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百姓之声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2070|回复: 2
收起左侧

“百科全书式学者”李学勤先生走了,他曾破解"曾国之谜"…

[复制链接]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13 10:42
  • 签到天数: 20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9-2-26 10: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于2019年2月24日凌晨辞世,享年86岁。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等。
    据光明日报2017年4月的一篇报道,谈及李学勤先生,熟悉他的人都充满了敬佩之情。李先生的研究面非常广博,从上古时代的刻画符号到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从考古学、古文字学、上古史到古文献学、美术史、国际汉学,从甲骨、青铜器、简帛到玉器、玺印、钱币,等等,他都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学术前沿成果,被人们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曾撰文破解"曾国之谜"

    曾国之谜是20世纪古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在传世文献中记载有一个姒姓的鄫国,分布在今天的山东一带。然而,在1933年安徽寿县的楚王墓中出土了一对曾姬壶,显示出春秋战国时期还存在一个姬姓的曾国。此后,有关曾国的考古发现越来越多,尤其是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现,更是轰动世界,但古书中却没有任何有关这个姬姓曾国的记载,让人困惑不已。
    为此,李学勤专门写了《曾国之谜》等文,并指出,曾人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湖北北部的汉水以东,以新野为其北限,姬姓曾国并非没有在《左传》等传世文献中露面,只是以随国的名称出现而已,考古发现中的曾国就是古文献的随国,曾、随是一国两名。
    这一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此后,不断发现的曾国文物一再印证了李学勤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州的叶家山一带发现了西周早期的曾国墓地,从而把曾国的分封提前到了西周前期,而在文峰塔发现的曾侯乙编钟铭文已经清楚说明,曾国的始封者是被列为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适。





    正当学者们为这一重要发现印证了曾、随为一而欣悦的时候,李学勤又从理论高度分析阐释了西周初年分封曾国的重要历史意义,他指出,有关曾国的这些发现使我们对于西周甚至整个周朝历史上很多重要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另外,据湖北日报2014年报道,当年5月,李学勤先生前往随州查看了出土的相关文物后充分肯定了考古成果,认为“曾即随说”大局已定,“曾随之谜”已不再是谜。
    认为中国古代文明被贬低

    作为历史学家,李学勤一直强调,历史学者有责任纠正被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我提出,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过去因为西方国家的种种偏见,被贬低了。更好地把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说明出来,对那些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加以纠正,这是我们历史学者的责任。”
    他还表示,因为我们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而且在近代以来,在逆境中重新站立起来,走上了崛起的道路。这是了不起的,一定会载入世界史册的。这样来说,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爱国精神的培育是不可分的。
    主张学术文章要让人看懂,要简短精练

    “我的写作说不上好,也没有什么心得,但近几年凡是有这样的机会,我都很愿意说这样几句话。学术文章要让人看得懂,要简短精练。”李学勤在2017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他强调,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文章越写越长。我们讲国学,事实上中国传统学问很重视的一点是写短文章,像《梦溪笔谈》《日知录》,哪一则都不过几百字最多千字。这要让今天的人写,就得写成一本大厚书了!哪有工夫看那么多材料,专业的东西根本看不了。这种做法对学术起到很严重的阻碍作用。
    学术文章应当是简明易懂的,引用必要的材料,而不是引用长篇大论。不然全都引用全文,一篇篇堆积下去,最后谁也看不了这样的文章。能把深邃难懂的东西写得简明易懂,才是本事。(来源湖北日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5-1-6 10:31
  • 签到天数: 18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9-2-26 10: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大人物、、、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2-26 13:44: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年代初我订了一份巜文史知识》和一份《读书》,在上面常读到他的文章。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返回百姓之声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