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国内国际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9640|回复: 0
收起左侧

[国内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新产业让小岗村更红火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0-9-23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小岗村办起新产业

    1 a/ t# H: H. v, z7 [# B
    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3 L; K7 q& }4 x* h+ D

    本报记者  朱思雄  游  仪  庄俊亭


    8 n# D1 ?$ U& L+ U7 U3 f9 _
      笔直的大道,两旁民居鳞次栉比,粉墙黛瓦。放眼望去,绿树成荫,小饭馆、特产店、小超市,一间挨着一间。
      这里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978年冬,18户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白短袖,黑布鞋,77岁的小岗村村民严金昌一大早就在店里忙活。严金昌是当年“大包干”18位带头人之一。老严现在的家,前头是店铺,后面是小楼,中间一个大院子,栽花种草,“日子越过越美”。
      近年来,小岗村改建新建了1200多套民居,村民们大都集中在3个社区居住。社区通水通气,绿化亮化,还建了垃圾中转站,聘请了50多名保洁员。
      住房改善,是小岗村巨变的一个缩影。
      清晨5点,天还没亮,严德双就翻身起床,开着小车往小溪河镇赶。买上鳝鱼、公鸡以及南瓜、青菜……今年45岁的严德双,和父亲严金昌一块儿经营一家农家乐。
      从大包干纪念馆到“当年农家”景点,小岗村先后组织了50多个建设项目,通过承包、租赁、合作等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业。“主打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学生研学游。”小岗村第一书记李锦柱说,去年小岗村游客突破115万人次。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严德双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人多时,游客要排队,家里请人还忙不过来。”作为店里的大厨,严德双采买、择菜、翻炒忙不停,“累是累了点,但一年能挣二三十万元。”
      见到周地帅时,他正站在田埂上,遥控指挥着无人机。“傍晚打药正合适,不然天热,农药蒸发了。无人机效率高,100多亩地3个小时就能打完药。”周地帅说。
      作为小岗村的“90后”,今年已是周地帅种地的第四个年头。周地帅过去在企业上班,见岳父流转了600亩地经营,平日里忙不过来,便辞去工作返乡种田。“和原来不同,如今种地全是机械化。播种机、收割机、打浆机,我统统都得会操作。”周地帅说,自从有了新农机,种田效率高了不少。
      虾稻连作、鸭稻共养,眼看其他村民用这法子提高了水稻产量,周地帅动了心。2018年,周地帅与凤阳科技学校合作,种植有机稻。“选了60亩地试验,施的是有机肥,洒的是生物农药,试试看能不能提高品质、产量。”第二年,这60亩稻田亩产上了1400斤不说,有机稻加工成有机米,每斤能卖10元钱。
      像周地帅这样,经营50亩以上土地的“新农民”,小岗村有20多户。2016年,小岗村与安徽农垦集团合作经营4300亩高标准农田;2018年,小岗村和黑龙江七星农场共建500亩现代农业示范种植基地。改善村内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示范推广农垦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小岗村农业产出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大提升。
      李锦柱说,小岗村将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助力百姓奔着新的梦想加速跑。


    7 [# z* t5 G% C& `+ M4 j4 L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3日 02 版)

    $ B5 S2 m  A, h( O. r- E3 g% _
    返回国内国际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