘温之药治,用苦酸辛之药辅佐;湿气司天,而热气反胜而乘之,应用苦寒之药治,用苦酸之药辅佐;火气司天,而寒气反胜而乘之,应用甘热之药治,用苦辛之药辅佐;燥气司天,而热气反胜而乘之,应用辛寒之药治,用苦甘之药辅佐;寒气司天,而热气反胜而乘之,应用咸冷之药治,用苦辛之药辅佐。
    黄帝道:六气相胜是怎样的情况?岐伯说:厥阴风气偏胜,就会耳鸣头眩,心中烦乱想吐,胃脘之上及横膈之下,有寒感,大风时起,倮虫不能滋生。人就容易患胠胁之气偏著一边,化而成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之处疼痛,上肢两胁胀满,肠鸣飧泄,少腹疼痛,泄泻赤白,病严重时就要呕吐,膈咽之间阻塞不通。
    少阴热气偏胜,就会患心下热,常觉饥饿,脐下还痛,热气通于三焦,炎暑到来,树木流水汁,草类因此枯萎。人们患呕逆烦躁,腹部胀满而痛,大便溏泻,转变成为尿血。
    太阴湿气偏胜,火气郁结在人体内,就会酝酿成为疮疡,流散在外,则病发于胠胁,甚则心疼。热气阻隔在上部,就发生头痛、喉痹、项强。如湿气独胜,郁结于里,湿寒之气迫于下焦,就会囟顶痛,牵扯眉间也痛,胃中满闷。时常下雨,于是燥化之象出现,少腹满胀,腰椎沉重强直,温蕴于内,而伸展不利,时常泄泻下注,足下温暖,头部沉重,足胫肿,水饮发于内而上部出现浮肿。
    少阳火气偏胜,热邪留于胃,于是出现许多症状,如心烦,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常感饥饿,耳痛,尿赤色,易发惊恐,谵妄。暴热之气消烁万物,草萎黄,水干竭,介虫屈伏不动;在人体上,就产生少腹疼痛、下痢赤白的病。
    阳明燥气偏胜,则清凉之气发于内,左胠胁疼痛,泄泻,内则咽嗌窒塞,外则阴囊肿大。大凉之气肃杀,草木变为枯黄,有毛的虫类死亡。在人体上,就要胸中不舒,咽嗌窒塞而且咳嗽。
    太阳寒气偏胜,凝肃凛冽之气就要来到,不到结冰之时而水已结冰,羽类之虫延迟生化。发为痔疮、疟疾。寒气入胃,气逆上冲,就会发生心痛,阴部生疮疡,小便不利,疼痛牵引两股内侧,筋肉拘急引缩,血脉凝滞,所以络脉满而色变,或为便血,皮肤因水气郁积而肿,腹中痞满,饮食减少,热气上行,因之头项巅顶脑户等处都感到疼痛,目珠痛如脱出,寒气入于下焦,转变成为水泻。
    黄帝道:如何治疗呢?岐伯说:厥阴风气所胜之病,用甘凉的药品为主,用苦辛的药辅佐,用酸味药泄其胜气;少阴热气所胜之病,用辛寒的药品为主,用苦咸的药辅佐,用甘味药泄其胜气;太阴湿气所胜之病,用咸热的药品为主,用辛甘的药辅佐,用苦味药泄其胜气;少阳火气所胜之病,用辛寒的药品为主,用甘咸的药辅佐,用甘味药泄其胜气;阳明燥气所胜之病,用酸温的药品为主,用辛甘的药辅佐,用苦味药泻其胜气;太阳寒气所胜之病,用甘热的药品为主,用辛酸的药辅佐,用咸味药泄其胜气。
    黄帝道:六气报复致病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您问得真仔细啊!厥阴之复,就会产生少腹部坚满,腹胁里拘急,突然疼痛的症状。在自然界就发生树木偃伏,沙土飞扬,倮虫不能发育等现象。在病变上就产生气厥心痛,出汗、呕吐,饮食不入,食入而又吐出,筋骨震颤,目眩,手足逆冷。严重的就会风邪入脾,成为食后吐出的食痹之症。如果冲阳脉绝,那就是死症,无法救治。
    少阴之复,烦热从心里发生,烦躁,鼻流血,喷嚏,少腹绞痛,火现于外,身热如焚烧,咽嗌干燥,大小便时下时止,气动于左边而向上逆行于右侧,咳嗽,皮肤痛,突然失音,心痛,神志昏昏不省人事,继则洒浙恶寒,打寒战,妄言乱语,寒过去,又发烧,口渴而想喝水,少气,骨萎弱,肠道梗塞而大便不通,外现浮肿,呃逆嗳气。如少阴火热之气后化,流水不能结冰,热气因之大行,介虫不蛰藏。这时人们多患痱、胗、疮疡、痈疽、痤痔等外证,热邪过甚,就会入肺,发为咳嗽鼻渊。如天府脉绝,就是死症,无法救治。
    太阴之复,湿气的病变就发生,身体沉重,胸满,饮食不消化,阴气上逆,胸中不爽快,水饮发于内,咳嗽的声音不断。如大雨时常下降,鱼类游上陆地,人们就会头项痛而重,在受到惊恐或震动的时候,更加厉害,呕吐,不愿动作,啐吐清水,甚则湿邪入肾,泄泻没有节制。如太溪脉绝而不动,就是死症,无法救治。
    少阳之复,大热将要来到,枯燥灼热,介虫因而伤耗。人们多患惊恐瘛,咳嗽,衄血,心热烦躁,小便频数,怕风。厥逆之气上行,面色就会像蒙上浮尘,眼睛也潏动引掣。火气内入,就会上为口干,呕逆,或为血溢,下行则为便血。发为疟疾,就有恶寒鼓栗的现象。寒极转热,咽部干燥,渴欲饮水,脸色变为黄赤,少阳脉萎弱。气蒸热化则为水病,转变成为浮肿,甚则邪气入肺,咳而有血。如尺泽脉绝而不动,就是死症,无法救治。
    阳明之复,清肃之气大行,众多的树木都苍老枯干,兽类多发生疫病。人们的疾病生于胠胁,其气偏于左侧不舒,时时叹息,甚则产生心痛,痞满,腹胀,泄泻,呕吐,咳嗽,呃逆,烦心。病在膈中,头痛,甚则邪气入肝,而发生惊惧、痉挛等症。如太冲脉绝而不动,就是死症,无法救治。
    太阳之复,则寒气上行,水结冰,天下雪。禽类因此死亡。人们多患心胃生寒气,胸中不舒适,心痛,痞满,头痛,多伤惧,经常眩晕仆倒,纳食减少,腰椎疼痛,屈伸极不方便。如地裂,冰厚而坚,阳光不显温暖,人们就会少腹痛,牵引睾丸,连腰脊都痛,逆气上冲于心,唾出清水,呃逆嗳气,甚则邪气入心,发生善忘善悲的现象。如神门脉绝而不动,就是死症,无法救治。
    黄帝道:讲得好!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厥阴之复气所致的病,主药用酸寒药,辅药用甘辛药,用酸药泄其邪,用甘药缓其急;少阴之复气所致的病,主药用咸寒药,辅药用苦辛药,用甘药泄其邪,用酸味药收敛,用辛苦药发散,用咸药软坚;太阴之复气所致的病,主药用苦热药,辅药用酸辛的药,用苦药泄其邪,燥其湿,或泄其湿邪;少阳之复气所致的病,主药用咸冷药,辅药用苦辛药,用咸药软坚,用酸药收敛,用辛苦药发汗,发汗之药不必避忌热天,别用温凉的药。少阴之复气所致的病,用发汗之药与此同法;阳阴之复气所致的病,主药用辛温药,辅药用苦甘药,用苦药渗泄,用苦药发散,用酸药补虚;太阳之复气所致的病,主药用咸热药,辅药用甘辛药,用苦药以坚其气。凡治各种胜气复气所致的病,属于寒的用热药,属于热的用寒药,属于温的用清凉药,属于凉的用温性药,元气耗散的用收敛药,气抑郁的用疏散药,气燥的用滋润药,气急的用缓和药,病邪坚实的用软坚药,气脆弱的用固本药,衰弱的用补药,亢盛的用泄药,使五脏之气各安其所,清静无所扰乱,病气自然就会消减,那么其余也就各归其类属,无所偏胜,恢复到正常。这就是治疗上的大体方法。
    黄帝道:人体的气有上下之分,情况如何?岐伯说:身半以上,其气有三,属于人身应天的部分,是司天之气主持的;身半以下,其气有三,属于人身应地的部分,是在泉之气主持的。用上下来指明它的胜气和复气,用六气来指明人身的部位而说明疾病。所谓“身半”,指天枢而言。所以上部的三气胜而下部的三气都病的,以地气的名称,来称呼所受的疾病;下部的三气胜而上部的三气都病的,以天气的名称,来称呼所受的疾病。以上是指胜气到来,报复之气尚屈伏未发的情况而言,而复气到来时,就不以司天在泉之气来分别其病名,而应根据复气的变化来确定病名。黄帝道:胜气复气的变化,有一定的时候吗?气的来与不来有一定的规律吗?岐伯说:四时有一定的常位,而胜复之气来与不来,却并不是一定的。
    黄帝道:希望听听这其中的原理。岐伯说:初之气到三之气,是天气所主持,是胜气常见的时位;四之气到终之气,是地气所主持,是复气常见的时位。有胜气才有复气,没有胜气就没有复气。黄帝道:有时复气已退而胜气又发生,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胜气到来,就会有复气,这本无一定的规律,直到气衰才会止住。复气之后又有胜气发生,如胜气后而没有复气相应发生就会为害,能够伤人生命。黄帝道:有复气至而复气本身反病的,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这是复气到来的时节,不是它的时令的正位,其气与其位不能相得的缘故。复气若大复其胜气,那么复气本身就虚,而主时之气又胜它,所以复气反而自病,这是对火、燥、热三气来说的。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岐伯说:胜气所造成的疾病,轻微的顺着它,严重的制止它;复气所致的疾病,和缓的加以平调,暴烈的就削弱它。总而言之,要随顺其胜气,安定那被抑伏之气,不必管用药的次数,以和平为止点,这就是治疗的原则。
    黄帝道:客气和主气的胜复如何?岐伯说:客气与主气二者之间,仅有胜没有复。黄帝道:其逆顺怎样区别?岐伯说:主气胜是逆,客气胜是顺,这是天地间的规律。
    黄帝道:其发生的病状是怎样的?岐伯说:厥阴司天,客气胜就患耳鸣眩晕,甚则咳嗽;主气胜就病胸胁疼痛,舌强难以说话。少阴司天,客气胜就患鼽嚏,颈项强,肩背发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昏,甚则浮肿、血溢、疮疡,咳嗽气喘;主气胜就病心热烦躁,甚至胁痛胀满。太阴司天,客气胜就患头面浮肿,呼吸气喘;主气胜就病胸腹满,进食之后,精神昏乱。少阳司天,客气胜就患丹疹发于皮肤,也许成为丹毒疮疡、呕逆、喉痛、头痛、咽肿、耳聋、血溢,内证是手足抽搐;主气胜就患胸满、咳嗽、仰息,甚至咳而有血,手热。阳明司天,肃之气有余于内,就患咳嗽,衄血,嗌咽窒塞,心膈中热,咳嗽不止,面白,血出不停者死。太阳司天,客气胜就患胸中不快,流清涕,感寒则咳嗽;主气胜就病喉嗌中鸣响。
    厥阴在泉,客气胜就患大关节不利,在内就发生痉挛僵直抽搐,在外就发生动作不便的现象;主气胜就患筋骨摇动强直,腰腹经常疼痛。少阴在泉,客气胜就患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等部位都不舒服,无规律地灼热而酸,浮肿不能久立,二便变色;主气胜就患逆气上冲,心痛生热,膈部诸痹都可出现,病发于胠胁,汗多不藏,四肢因之而致厥冷。太阴在泉,客气胜,就发生足痿之病,下肢沉重,二便不能正常,湿留下焦,就发为濡泻以及浮肿隐曲之疾;主气胜就会寒气上逆、痞满,饮食不多,甚至发生疝痛之病。少阳在泉,客气胜就患腰腹痛,恶寒,甚至二便色白;主气胜就会热反上行而侵犯到心部、心痛生热,格拒于中,呕吐,其他各种症候与少阴在泉所致者相同。阳明在泉,客气胜则清凉之气扰动于下,少腹坚满,屡次便泻;主气胜就患腰重腹痛,少腹部生寒气,在下大便溏泻,寒气逆于肠胃,上冲胸中,甚则气喘不能久立。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就会腰、尻疼痛,屈伸感到不便,股、胫、足、膝中疼痛。
    黄帝道:应该如何治疗?岐伯说:上冲的抑之使下,陷下的举之使升,有余的泄其实,不足的补其虚,再佐以有利的药物,调以恰当的饮食,使主客之气平和,而适和其寒温。客主同气的,是胜气偏甚,可逆而折之;若客主异气的,当视其偏强偏弱之气从而调之。
    黄帝道:治寒用热,治热用寒,主客气相同的用逆治,相反的用从治,我已经懂得了。然而对于五行补泄的正味来说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厥阴风木主气所致的,就用酸味泄之,用辛味补之;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所致的,就用甘味泄之,用咸味补之;太阴湿土主气所致的,就用苦味泄之,用甘味补之;阳明燥金主气所致的,就用辛味泄之,用酸味补之;太阳寒水主气所致的,就用咸味泄之,用苦味补之。厥阴客气为病,补用辛味,泄用酸味,缓用甘味;少阴客气为病,补用咸味,泄用甘味,收用咸味;太阴客气为病,补用甘味,泄用苦味,缓用甘味;少阳客气为病,补用咸味,泄用甘味,软坚用咸味;阳明客气为病,补用酸味,泄用辛味,泄下用苦味;太阳客气为病,补用苦味,泄用咸味,坚用苦味,润用辛味。这都是为了疏通腠理,引致津液,宣通阳气啊。
    黄帝道:听说阴阳各有三,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这是因为阴阳之气有多有少,它的功用也各不相同。黄帝道:阳明是什么意思?岐伯说:太阳、少阳二阳合明,所以称为阳明。黄帝道:厥阴是什么意思?岐伯说:太阴、少阴之气交尽,所以称为厥阴。
    黄帝道:气有多少的不同,病有盛衰的不同,治法有应缓应急的不同,处方有大小的不同,希望听听划分它们的依据是什么。岐伯说:邪气有高下之别,病有远近之分,症状表现,有在里在外之异,所以治法就需要有轻有重,总而言之,以药力达到病所为准则。《大要》说:君药一味,臣药二味,是奇方之法;君药二味,臣药四味,是偶方之法;君药二味,臣药三味,是奇方之法;君药二味,臣药六味,是偶方之法。病在近所用奇方,病在远所用偶方;发汗之剂不用奇方,攻下之剂不用偶方;补上部、治上部的方制宜缓,补下部、治下部的方制宜急;气味迅急的药物其味多厚,性缓的药物其味多薄,方制用药要恰到病处,就是指此而言。如果病所远,而在中道药的气味就已缺乏,就当考虑食前或食后服药,以使药力达到病所,不要违背这个规定。所以平调病气的规律是:如病所近,不论用奇方或偶方,其制方服量要小;如病所远,不论用奇方或偶方,其制方服量要大。方制大的,是药的味数少而量重;方制小的,是药的味数多而量轻。味数多的可至九味,味数少的仅用到二味。用奇方而病不去,就用偶方,这叫做重方;用偶方而病仍不去,就用反佐之药以顺其病情来治疗,这就属于反用寒、热、温、凉的药来治疗了。
    黄帝道:病生于本的,我已经明白了。病生于标的怎样治疗呢?岐伯说:与本病相反的,就可知道这是标病。在治疗时不从本病着眼,那就明白了治标的方法。
    黄帝道:六气的胜气,怎样诊察呢?岐伯说:这要趁六气到来的时候观察。清肃之气大来,是燥气之胜,燥胜则风木受邪,肝病就发生了。热气大来,是火气之胜,火偏胜则金燥受邪,肺病就发生了。寒气大来,是水气之胜,水偏胜则火热受邪,心病就发生了。湿气大来,是土气之胜,土偏胜则寒水受邪,肾病就发生了。风气大来,是木气之胜,木胜则上湿受邪,脾病就发生了。这些都是所谓感邪而生病的。如果正当岁气不足之年,则邪气更甚;如主时之气不和也使邪气更甚;遇月廓空的时候也使邪气更甚。以上三种情况,如果再感受邪气,病就很危险了。凡是有了胜气,相继而来的必定是报复之气。
    黄帝道:六气到来时,脉的体象如何?岐伯说:厥阴之气到来,其脉就应表现为弦;少阴之气到来,其脉应表现为钩;太阴之气到来,其脉应表现为沉;少阳之气到来,其脉应表现为大而浮;阳明之气到来,其脉应表现为短而涩;太阳之气到来,其脉应表现为大而长。气至而脉和是正常的,气至而脉太盛的是病,气至而脉相反的是病,气至而脉不至的是病,气未至而脉已至的是病,若阴阳之气变易而脉象交错的就很危险了。
    黄帝道:六气的标本,变化不同,是什么原因?岐伯说:六气有从本化的,有从标本的,有不从标本的。
    黄帝道:我希望全面了解这个道理。岐伯说:少阳太阴从本化,少阴太阳既从本又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其中气。从本的,是因为病邪生于本气。从标从本的,是因为病的发生有从本的,也有从标的。从中气的,是因为病的发生基于中气。
    黄帝道:脉象从而病相反的,如何诊断呢?岐伯说:脉至与症状相一致,但按之不鼓动而无力的,这就不是真正阳病,各种阳证阳脉都是这样。
    黄帝道:凡是阴证而相反的,其脉象怎样?岐伯说:脉至与病症相一致,但按之鼓指而极盛的,这就不是正阴病。
    所以各种疾病的起始,有发生于本气的,有发生于标气的,有发生于中气的。在治疗上有治其本气而得愈的;有治其标气而得愈的,有治其中气而得愈的,也有标气本气兼治而得愈的。有逆其势而治愈的,有从其情而治愈的。逆,是逆病之情,在治疗上是正治顺治。若顺治,表面虽似顺,其实却是逆。所以说:知道标与本,在临证时,就能没有危害,明白逆治顺治的道理,就尽管施行治疗而无须询问,就是这个意思。不知道这些道理,就不能谈诊断,却足以扰乱经气。所以《大要》上说:庸医沾沾自喜,以为所有病症都已知道了,但一结合临证,他谈论热证尚未终了,寒病征象又开始显现出来了,他不懂得同是一气而所生病变不同,于是心中迷惑,诊断不清,扰乱了经气,就是这个意思。标本的道理,简要而应用极广,从小可以及大,通过一个例子可以明白一切病的变化。所以明白了标与本,就容易治疗而不会发生损害;观察属本还是属标,就可使病气调和。明确懂得六气胜复的道理,就可以作为一般医生的榜样,同时对于天地变化之道也就完全了解了。
    黄帝道:胜气、复气的变动,有早有晚,情况怎样?岐伯说:所谓胜气,胜气到来时人已经病了,而病气蓄积的时候,复气就已经萌发了。那复气,在胜气终了时它乘机而起,得其时位,就会加剧。胜气或轻或重,复气有少有多,胜气平和,复气也就平和,胜气虚,复气也虚,这是天气变化的常规。
    黄帝道:胜复的发作,有时并不恰合它的时位,有的后于时位而来,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这是因为六气的发生变化,都有衰和盛的不同。寒暑温凉盛衰的作用,表现就在四维。所以阳气的发动,开始于温暖而极盛于暑热,阴气的发动,开始于清凉而极盛于寒冽,春夏秋冬的气候,各有差别。所以《大要》上说:春天的温暖,发展而为夏天的暑热,秋天的清肃,发展而为冬天的凛冽。谨慎按照四维的变化,侦察其气候的回归,这样,可以见到气的终了,可以知晓气的开始。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道:四时气候的变迁,它的差别有常数吗?岐伯说:大概是三十天的光景。
    黄帝道:其脉的相应,都是什么?岐伯说:差分之脉见于脉象,与正常的相同,只不过在判断时,将所差的时数去掉而已。《脉要》说:春脉毫无沉象,夏脉毫无弦象,冬脉毫无涩象,秋脉毫无数象,叫做四时之气闭塞。沉而太过的是病脉,弦而太过的是病脉,涩而太过的是病脉,数而太过的是病脉,脉气乱而参差的是病脉,气已去而脉复见的是病脉,气未去而脉先去的是病脉,气去而脉不去的是病脉,脉与气相反的是死脉。所以说四时之气相互联系,各有其职,就像秤砣与秤杆一样,缺一不可。阴阳之气,清静时就会生化安宁,变动时就会产生疾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道:什么是幽明?岐伯说:两阴之气都尽就称做幽;两阳之气相合就称为明。幽明的配合,成为寒暑的不同。黄帝道:分至是什么原因?岐伯说:气来叫做至,气去叫做分,气至之时其气是相同的,气分之时其气是不相同的,这就是天地的一般规律。
    黄帝道:你说春秋之气开始于前,冬夏之气开始于后,这我已经知晓了。但是六气往复运动,主岁之气又变换无常,其补泄的方法应怎样?岐伯说:司天在泉,上下都有所主,应该随其所利而用补泄,考虑适宜的药物就是治疗的要点。左右间气的治法与此相同。《大要》说:少阳主岁,先用甘药,后用咸药;阳明主岁,先用辛药,后用酸药;太阳主岁,先用咸药,后用苦药;厥阴主岁,先用酸药,后用辛药;少阴主岁,先用甘药,后用咸药;太阴主岁,先用苦药,后用甘药。辅以有利的药物,资助其生化之机,这样就算是适应了六气。
    黄帝道:大凡各种疾病,都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化与变,医书里说,盛就应该泄,虚就应该补。我把这些方法教给医生,而医生运用后还不能收到十全十美的效果。我想使这些重要的理论得到普遍的运用,能够收到桴鼓相应的效果,好像拔除棘刺、洗雪污浊一样,使一般医生能够达到工巧神圣的程度,可以讲给我听吗?岐伯说:仔细观察疾病的法则,不违背调和六气的原则,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黄帝道:希望听您说说病机是什么。岐伯说:凡是风病而发生的颤动眩晕,都属于肝;凡是寒病而发生的筋脉拘急,都属于肾;凡是气病而发生的烦满郁闷,都属于肺;凡是湿病而发生的浮肿胀满,都属于脾;凡是热病而发生的视物昏花,肢体抽搐,都属于火;凡是疼痛、搔痒、疮疡,都属于心;凡是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都属于下焦;凡是患喘逆呕吐,都属于上焦;凡是口噤不开,寒战、口齿叩击,都属于火;凡是痉病颈项强急,都属于湿;凡是气逆上冲,都属于火;凡是胀满腹大,都属于热;凡是躁动不安,发狂而举动失常的,都属于火;凡是突然发生强直的症状,都是属于风邪;凡是病而有声如肠鸣,在触诊时,发现如鼓音的,都属于热;凡是浮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安,都属于火;凡是转筋挛急,排出的水液浑浊,都属于热;凡是排出的水液感觉清亮、寒冷,都属于寒;凡是呕吐酸水,或者突然急泄而有窘迫的感觉,都属于热。因此《大要》说:要谨慎地注意病机,了解各种症状的所属,有五行之邪要加以推求,没有五行之气也要加以推求,如果是盛要看为什么盛,如果是虚要看为什么虚。一定得先分析五气中何气所胜,五脏中何脏受病,疏通其血气,使其调和畅通,而归于平和,这就是所谓疾病的机理。
    黄帝道:药物五味、阴阳的作用是怎样的?岐伯说:辛、甘味的药性是发散的,属阳;酸、苦味的药性是涌泄的,属于阴;咸味的药性也是涌泄的,所以属阴;淡味的药性是渗泄的,所以也属阳;这六种性味的药物,其作用有的是收敛,有的是发散,有的是缓和,有的是迅急,有的是干燥,有的是濡润,有的是柔软,有的是坚实,要根据它们的不同作用来使用,从而调和其气,使之归于平和。
    黄帝道:有病不是调气所能治好的,应该怎样治疗?有毒的药和无毒的药,哪种先用,哪种后用?希望听听这些道理。岐伯说:用有毒的药,或用无毒的药,要以能治病为准则,然后根据病情来决定剂量的大小。
    黄帝道:请你讲讲方制。岐伯说:君药一味,臣药二味,这是小剂的组成;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这是中剂的组成;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九味,这是大剂的组成。病属于寒的,要用热药;病属于热的,要用寒药。病轻的,就逆着病情来治疗;病重的,就顺着病情来治疗;病邪坚实的,就减少它;病邪停留在体内的,就驱除它;病属劳倦所致的,就温养它;病属气血郁结的,就加以舒散;病邪滞留的,就加以攻击;病属枯燥的,就加以滋润;病属急剧的,就加以缓解;病属气血耗散的,就加以收敛;病属虚损的,就加以补益;病属安逸停滞的,要使其畅通;病属惊怯的,要使之平静。或升或降,或用按摩,或用洗浴,或迫邪外出,或截邪发作,或用开泄,或用发散,都以适合病情为佳。
    黄帝道:什么叫做逆从?岐伯说:逆就是正治法,从就是反治法,所用从治药的应多应少,要观察病情来确定。黄帝道:反治怎么讲呢?岐伯说:以热治热,服药宜凉,以寒治寒,服药宜温,补药治中满,攻药治下泄。要制伏其主病,但必先找出致病的原因。反治之法,开始时药性与病情之寒热似乎相同,但是它所得的结果却并不一样,可以用来破除积滞,可以用来消散坚块,可以用来调和气血,可使疾病得到痊愈。黄帝道:有六气调和而得病的,应怎样治?岐伯说:或用逆治,或用从治,或主药逆治而佐药从治,或主药从治而佐药逆治,疏通气机,使之调和,这是治疗的正道。
    黄帝道:说得好!病有内外相互影响的,怎样治疗?岐伯说:病从内生而后至于外的,应先调治其内;病从外生而后至于内的,应先调治其外;病从内生,影响到外部而偏重于外部的,先调治它的内部,而后治其外部;病从外生,影响到内部而偏重于内部的,先调治它的外部然后调治它的内部;既不从内,又不从外,内外没有联系的,就治疗它的主要病症。
    黄帝道:讲得好!火热之气来复,就使人恶寒发热,好像疟疾的症状,有的一天一发,有的间隔数天一发,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这是胜复之气相遇的时候有多有少的缘故。阴气多而阳气少,那么发作的间隔日数就长;阳气多而阴气少,那么发作的间隔日数就少。这是胜气与复气相互逼迫,盛衰互为节制的道理。疟疾的原理也是同样。
    黄帝道:论中曾说,治寒病用热药,治热病用寒药,医生不能废除这个规矩而变更治疗方法。但是有些热病服寒药而更热的,有些寒病服热药而更寒的,这寒热两种病俱在,反又引起新病,应该怎么治呢?岐伯说:凡是用寒药而反热的,应该滋阴,用热药而反寒的,应该补阳,这就是求其属类的治疗之法。黄帝道:服寒药而反热,服热药而反寒,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只治其偏亢之气,所以有相反的结果。黄帝道:有的不是治了偏亢之气也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岐伯说:问得真细致啊!这是不治偏嗜五味的一类。五味入胃以后,各归其所喜的脏器,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咸味先入肾,积之日久,便能增加各该脏之气,这是五味入胃后所起气化作用的一般规律。脏气增长日久而形成过胜,这是导致相反的原因。
    黄帝道:制方有君臣的分别,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主治疾病的药味就是君,辅佐君药的就是臣,供应臣药的就是使,不是上中下三品的意思。黄帝道:三品是什么意思?岐伯说:所谓三品,是用来说明药性有无毒的。黄帝道:对病的内在外在都该怎样治疗?岐伯说:调治病气的方法,必须分别阴阳,确定其属内属外,各按其病之所在,在内的治其内,在外的治其外,病轻的调理它,较重的平治它,病势盛的就攻夺它。或用汗法,或用下法,这要分辨病邪的寒、热、温、凉,根据病气的所属使之消退,这要随其所利。谨慎地遵从如上的法则,就会万治万全,使气血平和,确保天年。黄帝说:讲得好。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示从容论篇第三十三

    【本章要点】
    一、指出临证诊断,应当从容分析,别异比类。
    二、说明肾虚、肝虚、脾虚之脉的诊法,并分析肾病的脉证。
    三、对于失血证病在脾在肺作了分析比较。

    【原文】
    黄帝燕坐①,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帝曰:子别试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②,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
    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
    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
    若夫三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
    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肢解堕,喘咳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③。
    夫经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圣。
    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
    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
    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
    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傍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
    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是谓至道也。

    【注释】
    ①燕坐:燕,安闲的意思;燕坐,即安闲地坐着。
    ②烦冤:冤,指郁而乱的意思;烦冤,就是郁闷烦乱。
    ③譬以鸿飞,亦冲于天:譬如鸿雁,有时也会飞到高空。这里是比喻粗工治病的成功,犹如鸿雁冲天,是偶然所得。

    【译文】
    黄帝安坐,召唤雷公问道:你是学习医术,诵读医书的,或能广泛阅览群书,并能取象比类、贯通融汇医学的道理,对我谈谈你的专长吧。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皆五液所从运行,这一切都是人体赖以生存,治疗中易于产生过失的,你务必明了,治病时就方可十全,若不能通晓,就不免要出差错,而为世人抱怨。雷公回答说:我诵读过《脉经》上、下章的内容已经很多了,但对辨别异同,取象比类,还不能十全,又怎能说完全明白呢。
    黄帝说:你试用《脉经》上、下章以外,以素所通晓的理论,来解释五脏之所病,六腑之所不和,针石治疗之所败,毒药治疗之所宜,以及汤液滋味等方面的内容,并具体说明其症状,详细地作出回答,如果有不知道的地方,请提出来问我。雷公说:肝虚、肾虚、脾虚都能使人身体沉重和烦冤,当施以毒药、刺灸、砭石、汤液等方法治疗后,有的治愈,有的不愈,想知道这应如何解释。黄帝说:你已经年长了,为什么提的问题这么幼稚呢,这是由于我的发问而招来的错误回答。我本来想问你比较深奥的道理,而你却从《脉经》上、下章的内容来回答我,是什么缘故呢?脾脉本宜微软,今病而现虚浮,与肺脉相似,肾脉本应微沉,今病而现小浮,与脾脉相似,肝脉本应微弦,今病而现急沉散,与肾脉相似,这些都是医生时常所易于混乱的,然而如能从容不迫地去诊视,还是可以分辨清楚的。至于脾、肝、肾三脏,分属于土、木、水,三者均居膈下,部位相近,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你问它有什么意义呢?
    雷公说:在此有这样的病人,头痛,筋脉拘挛,骨节沉重,畏怯少气,哕噫腹满,时常惊骇,不欲卧,这是那一脏所发的病呢?其脉象浮而弦,重按则坚硬如石,我不知应如何解释,故再问三脏,以求能知如何比类辨析。黄帝说:这应从容进行分析。一般地说,老年人的病,应从六腑来探求;少年人的病,应从经络来探求;壮年人的病,应从五脏来探求。现在你只讲脉证,不谈致病的根由,如外而八风之郁热,内而五脏的消烁,以及邪传相受的次第等,这样就失去了对疾病全面的理解。脉浮而弦的,是肾气不足。脉沉而坚硬如石的,是肾气内著而不行。畏怯少气的,是因为水道不行,而形气消散。咳嗽烦闷的,是肾气上逆所致。这是一人之气,其病在肾一脏,如果说是三脏俱病,是不符合诊病法则的。
    雷公问:在此有这样的病人,四肢懈怠无力,气喘咳嗽而血泄,我诊断了一下,以为是伤肺,诊其脉浮大而紧,我未敢治疗,一个粗率的医生治之以砭石,病愈,但出血多,血止以后,身体觉得轻快,这是什么病呢?黄帝说:你所能治的和能知道的病,已是很多的了,但对这个病的诊断却错了。医学的道理是非常深奥的,好比鸿雁的飞翔,虽亦能上冲于天,却得不到浩渺长空的边际。所以圣人治病,遵循法度,引物比类,掌握变化于冥冥莫测之中,察上可以及下,不一定拘泥于常法。今见脉浮大而虚,这是脾气外绝,去胃而外归于阳明经。由于二火不能胜三水,所以脉乱而无常。四肢懈怠无力,是脾精不能输布的缘故。气喘咳嗽,是水气泛滥于胃所致。血泄,是由于脉急而血行失其常度。假如把本病诊断为伤肺,是错误的狂言。诊病不能引物比类,是知之不明。如果肺气受伤,则脾气不能内守,致胃气不清,经气也不为其所使,肺脏损坏,则治节不通,致经脉有所偏绝,五脏之气俱漏泄,不衄血则呕血,病在肺在脾,二者是不相类同的。如果不能辨别,就如天之无形可求,地之无位可理,黑白不分,未免相距太远了。这个失误是我的过错,我以为你已经知道了,所以没有告诉你,由于诊病必须明晓引物比类,以求符合从容章的说法,所以叫做真经,这是至真至确的道理所在。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阴阳类论篇第三十四

    【本章要点】
    一、讨论了三阴三阳的含义和功用,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和病状、脉象等。
    二、论述了疾病的预后与四时阴阳的关系。

    【原文】
    孟春始至①,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雷公至斋②七日,旦复侍坐。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③,却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六属相并④,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软而动,九窍皆沉。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为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于燥,病在土脾。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附。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合岁首。
    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不应。雷公复问,黄帝曰:在经论中。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出春。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
    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溓水⑤。
    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注释】
    ①孟春始至:孟春,即农历正月;孟春始至,指立春当日。
    ②斋:古人在祭祀或者举行典礼前整洁身心示庄重。
    ③朔晦: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④六属相并:属,联合;并,会聚。指六经之脉交联会聚于寸口。
    ⑤溓水:在初冬结薄冰的时候。

    【译文】
    在立春的这一天,黄帝很安闲地坐着,观看八方的远景,候察八风的方向,向雷公问道:按照阴阳的分析方法和经脉理论,配合五脏主时,你认为哪一脏最贵?雷公回答说:春季为一年之首,属甲乙木,其色青,五脏中主肝,肝旺于春季七十二日,此时也是肝脉当令的时候,所以我认为肝脏为最贵。
    黄帝道:我依据《上、下经》阴阳比类分析的理论来体会,你认为最贵的,却是其中最贱下的。
    雷公斋戒了七天,早晨又侍坐于黄帝的一旁。黄帝道: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懂得这些,可以知道五脏之气运行的终始了。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为阴气之最终,是阳气的开始,有如朔晦的交界,都符合于天地阴阳终始的道理。
    雷公说:我还没有明白其中的意义。黄帝道:所谓“三阳”,是指太阳,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见弦浮不沉之象,应当根据常度来判断,用心体察,并参合阴阳之论,以明好坏。所谓“二阳”,就是阳明,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见弦而沉急,不鼓击于指,火热大至之时而有此病脉,大都有死亡的危险。“一阳”就是少阳,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上连人迎,见弦急悬而不绝,这是少阳经的病脉,如见有阴而无阳的真脏脉象,就要死亡。“三阴”为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所以为六经之主,其气交于太明寸口,脉象沉伏鼓动而不浮,是太阴之气陷下而不能上升,以致心志空虚。“二阴”是少阴,其脉至于肺,其气归于膀胱,外与脾胃相连。“一阴”是厥阴,其脉独至于太阴寸口,经气已绝,故脉气浮而不鼓,脉象如钩而滑。以上六种脉象,或阳脏见阴脉,或阴脏见阳脉,相互交错,会聚于寸口,都和五脏相通,与阴阳之道相合。如出现此种脉象,凡先见于寸口的为主,后见于寸口的为客。
    雷公说:我已经完全懂得您的意思了,把您以前传授给我的经脉道理,以及我自己从书本上读到的从容之道,和今天您所讲的从容之法相结合的话,我还不明白其中阴阳雌雄的意义。黄帝道:三阳如父亲那样高尊,二阳如外卫,一阳如枢纽;三阴如母亲那样善于养育,二阴如雌性那样内守,一阴如使者一般,能交通阴阳。
    二阳一阴是阳明主病,二阳不胜一阴,则阳明脉软而动,九窍之气沉滞不利。三阳一阴为病,则太阳脉胜,寒水之气大盛,一阴肝气不能制止寒水,故内乱五脏,外现惊骇。二阴二阳则病在肺,少阴脉沉,少阴之气胜肺伤脾,在外伤及四肢。二阴与二阳交互为患,则土邪侮水,其病在肾,骂詈妄行,癫疾狂乱。二阴一阳,其病出于肾,阴气上逆于心,并使脘下空窍如被堤坝阻隔一样闭塞不通,四肢好像离开身体一样不能为用。一阴一阳为病,其脉代绝,这是厥阴之气上至于心发生的病变,或在上部,或在下部,而无定处,饮食无味,大便泄泻无度,咽喉干燥,病在脾土。二阳三阴为病,包括至阴脾土在内,阴气不能至于阳,阳气不能达于阴,阴阳相互隔绝,阳浮于外则内成血瘕,阴沉于里则外成脓肿;若阴阳之气都盛壮,而病变趋向于下,在男子则阳道生病,女子则阴器生病。上观天道,下察地理,必以阴阳之理来决断病者死生之期,同时还要参合一岁之中何气为首。
    雷公说:请问疾病的死亡日期。黄帝没有回答。雷公又问。黄帝道:在医书上有说明。雷公又说:请问疾病的死亡日期。黄帝道:冬季三月的病,如病症脉象都属阳盛,则春季正月见脉有死征,那么到出春交夏,阳盛阴衰之时,便会有死亡的危险。冬季三月的病,根据天理,势必将尽,草和柳叶都枯死了,如果到春天阴阳之气都绝,那么其死期就在正月。春季三月的病,名为“阳杀”。阴阳之气都绝,死期在冬天草木枯干之时。夏季三月的病,若不愈,到了至阴之时,那么其死期在至阴后不超过十日;若脉见阴阳交错,则死期在初冬结薄冰之时。冬季三月的病,表现了手足三阳的脉证,不给治疗也会自愈。若是阴阳交错合而为病,则立而不能坐,坐而不能起。若三阳脉独至,则独阳无阴,死期在冰结如石之时。三阴脉独至,则独阴无阳,死期在正月雨水节。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 素问篇 方盛衰论篇第三十五

    【本章要点】
    一、从年老年少、四时季节等方面讨论了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逆从。
    二、依据五行理论,阐述了五脏气虚产生的梦境。
    三、从诊有“十度”谈到诊断必须全面掌握病情,综合分析。

    【原文】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借借①。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此皆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诊有十度②,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于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是以经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③,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圣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④,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⑤,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注释】
    ①借借:杂乱众多的意思。
    ②十度:度,衡量;十度,是指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各有二。
    ③合微之事:就是把各种诊察所得到的细微的临床资料结合起来。
    ④出入有行:指一举一动必须保持医生的品德。
    ⑤司八正邪:司,是候查的意思;八正,指八节;邪,是不正之气。

    【译文】
    雷公请问道:气的盛衰,哪一种是逆?哪一种是顺?黄帝回答道:阳气主升,其气从左而右;阴气主降,其气从右而左。老年之气先衰于下,其气从上而下;少年之气先盛于下,其气从下而上。
    因此春夏之病见阳症阳脉,以阳归阳,则为顺为生,若见阴症阴脉,如秋冬之令,则为逆为死,反过来说,秋冬之病见阴症阴脉,以阴归阴,则为顺为生。所以不论气盛或气衰,逆则都成为厥。
    雷公又问:气有余也能成厥吗?黄帝答道:阳气一上而不下,阴阳两气不相顺接,则足部厥冷至膝,少年在秋冬见此病则死,而老年在秋冬见此证却可生。阳气上而不下,则上实下虚,为头痛巅顶疾患,这种厥病,谓其属阳,本非阳盛,谓其属阴,则又非阴盛,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好像置身于旷野,伏居于空室,无所见闻,而病势绵绵一息,视其生命,已不满一天了。
    所以,气虚的厥,使人梦乡荒诞;厥逆盛极,则梦多离奇迷乱。三阳之脉悬绝,三明阴脉细微,就是所谓少气之候。肺气虚则梦见白色悲惨的事物,或梦见人被杀流血,尸体狼藉,当金旺之时,则梦见战争。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淹死人,当水旺之时,则梦见自己伏于水中,好像遇到很恐惧害怕的事。肝气虚则梦见菌香草木,当木旺之时,则梦见自己伏于树下不敢起来。心气虚则梦救火和雷电,当火旺之时,则梦见大火燔灼。脾气虚则梦见饮食不足,得其土旺之时,则梦作垣盖屋。这些都是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所致。当参合五脏见证,调其阴阳,其内容已在《经脉》篇中论述过了。
    诊法有十度,就是衡量人的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揆度它的阴阳虚实,对病情就可以得到全面了解。脉息之动本无常体,或则出现阴阳散乱而有偏颇,或则脉象搏动不明显,所以诊察时也就没有固定的常规。诊病时必须知道病人身份的上下,是平民还是君卿。如果对老师的传授不能全部接受,医术不高明,不仅不能辨别逆从,而且会使诊治带有盲目性和片面性,看到了一面,看不到另一面,抓住了一点,放弃了另一点,不知道结合全面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所以诊断就不能明确,如以这种诊断方法传授给后人的话,在实际工作中自会明显地暴露出它的错误。
    至阴虚,则天之阳气离绝;至阳盛,则地之阴气不足。能使阴阳互济交通,这是有修养的医生的能事。阴阳之气互济交通,是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所以,高明的医生诊病,是掌握阴阳先后的规律,根据奇恒之势六十首辨明正常和异常,把各种诊察所得的点滴细微的临床资料综合起来,追寻阴阳的变化,了解五脏的病情,作出中肯的结论,并根据虚实纲要及十度来加以判断,知道了这些,方可以诊病。
    所以切其阴而不能了解其阳,这种诊法是不能行于世的;切其阳而不能了解其阴,其所学的技术也是不高明的。知左而不知其右,知右而不知其左,知上而不知其下,知先而不知其后,他的医道就不会长久。要知道不好的,也要知道好的;要知道有病的,也要知道无病的;既知道高,亦知道下;既知道坐,也要知道起;既知道行,也要知道止。能做到这样有条不紊,反复推求,诊断的步骤,才算全备,也才能永远不出差错。
    疾病的初期,见到邪气有余,就应考虑其正气不足,因虚而受邪;检查病者的上下各部,脉证参舍,以穷究其病理。例如形弱气虚的,主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的,亦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的,主生。所以,诊病有一定的大法,医生应该注意起坐有常,一举一动,保持很好的品德;思维敏捷,头脑清静,上下观察,分别四时八节之邪,辨别邪气中于五脏的何部;触按其脉息的动静,探切尺部皮肤滑涩寒温的概况;视其大小便的变化,与病状相参合,从而知道是逆是顺,同时也知道了病名,这样诊察疾病,可以十不失一,也不会违背人情。所以诊病之时,或视其呼吸,或看其神情,都能不失于条理,技术高明,能保持永久不出差错;假如不知道这些,违反了原则和真理,乱谈病情,妄下结论,这是不符合治病救人的医道的。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卷素问篇完 rBEQWVNb0EEIAAAAAAB_n22HxbQAAFmSwOiVxIAAH-3956.jpg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4 15: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帝内经下篇。灵枢篇
    1069324998-1_w_1.jpg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4 15: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卷 灵枢篇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章要点】
    一、详细介绍了古代所用的镵针、员针、提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种针具的形状及其用途。
    二、论述了针刺的疾、徐、迎、随、开、阖等手法和补泻的作用。
    三、介绍了十二原穴及其主治脏腑病变的原理。
    四、指出疾病是可治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①,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②,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③,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长一寸六分;三曰提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圆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泄阳气;圆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泄分气;提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圆利针者,大如氂④,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圆,以泄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⑤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⑥,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⑦;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注释】
    ①毒药:古人将可以治疗疾病的药物通称为毒药。
    ②机道:经气循行的规律。
    ③内温:指气血蕴蓄于内,此处当理解为邪气留于体内。
    ④氂:发音同毛,指长毛,牦牛尾之毛。
    ⑤重竭:指虚上加虚,造成阴亡。
    ⑥脖胦:是任脉气海穴的别名,在脐下一寸五分处。
    ⑦以手探汤:用手试探沸汤,意手法轻盈且迅速,一触即还。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怜爱万民,亲养百姓,并向他们征收租税。我哀怜他们生活尚难自给,还不时为疾病所苦。我想不采用服药物和砭石的治法,而是用微针,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增强经脉气血的逆顺出入来治疗疾病。要想使这种疗法在后世能代代相传,必须明确提出针刺大法,要想它永不失传,便于运用而又不会被忘掉,就必须建立条理清晰的体系,分出不同的章,区别表里。以明确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人身的规律。要把各种针具的形状及相应的用途加以说明,我认为应首先制定针经。我想听您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岐伯答道:让我按次序,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说说其中的道理。小针治病,容易掌握,但要达到精妙的地步却很困难。低劣的医生死守形迹,高明的医生则能根据病情的变化来加以针治。神奇啊!气血循行于经脉,出入有一定的门户,病邪也可从这些门户侵入体内。没有认清疾病,怎么能了解产生疾病的原因呢?针刺的奥妙,在于针刺的快慢。医生仅仅死守四肢关节附近的固定穴位,而针治高手却能观察经气的动静和气机变化,经气的循行,不离孔空,孔空里蕴涵的玄机,是极微妙的。当邪气充盛时,不可迎而补之,当邪气衰减时,不可追而泻之。懂得气机变化的机要而施治的,不会有毫发的差失,不懂得气机变化道理的,就如扣弦上的箭,不能及时准确地射出一样。所以必须掌握经气的往来顺逆之机,才能把握住针刺的正确时间。劣医愚昧无知,只有名医才能体察它的奥妙。正气去者叫做逆,正气来复叫做顺,明白逆顺之理,就可以大胆直刺而不必犹豫不决了。正气已虚,反用泻法,怎么会不更虚呢?邪气正盛,反用补法,怎么会不更实呢?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用心体察其中的奥妙,针刺之道也就到此而止了。
    凡在针刺时,正气虚弱则应用补法,邪气盛实则用泻法,气血淤结的给予破除,邪气胜的则用攻下法。《大要》说:进针慢而出针快并急按针孔的为补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不按针孔的为泻法。这里所说的补和泻,应为似有感觉又好像没有感觉;考察气的先至与后至,以决定留针或去针。无论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都要使患者感到补之若有所得,泻之若有所失。
    虚实补泻的要点,以九针最为奇妙。补或泻都可用针刺实现。所谓泻法,指的是要很快地持针刺入,得气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排出表阳,以泄去邪气。如果出针时按闭针孔,就会使邪气闭于内,血气不得疏散,邪气也出不来!所谓补法,即是指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施针,仿佛若无其事,行针导气,按穴下针时的感觉,就像蚊虫叮在皮肤上。针入皮肤,候气之时,仿佛停留徘徊;得气之后,急速出针,如箭离弦,右手出针,左手急按针孔,经气会因此而留止,针孔已闭。中气仍然会充实,也不会有淤血停留,若有淤血,应及时除去。
    持针的方法,紧握而有力最为贵。对准腧穴,端正直刺,针体不可偏左偏右。持针者精神要集中到针端,并留意观察病人。同时仔细观察血脉的走向,并且进针时避开它,就不会发生危险了。将要针刺的时候,要注意病人的双目和面部神色的变化,以体察其神气的盛衰,不可稍有疏忽。如血脉横布在腧穴周围,看起来很清楚,用手指按切也感到坚实,刺时就应该避开它。
    九针的形状依据名称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第一种叫做镵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圆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叫提针,长三寸半;第四种叫锋针,长一寸六分;第五种叫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叫圆利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叫毫针,长三寸六分;第八种叫长针,长七寸;第九种叫大针,长四寸。镵针,头大而针尖锐利,浅刺可以泄肌表阳热;圆针,针形如卵,用以在肌肉之间按摩,不会损伤肌肉,却能疏泄肌肉之间的邪气;提针,其锋如黍粟粒一样微圆,用于按压经脉,不会陷入皮肤内,所以可以引正气祛邪气;锋针,三面有刃,可以用来治疗顽固的旧疾;铍针,针尖像剑锋一样锐利,可以用来刺痈排脓;圆利针,针尖像长毛,圆而锐利,针的中部稍粗,可以用来治疗急性病;毫针,针形像蚊虻的嘴,可以轻缓地刺入皮肉,轻微提插而留针,正气可以得到充养,邪气尽散,出针养神,可以治疗痛痹;长针,针尖锐利,针身细长,可以用来治疗时间已久的痹证;大针,针尖像折断后的竹茬,其锋稍圆,可以用来泄去关节积水。关于九针的情况大致就是如此了。
    大凡邪气侵入了人体的经脉,阳邪的气常停留在上部,浊恶的气常停留在中部,清朗的气常停留在下部。所以针刺筋骨陷中的孔穴,阳邪就能得以外出,针刺阳明经合穴,就会使浊气得以外出。但如果病在浅表而针刺太深,反而会引邪进入内里,这样病情就会加重。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其所在的部位,病症也各有其适宜的孔穴。九针的形状不同,各有其施治相适的孔穴,应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适当选用。不要实证用补法,也不要虚证用泻法,那样会导致损不足而益有余,反而会加重病情。精气虚弱的病人,误泄五脏腧穴,可致阴虚而死;阳气不足的病人,误泄三阳经腧穴,可致正气衰弱而精神错乱。误泄了阴经,耗尽了脏气的会死亡;损伤了阳经,则会使人发狂,这就是用针不当的害处。
    如果刺后未能得其气,不问息数多少,都必须等待经气到来;如已得气就可去针,不必再刺。九针各有不同的功用,针形也不一样,必须根据病情的不同加以选用,这是针刺的要点。总之,是针下得气,即为有效,疗效显著的,就如风吹云散,明朗如见到青天那样,针刺的道理就是这样了。
    黄帝说:我想听你谈谈五脏六腑的经气所出的情况。
    岐伯回答说:五脏经脉,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五则有二十五个腧穴。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六共三十六个腧穴。脏腑有十二条经脉,每经又各有一络,加上任、督脉二络和脾之大络,便有十五络了。十二经加十五络,这二十七脉之气在全身循环周转,经气所出的孔穴,叫做“井”,如同初出的山间泉水;经气所流过的孔穴,叫做“荥”,即像刚出泉源的微小水流,说明经气尚很微弱;经气所灌注的孔穴,叫做“输”,即像水流会聚,而能转输运行,其气也在逐渐盛大了;经气所行走的孔穴,叫做“经”,像水流已经成渠,脉气正当旺盛;经气所进入的地方,叫做“合”,像百川汇流入海,经气已就入合于内了。这二十七条经脉,都出入流注运行于井、荥、输、经、合五腧。
    人体关节的相交,共有三百六十五处,知道了这些奥妙,就可以一言以蔽之了,否则就不能把握住头绪。所谓人体关节部位,是指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不是指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态。
    观察病人的面部气色和眼神,可以了解正气的消散和复还的情况。辨别病人形体的强弱,听他的声音,可以了解邪正虚实的情况,然后就可以右手进针,左手扶针,刺入后,待针下得气即应出针。
    凡是在用针之前,必先诊察脉象,知道了脏气的虚实,才可以进行治疗。如果五脏之气在里面已经竭绝了,反用针补在外的阳经,阳愈盛阴愈虚了,这就叫重竭。重竭必定致人死亡,但临死时病者的表现是安静的,这是因为医者违反了经气,误取腋部和胸部的腧穴,使脏气尽汇于外而造成的。如果五脏之气在外面已经虚绝,却反而用针补在内的阴,阴愈盛阳愈虚,这叫逆厥。逆厥也必然致人死亡,但在临死时病者会表现得很烦躁,这是误取四肢末端的穴位,促使阳气衰竭而造成的。针刺已刺中病邪要害而不出针,反而会使精气耗损;没有刺中要害,即行出针,却会使邪气留滞不散。精气外泄,病情就会加重而使人虚弱,邪气留滞则会发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于肘膝四关,四关原穴可以主治五脏的疾病。所以五脏有病,应取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五脏禀受全身三百六十五节气味的部位,所以五脏有病,就会反应到十二原穴,而十二原穴也各有所属的内脏,明白了原穴的性质,观察它们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五脏的病变情况。心肺居于膈上,属阳位,但肺是阳部的阴脏,故为阳中之少阴。其原穴出于太渊,左右共二穴。心为阳部的阳脏,所以是阳中之太阳,其原穴出于大陵,左右共二穴。肝、脾、肾居于膈下,属于阴位。肝是阴部的阳脏,为阴中少阳,其原穴出于太冲,左右共二穴。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至阴,其原穴出于太白,左右共两穴。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太阴,其原穴出于太溪,左右共二穴。膏的原穴为鸠尾,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气海,也只有一穴。以上十二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的地方,所以能治五脏六腑的病。凡是腹胀的病都应当取足三阳经,飧泄的病应当取足三阴经。
    五脏有病,就像身上扎了刺、物体被污染、绳索打了结,江河发生了淤塞现象。扎刺的时日虽久但还是可以拔除的;污染的时间虽久,却仍是可以涤尽的;绳子打结虽然很久,但仍可以解开;江河淤塞得很久了,却仍是可以疏通的。有人认为病久了就不能治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善于用针的人治疗疾病,就像拔刺、涤洗污点、解开绳结、疏通淤塞一样。病的日子虽久,仍然可以治愈,说久病不可治,是因为没有掌握针刺的技术。
    针刺治疗热病,就如同用手试探沸汤。针刺治疗阴塞之病,应像行人在路上逗留,不愿走开的样子。阴分出现阳邪热象,应取足三里穴,准确刺入而不能懈怠,气至邪退了便应出针,如果邪气不退,便应当再刺。疾病位于上部而属于内脏的,当取阴陵泉,疾病位于上部而属于外腑的,则应当取阳陵泉。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5 16:20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4 15: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卷 灵枢篇 本输第二

    【本章要点】
    一、具体叙述了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重要腧穴,包括各经井、荥、输、原、经、合穴的名称与部位。
    二、简介颈项间八穴,它们是手足三阳经与任、督脉上行头面所必经之处。
    三、论述了脏腑相合的关系及六腑的功能。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①所至。愿闻其解。
    岐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②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输;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流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输;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③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输;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输;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输;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④,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输;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输;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⑤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输;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⑥,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输;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而得之;三焦下输在于足大趾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⑦,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输;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是谓五脏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⑧中。手阳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发际。
    阴尺动脉,在五里,五俞之禁也。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⑨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注释】
    ①高下:高,指头目;下,指肢体末端;高下,即人体上下。
    ②手鱼:指手腕之前,大拇指本节之间的部位,有肥肉隆起,如鱼的形状,把此部位称为“手鱼”。
    ③三毛:在大脚趾第一节背面,趾甲根之后。
    ④动而不休:意思是跳动不停,为动脉搏动。
    ⑤绝骨:相当于腓骨下端。
    ⑥巨虚上廉:指上巨虚穴。巨虚下廉即指下巨虚穴。
    ⑦太阳之正:指足太阳膀胱经本经。
    ⑧膺:指胸前两旁的高处。
    ⑨孙络:孙有细小之意,络有网络之意。孙络是最细小的支络,像网一样联系在诸经之间。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凡是运用针刺,都必须精通十二经络的循行起点和终点。络脉别出的地方,井、荥、输、经、合五腧穴留止的部位,六腑与五脏的表里关系,四时对经气出入的影响,五脏之气的流行灌注,经脉、络脉、孙脉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上至头面、下至足胫的联系。对于这些问题,我希望听你讲解。”
    岐伯说:请让我按次序来说明。肺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少商穴,少商在手大指端外侧,为井穴,属木;流行于鱼际穴,鱼际在手鱼的边缘,为荥穴;灌注于太渊穴,太渊在手鱼后一寸的凹陷中,为输穴;经行于经渠穴,经渠在腕后寸口中有脉动而不停之处,为经穴;汇入于尺泽穴,尺泽在肘中有动脉处,为合穴。这是手太阴经的五腧穴。
    心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中冲穴,中冲在中指之端,为井穴,属木;流行于劳宫穴,劳宫在中指本节后手掌中间,为荥穴;灌注于大陵穴,大陵在掌后腕与臂两骨之间的凹陷中,为输穴;经行于间使穴,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当本经有病时,在这一部位上会出现反应,无病时就无反应,为经穴;汇入于曲泽穴,曲泽在肘内侧,屈肘时才能取得,为合穴。这是手少阴经的五腧穴。
    肝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大敦穴,大敦在足大趾尖端及三毛之中,为井穴,属木;流行于行间穴,行间在足大趾与次趾之间,为荥穴;灌注于太冲穴,太冲在行间穴上二寸凹陷之中,为输穴;经行于中封穴,中封在内踝前一寸半凹陷之中,令患者足尖逆而上举,可见有宛宛陷窝,再令患者将足恢复自如,则进针可通,或令患者将足微摇而取得,为经穴;汇入于曲泉穴,曲泉在膝内辅骨之下,大筋之上,屈膝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足厥阴经的五腧穴。
    脾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隐白穴,隐白在足大趾端内侧,为井穴,属木;流行于大都穴,大都在本节之后的凹陷中,为荥穴;灌注于太白穴,太白在本节后腕骨之下,为输穴;经行于商丘穴,商丘在内踝之下凹陷中,为经穴;汇入于阴陵泉穴,阴陵泉在膝内侧辅骨之下的凹陷中,伸足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足太阴经的五腧穴。
    肾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涌泉穴,涌泉在足底心,为井穴,属木;流行于然谷穴,然谷在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为荥穴;灌注于太溪穴,太溪在内踝骨后,跟骨之上凹陷中,跳动不止,为输穴;经行于复溜穴,复溜在内踝上二寸,为经穴;汇入于阴谷穴,阴谷在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足少阴经的五腧穴。
    膀胱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至阴穴,至阴在足小趾端外侧,为井穴,属金;流行于通谷穴,通谷在小趾本节之前外侧,为荥穴;灌注于束骨穴,束骨在本节之后的凹陷中,为输穴;过于京骨穴,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穴;经行于昆仑穴,昆仑在足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穴;汇入于委中穴,委中在膝弯中央,为合穴,可以屈而取之。这是足太阳经脉的六腧穴。
    胆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窍阴穴,窍阴在足小趾侧的次趾尖端,为井穴,属金;流行于侠溪穴,侠溪在足小趾与四趾之间,为荥穴;流注于临泣穴,临泣由侠溪再向上行一寸半处凹陷中,为输穴;过于丘墟穴,丘墟在外踝骨前之下凹陷中,为原穴;经行于阳辅穴,阳辅在外踝之上四寸余,辅骨的前方,绝骨的上端,为经穴;汇入于阳陵泉穴,阳陵泉在膝外侧凹陷中,为合穴,伸足取之而得。这是足少阳经的六腧穴。
    胃所属的经脉血气,出于厉兑穴,厉兑在足大趾侧的次趾之端,为井穴,属金;流行于内庭穴,内庭在次趾外侧与中趾之间,为荥穴;灌注于陷谷穴,陷谷在中趾的内侧上行二寸的凹陷中,为输穴;过于冲阳穴,冲阳在足背上自趾缝向上约五寸的凹陷中,为原穴,摇足而取得之;经行于解溪穴,解溪在冲阳之上一寸半凹陷中,为经穴;汇入于下陵穴,下陵就是在膝下三寸,胻骨外缘的三里穴,为合穴;再从三里下三寸,是上巨虚穴,自上巨虚再下三寸,为下巨虚穴,大肠属上,小肠属下。由于大肠小肠,在体内连属于胃腑之下,因而在经脉上也有连属足阳明胃脉之处。这是足阳明经的六腧穴。
    三焦,上合手少阳经脉,其血气出于关冲穴,关冲在无名指之端,为井穴,属金;流行于液门穴,液门在小指与次指之间,为荥穴;灌注于中渚穴,中渚在无名指本节后之凹陷中,为输穴;过于阳池穴,阳池在腕上凹陷中,为原穴;经行于支沟穴,支沟在腕后三寸的两骨间凹陷中,为经穴;汇入于天井穴,天井在肘外大骨上的凹陷中,为合穴,屈肘取之即得;三焦之气输于下部者,在足太阳经之前,足少阳经之后,出于膝腘窝外缘,名叫委阳,是足太阳经的大络,又是手少阳的经脉。三焦虽属手少阳经,在下则有足少阳、太阳二经为之输给。所以又自足太阳经别出在外踝上五寸处,别入通过腿肚,出于委阳,与足太阳经的正脉相并,入腹内联络膀胱,约束着下焦。其气实则为小便不通,气虚则为遗尿;遗尿当用补法,小便不通当用泄法。
    小肠,上合手太阳经脉,其血气出于少泽穴,少泽在手小指外侧端,为井穴,属金;流行于前谷穴,前谷在手外侧本节前的凹陷中,为荥穴;灌注于后溪穴,后溪在手上外侧小指本节的后方,为输穴;过于腕骨穴,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穴;经行于阳谷穴,阳谷在腕后锐骨前下方的凹陷中,为经穴;汇入于小海穴,小海在肘内侧大骨之外,距离骨尖半寸处的凹陷中,伸臂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手太阳经的六腧穴。
    大肠,上合手阳明经脉,其血气出于商阳穴,商阳在食指内侧端,为井穴,属金;流行于二间穴,二间在食指本节之前,陷中,称为荥穴;灌注于三间穴,三间在本节之后,为输穴;过于合谷穴,合谷在大指次指岐骨之间,为原穴;经行于阳溪穴,阳溪在大指本节后,腕上两筋之间的凹陷中,为经穴;汇入于曲池穴,曲池在肘外侧辅骨的凹陷处,屈臂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手阳明经的六腧穴。
    以上所述,就是五脏六腑的腧穴,五脏阴经五五二十五个腧穴,六腑阳经六六三十六个腧穴。而六腑的血气,都出行于足三阳经脉,又上合于手。
    左右两缺盆的中央,是任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突;次于任脉后第一行的动脉,是足阳明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人迎;第二行是手阳明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扶突;第三行是手太阳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窗;第四行是足少阳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容;第五行是手少阳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牖;第六行是足太阳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柱;第七行在颈(项)中央,是督脉所行之处,有穴名风府。在腋下上臂内侧的动脉,是手太阴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府;在侧胸部当腋下三寸,是手厥阴心包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池。
    刺上关穴,要张口而不能闭口;刺下关穴,要闭口而不能张口。刺犊鼻穴,要屈膝而不能伸足;刺内关与外关穴,要伸手而不能弯曲。
    足阳明胃经的动脉,挟喉而行,有腧穴分布在胸之两旁膺部。手阳明经的腧穴,在它的外侧,距离曲颊一寸。手太阳经的腧穴,在曲颊处。足少阳经的腧穴,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经的腧穴,在耳后完骨之上,足太阳经的腧穴,在项后,挟大筋两旁发际下的凹陷中。
    五里穴,在尺泽穴上三寸有动脉处,不当屡刺,以防五腧之血气尽泄。
    肺合大肠,大肠是输送小肠已化之物的器官。心合小肠,小肠是受盛由胃而来之物的器官。肝合胆,胆是居中受精汁的器官。脾合胃,胃是消化五谷的器官。肾合膀胱,膀胱是贮存小便的器官。手少阳也属肾,肾又上连于肺,所以能统率三焦和膀胱两脏器。三焦,是像中渎一样行水的器官,水道由此而出,属于膀胱,没有脏来配合,是一个孤独的器官。这就是六腑与五脏相配合的情况。
    春天有病,应取络穴、荥穴与经脉分肉之间,病重的取深些,病轻的取浅些;夏天有病,应取输穴、孙络,孙络在肌肉皮肤之上;秋天有病,除取各穴之外,其余参照春季的刺法;冬天有病,应取井穴或输穴,要深刺和留针。这是根据四时气候的顺序,血气运行的深浅,病邪逗留的部位以及时令、经络皮肉等与五脏相应的关系,从而决定的四时刺法。治疗转筋病,让患者站立来取穴施刺,可以使痉挛现象迅即消除。治疗痿厥病,让患者舒展四肢来取穴施刺,可以叫他立刻感到轻快。
    返回医疗健康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