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记者刘菲 通讯员丘剑山)2月2日21时,湖北省科技厅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闻发布会,副省长肖菊华、湖北省科技厅厅长王炜、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郑军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出席,并通报了全省疫情和防控工作最新进展情况。 发布会上,湖北方面透露,检测能力上,目前通过改良核酸提取方法,最快两小时即可得出核酸检测结果。此外,初筛出三种治疗药物,在细胞层面能有效地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复制。 图为发布会现场,通讯员供图 科技人员全面参与疫情“阻击战” 疫情发生后,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成立了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医疗机构有关专家组成的科研攻关组,积极对接支持和配合国家科研攻关组相关工作。同时,制定湖北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技术研究方案,协调解决监测、检测技术、药品、疫苗研发和应用中的科技问题。 武汉6家企业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 在诊断方面,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有6家生物企业开发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其中武汉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两款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和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的DNBSEQ-T7测序系统已于1月26日通过了国家药监局审批,其他四家企业产品正在报审中。 武汉病毒所和企业合作开发的两个抗体检测试剂盒已完成研发,开展生产,即将投入市场。该检测试剂盒操作简便,可避免操作者交叉感染。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通过改良核酸提取方法,使确诊结果的速度比以前增加一倍,最快两小时即可得出核酸检测结果。 筛选出三种治疗药物 细胞层面有效抑病毒复制 已开展啮齿类、雪貂、非人灵长类的新冠病毒动物感染实验,建立了敏感动物感染模型,为加快抗病毒药物筛选、疫苗研制和病毒治病机理研究提供了支撑。 目前已初步筛选出三种治疗药物,在细胞层面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复制,其在人体上的作用有待临床试验。 武汉病毒所对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提供的6种化合物进行了筛选,发现DC2,DC3具备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这一发现将加快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药物研发进度。 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对现行诊治的中药处方进行优化,拟定了“肺炎1号”、“肺炎2号”药方和湖北中医药大学分阶段诊治处方,经过临床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科研力量投入疫情防控 已取得多项进展 疫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下设科研攻关组,由省科技厅、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卫健委、药监局、林业局等单位为成员单位,组织协调我省的优势科研力量,1月21日正式启动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应急科技攻关项目;1月31日,省科技厅又发布通知,紧急征集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突出目标导向和应急需求,重点支持前期已有相关基础,短期内即可投入临床应用的技术和产品。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由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牵头,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协和医院、同济医院、中南医院、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湖北省疾控中心等单位共同承担,协同攻关。目前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明显进展: 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已完成新冠病毒核酸荧光PCR法检测试剂盒的优化,正在加快申报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该试剂盒将为疫情检测提供更可靠的结果。 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临床诊治方面,协和医院对当前临床统计数据开展系统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了辅助性支撑;通过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移动心肺仪技术应用、湖北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等诊治方案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诊治提供了经验参考。 动物溯源研究方面,研究证实新型冠状病毒使用与SARS冠状病毒相同的细胞进入受体,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与一种蝙蝠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此外,制备特异性制剂的细胞扩大培养、建立畜禽排查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技术等科研工作也初步完成。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完成7条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序,并成功分离病毒毒株,将有效推动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通过调研形成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报告和制定诊疗方案的报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与中科院武汉病毒所通过研究恢复者血清样本找寻病毒抗体与开展“纳米孔靶向测序在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诊断”研究等方式正在进行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 % m: d) s6 B% h'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