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2-6-6 12:22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赵慧林 通讯员 欧世彬 包阳平 陈秋云
在曾都区,有这样一群佩戴党徽的文物守护者,他们以脚步丈量文明厚度,用匠心唤醒历史荣光,让文物保护与党建引领同频共振,书写新时代文化传承的动人篇章。他们就是曾都区文物普查队员们。
晨光中的坚守 党员初心映照文物保护路
清晨5点,义地岗墓群保护区晨光里,一个身着迷彩服的身影准时出现。乔兴,这位有着10余年党龄的80后退役军人,手握电筒、肩扛铁锹,开始了一天的巡查。
200多万平方米的保护区内,民巷、树林、菜地都是他的“战场”。“新土颜色是否异常?村民作息有无变化?”这些细微之处,他已反复推敲了上千个日夜。
一次巡查中,乔兴发现树林深处有新鲜翻动的痕迹。他扒开层层落叶,在荆棘丛中穿行数小时,终于确认这片区域未遭破坏。
“文物不会说话,但它们需要有人守护。”这是乔兴的口头禅,更是他的行动指南。遇到早起的村民,他总会停下脚步唠家常,从家长里短中捕捉文物保护的蛛丝马迹。
胶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巡查日志写满了一本又一本,他用执着的坚守,筑起文物安全的“红色防线”,带动一大批党员先锋在党旗下集结,立下守护文明根脉的铿锵誓言。
普查路上的足迹 热血丈量文明传承刻度
2023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曾都区28名党员组成的普查队闻令而动。从秋冬到春夏,他们背着RTK定位仪、测量尺、相机,手持镰刀、绳索,开启了一场“丈量文明”的征程。
2024年盛夏,在前往一处古寨遗址的路上,队员们遭遇了重重考验。荆棘丛生的山路几乎无路可走,他们跟着老乡“披荆斩棘”;陡峭的山寨前,大家相互搀扶、接力攀登。近40度的高温下,汗水浸透衣衫,鞋底脱胶开裂,队员们就用绳子绑紧鞋子继续前行。“越是艰难处,越见党员担当。”普查队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最终,普查队用482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数据、晒脱层皮的脸庞和磨破的鞋底,交出了一份精准的答卷。这些数字背后,是党员们翻山越岭的身影,是他们用热血勾勒出的文明脉络。
唤醒与新生 让千年瑰宝绽放时代光彩
在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旧址纪念馆,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党支部书记、馆长周立波正带领学员重走“新四军小道”。“过去这里是旧民房,如今已成为情景化教学基地。”他指着展厅介绍。纪念馆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将珍贵文物资料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历史场景,让革命精神“活”了起来。
这只是曾都区推动文物“活起来”的缩影。从青铜编钟复仿制技艺,到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文旅人用创新思维为文物注入时代活力。守护不是终点,传承才是使命。
文物无言,却承载千年文明;初心如磐,方能永续传承。曾都区的基层文物守护者们,用信仰点亮历史长河,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他们将继续以党员之姿,守护文明根脉,续写传承华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