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4054|回复: 0
收起左侧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万店镇新东村贫困户钱永华的脱贫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0-5-11 09: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自强自立闯出致富路

    ——万店镇新东村贫困户钱永华的脱贫故事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流 通讯员 蒋三平
      曾都区万店镇东北,风景秀丽的九龙山如两条龙缠绕嬉戏,龙头在西,龙尾向东连绵数十里,一直延伸到广水境内。
      新东村一组就位于两条龙的龙头环抱着的大山坪。
      5月7日,细雨蒙蒙中,一组村民钱永华刚喂完鹅,盘算着去山上给油茶除草。
      “去年养了2000只鹅,今年年初赶上新冠肺炎疫情,没卖出价钱。”与记者的攀谈中,钱永华虽有些沮丧,但仍信心满满,“还有300多只没有卖出去,等处理完了,我就联系人把地里的艾蒿卖了,然后给山场的50亩油茶除草,等七八月份开始着手秋栽香菇,那是我的老本行。”
      “老钱脑筋活泛,肯吃苦,家里发展的产业也不少。2019年村里给他发了5000元的产业奖补资金。”驻村第一书记王先贵告诉记者,“目前我们也正在积极联系,想办法帮他把剩下的鹅卖出去。”
      今年54岁的钱永华和妻子马平,多年来一直在九龙山下打拼,供养着一儿两女读书成长。201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断了他们的美好时光——钱永华颅内出血,断了八根肋骨,病愈后的他已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
      一时间,愁云惨淡代替了家中原本的欢声笑语。面对这种情形,有责任心的干部谁也坐不住,村党支部书记王三菊来了,驻村工作队也来了……村干部们多次的促膝长谈,驻村工作队员的循循开导渐渐化开了钱永华心中的“冰疙瘩”。
      2017年,从心灰意冷中恢复过来的钱永华决心发展黑木耳种植项目。当年钱永华申请小额扶贫贷款2万元,又找亲戚借了3万多元,新种了1万棒黑木耳。在年底木耳滞销的节骨眼上,王三菊和原驻村第一书记杨冬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联系广水市余店镇的老板,一次卖出1000多斤,收入2.8万元。
      “仅凭一项产业,抗风险能力差,实现脱贫致富有点困难。”钱永华开动脑筋,放开手脚。
      2017年冬,钱永华和马平到山上挖回5000株白芨种到自家田里。平常趁不忙时到山上寻挖的另一种中药材苍术,也挖了2000棵,种了满满1.5亩。“预计今年有收入,大约在15000元左右。”
      2018年,钱永华转回老本行种香菇,投入2.8万元,发展了4500袋,卖了5.6万元,净赚2.8万元。“种香菇是我的老本行,历年来产量和质量都在全村带头,我很有信心。”
      2019年,钱永华大力发展油茶种植,利用国家贷给贫困农户的2万元无息贷款,加上自己多年的积蓄,已投入4.8万元,预计三年后挂果。
      养鹅,种艾蒿……零零总总算起来,钱永华发展了五六项产业。2017年底,他顺利脱贫。
      只要想发展,总有办法想。钱永华自家的地不多,但他精打细算,山上挖的白芨与早几年种的桂花树套种在一块田里,苍术与杨树套种在一起。他眼光长远,多年前种下的1800棵白杨树现已成材,按市价每棵30元,现已值5.4万元。
      “养殖经验不足,养的鹅亏了一些,但是不要紧,其他地方还能弥补损失。今年主要还是准备种香菇,最少5500棒。”钱永华告诉记者。
      身残志坚,自强自立,精打细算,奋力发展。钱永华脱贫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