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启键”到“快进键”
——复工复产状态下四大产业基地观察·地铁装备篇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彭晓华 刘冬 通讯员 颜泽浩
广水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判,组合出“拳”,从敲出“重启键”到大按“快进键”,企业相继复工、加速生产,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地铁装备产业在磨难中坚定信心、在“阵痛”中奋力前行。
“阵痛”中奋力重启
5月11日,湖北永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加班加点生产苏州、南昌、郑州等地地铁订单产品。公司副总经理张书强介绍,目前,该公司开足马力生产,每天能产出1万多平方米的高分子自粘胶膜、1万平方米的沥青类卷材和50吨防水涂料。
1月下旬,疫情突袭,永阳公司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受到严重冲击。受疫情影响,公司产品生产、运输存在一定困难,已中标的20多个地铁项目,面临被替换的风险。面对危机,永阳公司加强与客户的电话、网络联系沟通,对接老项目、开拓新项目。
3月12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永阳公司作为广水市首批复工工业企业全面恢复生产,23名员工率先返岗上班,“白天生产、晚上装车运输”,争分夺秒抢抓生产。截至目前,该公司生产员工全部到岗到位,3个生产车间和5条卷材生产线重启,努力挽回疫情造成的损失。
“坚持年度各项经济指标不变”
“这款地铁轴流风机是公司主打产品之一,能在280℃高温条件下连续运行60分钟以上,根据不同工况的需要,调节转速、叶片数量、安装角度等。”5月6日,湖北三峰透平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地铁风机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焊花四溅,工人们正在紧张工作。
“自3月11日全面复工以来,公司500多名员工已全部返岗工作,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我们实行12小时工作制,全力追赶工作进度。3月底,公司产能已全部恢复。”该公司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复产以来,该公司累计完成产值1亿多元。
作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风机系统供应商,三峰透平在风机研发、制造领域深耕多年,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造纸、轨道交通、火力发电等多个领域,研制的地铁风机先后杀进武汉、贵阳、成都、深圳、郑州等地铁市场。
“受疫情影响,我们一度面临回款困难、原材料供应不足等众多难题。但公司坚持年度各项经济指标不变,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疫情发生后,该公司员工坚持居家办公,借助电话、微信等通讯工具,与客户保持联系沟通,先后获得近亿元的订单。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售后服务,远程指导客户调试产品、处理故障。
为进一步扩大产能、弥补损失,该公司组织开展大规模的人员招聘活动,就近就地招聘技术、普工、采购、质检等员工80多人。分类别、分工种开展员工培训,先后召开30余场培训活动,成功覆盖公司一半的员工。
目前,三峰透平在手订单达3.6亿元,地铁风机、压缩机、透平机等多款环保节能产品在产。
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5月9日,三峰透平城市轨道交通通风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项目稳步推进。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2.2亿元,新上地铁风机、消声器、风阀生产线各一条,建成后可形成每年8条地铁线通风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服务能力,年新增销售收入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80个。
重大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广水市科技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可招商、可进入、可实施、可落地”要求,该市围绕地铁产品的工程设备、车站设备、机电设备、加工设备等地铁产业链策划了83个项目,总投资204亿元。
围绕提高地铁装备产业基地招商的针对性、实效性,该市摒弃“四处撒网”的招引方式,“按图索骥”,有计划开展招商活动。经过多次对接、多轮洽谈,同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项目顺利签约落户广水,该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引进5个以上关联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以上;投资1.2亿元的河南纵横精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纵横精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投资2亿元的广东康道地铁通风设备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复合风管、耐高温风阀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洽谈中。
为承接地铁装备产业项目,该市计划在广水街道办事处广悟大道旁征地1000亩建设地铁装备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广水街道办事处已启动1000亩征地程序,征地近400亩。
3月底,广水市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一批重大地铁装备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毅兴智能投资1.3亿元推进高精度车床、加工中心研发及生产能力提升项目,建成后可年产1000台高精度数控机床;双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建设压缩机、风机液压润滑系统技术升级项目,投产后可年产压缩机、风机配套润滑系统300台(套),年新增产值6000多万元。
编钟古韵竞悠扬
——复工复产状态下的四大产业基地建设观察·编钟文化产业基地篇
以编钟为代表的曾随文化享誉海内外,是举世无双的中华历史文化瑰宝。去年初,我市提出依托曾随文化资源,打造编钟文化产业基地。
疫情防控形势转变后,编钟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相关规划编制、方案设计、项目建设、文物保护等竞相重启,这一系统性工程持续稳步推进,古韵编钟再次悠扬“敲响”。
超常规推进规划 顶层设计不打折
打造“四园多点一走廊”主题文化展示区,是推动我市编钟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四园”,指擂鼓墩、叶家山、义地岗、羊子山四处曾随文化遗址公园;“多点”,指曾随文化相关的多处个体工程项目;“一走廊”,即串珠成线、连线成片,建设曾随文化大遗址走廊。
项目建设,规划先行。去年,我市启动《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义地岗墓群保护规划》《庙台子遗址保护规划》和《义地岗墓群枣树林墓地保护与展示工程方案》《叶家山墓地保护利用与生态修复工程方案》的编制设计。按推进计划,规划编制承接方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相关团队今年开年来随,就“三规划两方案”现场征求意见。
疫情打乱了计划。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曾随文化遗址走廊建设牵头单位市文旅局超常规推进工作,网络接收北京方编制的初稿后装订成册送至相关部门,代为征求意见并梳理后再反馈给北京设计方。
连日来,市文旅局将征求到的意见一一细致整理,并与北京设计方紧密联系。“虽然疫情影响了规划方案编制设计的进度,但绝不能因此而降格以求,必须保证质量。”市文旅局副局长陈传义说,“三规划两方案”定稿后将逐级报省、国家文物部门进行审批。
制定文物保护规划是实施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前提。前期,《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规划》《安居遗址保护规划》已完成编制审批。
年前已由武汉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编制的《曾随文化走廊概念规划》,正待市规委会评审公布。
项目复工赶进度 重点突破不掉队
4月22日,在卓尔青铜古镇项目建设现场看到,首期建设的青铜艺术馆主体结构已封顶,正在进行室内精装、外墙和周边景观施工等。
打造编钟文化产业基地,项目是支撑。卓尔青铜古镇,是项目建设突破点。去年11月,这一擂鼓墩文物保护区整体打造亮点工程开工建设。
年前我市已完成卓尔青铜古镇项目用地考古勘探和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的编制。年后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项目部迅速组织工人返岗,开工建设赶进度。据介绍,青铜艺术馆将于5月18日建成并对外开放。
同样因疫情暂停的博物馆广场和停车场改造工程,已于3月中旬复工,目前正抢时施工。落户聚玉街的博科思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已恢复装修施工,随县神农部落等投资过亿元的文旅项目逐步推进,炎帝故里景区委托专业团队运营管理的初步方案已形成。
我市着力推进编钟文化、曾随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彰显特色,助力编钟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后发赶超。
今年,我市续建和新建亿元以上文旅融合项目45个,总投资350亿元,年内投资65亿元。疫情之下,市文旅局第一时间将国家及省应对疫情渡过难关相关政策整理汇编并送至文旅企业,并组织银企对接会,积极引导文旅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目前全市超八成文旅项目复工。
既要加快建,也要大力招。今年我市策划筛选了24个投资额过亿元的文旅招商项目,并汇编成册。
年前与我市进行了两次对接的武汉航空港集团,对义地岗片区产业开发项目极具投资意向。4月23日,武汉航空港集团考察团再次来随实地踏勘,并就合作框架、项目布局进行洽谈。
多举措文物保护 基础前提不松懈
4月23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后加升在随州高新区望城岗安置房项目现场进行文物调查踏勘。3月中旬全市项目建设工地陆续开工后,市文物部门考古调查同步启动。
我市是文物大市,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966处,其中古文化遗址566处、古墓葬808处。擂鼓墩古墓群、安居遗址(含安居城址、羊子山墓地)、庙台子遗址(含叶家山墓地)、义地岗墓群4处重点曾随文化古遗址(古墓葬),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曾随文化的发源地,珍贵丰富的考古遗址文化资源是随州独特的优势。“打造编钟文化产业基地,目的也是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为随州文旅名城打造提供重要战略支持和核心竞争力。”市文旅局局长曾云峰说。
挖掘传承、开发利用的基础前提,是做好保护。4月下旬连续降雨天气,曾都区文物局副局长邬丹凤每天都要来到枣树林墓地查看管护,防止已开挖墓穴垮塌等。疫情期间,现场8名看管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巡逻,借助电子监控设备,确保文物安全。
曾侯乙墓本体修缮、驻军部队搬迁,一直是推进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的“中梗阻”。年前我市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启动了曾侯乙墓遗址保护修缮工程,相关设计方案已完成评审。因疫情耽误了行程的外地专家团队,即将于近日抵随。擂鼓墩驻军部队搬迁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正待中央军委审批相关军用置换合同后正式实施。
对已全面完成文物发掘的义地岗枣树林墓地,5月5日下午,经过5月1日至4日四个下午的项目汇报,终评评委会经过评审和投票,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式揭晓,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等10个项目当选。
同时,我市将市博物馆、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和市擂鼓墩文物管理处整合组建成市历史文化保护发展中心,做强文物保护机构;已完成《曾随文化遗址保护条例》初稿,立法保障文物保护与利用。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刘诗诗通讯员黄伟
4月14日,走进齐星集团,生产车间机器轰鸣,钢花闪烁,生产线上机械手臂上下挥舞,工人们戴着口罩、身穿工作服在岗位流水作业,加紧赶制订单。
当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我市应急产业按下了复工复产的“快进键”,各企业机器轰鸣声又隆隆响起。加快复工复产,尽快实现达产满产,化危为机、危中寻机,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成为大家的共识。
疫情面前展现随州担当
近年来,随州依托专汽产业优势打造应急产业基地,形成以应急专用汽车、应急医药制造、应急救灾篷布、应急风机为核心的应急产业体系,多款应急产品被运用于国内外重大应急救援事件。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企业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生产,全力支援随州和省内外疫情救援工作,展现了“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担当。天成医疗、新邦达科技两家企业累计生产一次性医用口罩1500多万只。金龙新材料、永阳防水材料、大洋塑胶等企业参与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和襄阳方舱医院建设。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我市根据省内外疫情防控需求,组织程力专汽、俊浩专汽等专汽企业紧急复工赶制医疗废物转运车260台、救护车450台,为抗击疫情贡献了随州力量,中华环境基金会和省生态环境厅向我市发函致谢。
复工复产挂上“高速档”
4月的程力集团,车间一片繁忙景象。两个月来,程力集团发往全国各地抗疫一线的医疗废物转运车、负压救护车超过300台。近日,该公司出口阿联酋用于抗击疫情的45台消毒抑尘车,仅用8天就交货,通过空运抵达阿布扎比。“3月16日复工以来,我们全力赶制订单,确保完成今年70亿产值的目标。”程力汽车集团董事长程阿罗说。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稳定向好,我市应急产业与疫情抢速、与时间赛跑,由复工复产向达产满产提速。
湖北楚胜复工复产后,迅速确定了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10%的目标,并将产量1.5万台、产值15亿元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月每一天,全力以赴保目标扩产能。3月复工复产仅半个月时间,该公司接到了704台订单,4月预计可以实现1500台订单,远超上年同期水平。随着各类工程项目复工,该公司自卸车等工程车辆还将迎来一波销售高峰。湖北楚胜总经理王小康说:“我们有信心做到全年产量只增不减。”
政府“对症下药”,疏通人流物流,打通产业链条,缓解融资难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同时,各企业各显“神通”,开足马力生产,抢夺被疫情耽误的工时。政企同频共振,跑出了复工复产加速度。
据市经信局统计,截至3月底,我市应急产业136家规上企业全部复产,员工返岗率超过95%,产能恢复率达90%。争分夺秒抢产能、补损失,完成年度计划目标是他们的基本追求。
扩能增效逆流勇进
疫情中同样也有机遇。我市程力专汽、俊浩专汽被纳入全省首批37家疫情防控物资扩产、转产、新建“三个一批”重点企业,两企业救护车生产获省市全力支持。
为应对疫情,俊浩专汽加班加点研发生产出负压型救护车。并以此为契机,把原本单一的车型升级换代,推出多个负压救护车车型,赢得更多机遇。目前,该公司平均每个月能接到100台左右的订单,相当于之前的2至3倍,与越南、巴勒斯坦等国家也开始新的合作。俊浩专汽副总经理余军说:“复工复产以后,我们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了救护车、医疗废物运输车生产力度。”该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化危为机,量身定做新产品,焕发出发展新动能。
湖北利康医药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生产水平已恢复到疫前95%以上,产品分别销往全国各大医药企业,春节后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该公司还千方百计筹集600万元资金,新上马口罩生产线,设计日生产能力为每天40万只。
疫情期间,金龙集团为各省市提供了大量应急帐篷、医用地板等。3月16日复工以来,该公司按照先急后缓的排单生产原则,最大限度地挖掘生产潜能。全公司上下铆足了精神,鼓足了干劲,誓将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金龙集团董事长饶金才说:“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及项目建设投入,以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效。”
疫情之下,我市应急产业关联企业纷纷因时而动,危中寻机,增强自身“免疫力”,部分企业把当下作为强化“内功”、提升自我的最佳契机。
湖北楚胜拟投资建设商用车中央研究院,目前正在进行立项、报批,计划今年正式启动;毅兴智能投资1.3亿元,推进高精度车床、加工中心研发及生产能力提升项目,将形成年产1000台高精度数控机床的能力;重汽华威投资900多万元进行自卸车智能化改造,计划下半年完成安装投入使用……“在政府关心和帮助下,通过企业内部挖潜,推进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相信在疫情过后能够实现新的发展。”重汽华威总经理陈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