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国内国际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7085|回复: 0
收起左侧

[湖北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保康8.3万名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0-9-8 09: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保康成功探索高山深井取水

    ) i8 V7 @& Q; L6 y
    —— 8.3万名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
    ' _/ g( B% ?' z& D& N3 j8 I5 \
    ; R1 d8 B- P" W& M) F: L$ i

    ! p7 ]2 B7 d; y2 y8 B+ R来源: 湖北日报8 E6 ]' |1 Y8 ^- b) h7 H* G5 F# q" a
    ) t# W) S. I7 J2 u$ s6 I

    ; D  @/ e7 b: D" }) f( z- g, r
    8月27日,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易地搬迁安置点鸟瞰。
    8月27日,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易地搬迁安置点,村民用上了清澈的自来水。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蔡俊
    “来,喝喝我们这里的清茶!”8月27日,中央媒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保康县赵家山村,村党支部书记赵祥华热情地打招呼。清澈的水中,碧绿的茶叶根根分明,茶香沁人心脾。
    2017年以前,即使家里的茶叶再好,也只能泡出“黄茶”“黑茶”。
    问题出现在水上。保康县七成以上地区就属喀斯特地貌,多溶洞,难蓄水。“天上下雨地下流,雨停三天用水愁。”千百年来,本地群众祖祖辈辈为水愁、为水困。2017年,海拔1000多米的赵家山村打出483米深井,村民终于喝上干净清澈的水,开启新的幸福之路。
    深井解了千年渴
    有了钱,你最想做什么?
    2017年以前,赵家山村的村民一定这样回答:打一口好水井!
    保康县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水源靠天收。由于缺水,过去村里每家都有一口水窖,储存的水放不了几天就会变脏甚至变质。
    “用水的辛酸,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赵祥华叹了一口气:一盆洗脸水,一家人轮流洗,洗成了黑水还舍不得倒;办红白喜事,最期盼收到的礼物是两担水;甚至专门有人做起了拉水的生意。
    不是没有想过打井,但喀斯特地貌无法打井是大家公认的事,没人敢轻易尝试。
    赵祥华曾大着胆子打过井,但打到180米深时遇到了“天坑”,已投入的几十万元打了“水漂”。“这个年轻娃子没经过事,喀斯特地貌能打出水来?真是天方夜谭。”面对老百姓的质疑,赵祥华如坐针毡。
    “不要灰心,打井不能蛮干,要讲科学。”保康县委书记张世伟给赵祥华打气。
    2017年4月,为彻底解决该村饮水安全问题,保康县探索打深井取水,邀请地质勘探专家,精确定位找到地下水源。
    当60根合金钻头连成的360米“神针”插入地下350米时,一股清泉在空压机的增压下汩汩流出;打到483米时,出水量达到100多立方米,完全可以满足居民日常用水需求。
    “有水了,有水了!”村民自发放起了鞭炮,笑中带泪,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
    山村迎巨变
    依托水井,赵家山村新建了占地850平方米的赵家山水厂,配套建设200立方米储水池,购置降氟、消毒设备,安装自动监测控制系统,实现水厂无人化值守和自动化控制。
    目前,赵家山水厂日出水量可达200立方米,甘甜的安全水顺着一条条管线欢快流动,流进了千家万户。
    赵家山水厂是保康县乃至我省在喀斯特山区打出的第一口深水井,也是襄阳市破解喀斯特地区饮水难题的一次创新性探索。随后,保康县继续抢抓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机遇,累计投资1.7亿元,彻底解决了8.3万名贫困群众的饮水难问题。
    “幸福水”流入百姓家,赵家山村迎来了巨变。
    用水成本降到了每立方米5元,老百姓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下,纷纷开始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
    王树强计划建设规模化养猪厂。过去他养了十几只母猪,由于水质不好,猪老是生病,规模总做不大,年收入大约1万元。村里用上安全水后,他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上半年卖小猪的收入就超过20万元。现在,他计划建设自动饮水、自动投料的现代化养猪厂,规模在500只左右。
    红红火火的线椒卖到了上海
    水思源安置小区,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名字取自“饮水思源”之意。
    “来我家看看!”四组村民张继涛热情相邀。宽敞整洁的房屋内,一箱箱火红的线椒格外醒目。
    2017年,在村里绿又鲜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他种了25亩红线椒。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线椒卖到了上海。“去年行情好,每斤卖到了四五元。”捧着一把火红的线椒,张继涛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年收入大约有6万元。
    “放心,今天就发货。”走进双鑫合作社老板韩元龙家里,韩元龙正在联系业务。他的家里堆满了装红线椒的纸箱。
    过去,因为村里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不到20岁的他“逃离”了家乡,在东莞打拼,当上了快递员。2017年,得知村里通了水,他立刻回乡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600亩土地种植红线椒,还种了100多亩南瓜,带动该村100多村民一起种。线椒卖到了山东、安徽、浙江和湖南。
    称重、打包,穿着大红色长裙的万燕枝十分亮眼。万燕枝是丰民合作社的老板。此前因为缺水,她的线椒种植面积一直在200亩左右徘徊,高峰时期,她光是花在运水上的钱,一天就要2000元。现在,合作社基地已经扩大到了1800亩,还带动了其他几个村的贫困户脱贫。
    8 ~+ a' {% F1 i; w; m+ P
    , T2 L4 m  s& v- V4 ?1 t1 {

    0 {* \8 I( _2 ~
    3 R  ^2 }5 S& w! v$ o* O4 J

    ! h& X" o" J! [8 x* k: k2 Z* ]* ]# X! L0 b5 Y1 J
    * V8 z# V  _0 o$ V. c

    . `' v" C: I3 \9 z- S
    ! @0 I8 v8 F3 g4 }5 A4 I
    + M1 D, X6 f. u: f' T
    返回国内国际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