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2-6-6 12:22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本帖最后由 随州日报 于 2021-2-14 17:57 编辑
/ X. i% Q* Y" u1 Z! P+ b5 c5 L# ], x: q1 E8 J
来源:湖北日报1 z, J. v3 [: F5 x2 K( E
这个春节
9 s; x' b% ^& ?6 X湖北姑娘贾玲再次火了
$ N: w: R- b) a; \% e z9 J8 B# t & N& Q3 [4 K ` @
- t. U T7 N2 f2 p j9 j' r* i除夕夜,贾玲带着小品《一波三折》第六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5 a, j5 I+ ?" k* D4 G! b3 a2 ]9 E红底福字的开衫毫不掩饰体型,妆容、神态、动作又模仿到位,38岁的贾玲在比自己仅小4岁的张小斐面前,成了十足十的“大妈”。
; \5 {* v1 B: e ' H; N. L; W& {4 E7 k! x5 \" Q- f
. R# o7 J4 U) G3 L/ N' b
今年春晚《一波三折》里,贾玲(中)饰演张小斐(左)的母亲。
8 Y# z6 Y5 l# ]2月12日大年初一,以贾玲母亲为原型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上映。
5 Z* A% P5 |5 h& @- S M1 Y
6 W6 s! C4 e- A y! e! ]: Z! Y$ H. ~4 d( r& l4 z L! l5 A
春节档的七部影片里,《你好,李焕英》无疑是最大的惊喜。截至2月14日03:20:32,总票房已破8亿。 7 `+ T9 ^" ^ u0 ~; f" }9 q
6 d& a0 K q1 n5 o J
, r0 `/ @7 V/ n$ ?3 t没有如“唐探”那样的IP效应加持,《你好,李焕英》在商业上已属绝对的“能打”,而大多数观众因为认可贾玲的喜剧而来,买票求一乐的期待,在电影院里被彻底“升华”了。豆瓣8.3的评分和影厅里哭成一片海的反馈,都说明这部电影真真切切地打进了观众心里。
+ k4 t% l2 g* z' \: m% W) @ & `# V6 U* J" a8 z4 E" Z
- A2 A: d8 F' P, o网友评论《你好,李焕英》 . [9 t; L* H, V
↓↓ 6 p# O: M0 R8 `0 I3 z, C
4 g# \! M/ T2 K" ~4 F J2 Q
3 G6 a& R( u% Y) \" h H5 ~4 g一直以来舞台上娇憨鲁莽的“女汉子”,在首部导演的电影中,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贾玲。
8 C' y( w. e% s1 w" ]( _& W& |花了四年
* z/ E% i- o: ~0 J把一个小品变成电影 3 w7 x2 Z, ~; ]2 n
这场电影,贾玲准备了3年。
3 d* h8 \) j. K! X说是准备,不如说是一直在心里惦记。 3 k) U* H5 i" X f
2016年,《喜剧总动员》第一期的舞台上,贾玲和张小斐、陈赫等表演了一个叫做《你好,李焕英》的小品。 5 @5 [+ x8 M+ m9 {
李焕英,是贾玲妈妈的本名。
# }- u7 N& B l小品情节很简单:贾玲意外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见到了还未结婚的妈妈李焕英(英子)。年华正好的英子喜欢厂里的播音员,贾玲自称省城来的亲戚,小名玲子,帮着英子出主意,追求初恋。 + z- E) G, ]1 u1 q7 V6 e8 [+ i; M
故事有笑有泪,台下所有人笑着笑着,就红了眼眶。岳云鹏忍不住赞叹:“好活好作品。”
- H( V/ ?$ e3 Q0 M# v' a, `
" K" k# y+ V3 U- k8 X$ i
& R# @* [8 X' ?! L他进一步说:“它没有在挠你,它没有在抓你,它就是在慢慢地刺你的心。”
$ c! O' X3 r; [主持人郭德纲也说:一个女喜剧人,敢在喜剧的舞台上,去展现这样一个饱含悲情的故事,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 {- W5 g, W( l9 S6 F! R
的确如此。
[, X( r" C. ~+ D$ \: m正式演出之前,贾玲总问自己,是否有胆量演出来,因为走台的时候她就会控制不住,哭得稀里哗啦。
) T7 d$ {9 k0 L
* f( m5 D, y! a. s6 g G, m' @! O8 b& N0 U& i; s7 V8 ^
小品中很多感人至深的情节设计,都源自贾玲的亲身经历。
( S8 N. L) Z4 c6 m$ ?0 V贾玲是湖北宜城人。1982年出生。姐姐贾丹比她大5岁。四口之家,工人家庭,日子不算富裕,但也过得其乐融融。贾玲的酒窝是“祖传”的,妈妈、姐姐和她,都有一对,都很爱笑。这个家中总是充满欢乐。 & R0 x |7 ?& E% X# h
19岁时,刚进入大学一个月的贾玲,接到电话:妈妈去世了。 # p7 a/ K# s8 Z7 C5 ^& ~0 E4 V
成名后的采访中,贾玲谈过这个心结:妈妈还没能看到自己实现梦想,没看到自己成家立业,甚至没来得及看一次自己的演出,就离开了。 " {! q: n, b* f% m) Y# g
小品《你好,李焕英》里,贾玲穿插了这样一番“时空对话”:
. Q+ K# P6 C5 s# Q3 B“妈,我给你买了个冰箱,双开门的。”
5 ~. @- V6 @$ ? n“妈知道”。
7 r* d. L5 m' p g- W, [( d+ J' w6 j1 [“妈,那件绿色的皮衣我也给你买了。”
" |6 E4 f; t. Y/ `' s“妈知道。” 4 [' J" l+ [1 P5 M$ I# Y# v1 c
“妈,我现在是喜剧演员,好多好多人喜欢我。” 4 T, |/ P, c3 w9 R+ f5 U1 h
“妈知道。”
: |; }% s/ l& Q6 C: w“妈,我好想你啊。”……
+ P& a1 L! [ s8 H0 t7 j电影版《你好,李焕英》开机当天,贾玲的微博写道:“筹备三年,今日开机。难免有些遗憾,总想如愿以偿。可以重来,何其有幸。” ; G. t! X1 q# M0 ]1 q' x2 }( P5 y' b
4 S9 Q& R% b$ a! r% [) a
! [1 A7 H# ~/ r$ C在贾玲心中,这早已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作品,是贾玲与在天堂的妈妈深情而珍贵的一次对话,是她写给妈妈的一首散文诗。
1 G' {& T; P7 r8 s/ B与喜剧结缘 ; M2 \* w( x3 y3 }3 k& l- \
归功于母亲浓重的襄阳口音 1 s, J- P% |$ j9 y& c3 O
贾玲能够与喜剧结缘,还要归功于母亲浓重的襄阳口音造成的误会。
$ m2 ~# S1 L& }: d9 F2000年,贾玲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落榜。
( ~& D+ G N* ~3 Y不甘心的她坚持一年,如愿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当时她报了两个专业:戏剧表演、喜剧表演。学校把电话打到家里,妈妈很激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戏剧表演班”。但因为口音,工作人员听成了“喜剧表演班”。贾玲阴差阳错进了冷门相声专业。 " W! c$ o7 o3 k: c6 n+ |
这一年,冯巩与中戏合作开设了第一届相声班,贾玲就这样成了冯巩的学生。 " y! q5 N% R Y$ X, _' i8 ^
在早年的相声表演中,娇小秀丽的贾玲站在男搭档旁边,只能捧个哏。受限于形象、性别,贾玲也只能与搭档通过兄妹、夫妻拌嘴的形式抖包袱,效果打多少折扣可想而知。 1 \$ X; [- \9 L e2 C

M6 a) y# ]- p" c
; K0 X& [# K; M9 ~6 P二十多岁的贾玲
6 G4 j% P, z# G" I. a2 s$ H) |" V那时贾玲只有零星的演出,租住在小到“狗来了都只能竖着摇尾巴”的小平房,冬天没有暖气。可她太喜欢舞台,姐姐在家乡给找了稳定的工作,她拉来师傅冯巩挡驾,冯巩对贾玲的姐姐说:“你没有看过她演出,她真是干这一行的料。”
$ Y, A- x4 e- Z/ C# W' n" `: v她的确是的,但她更是发狠用功的。还只能表演相声的时候,贾玲探索一切可以突破的可能,最早登上春晚舞台的作品《大话捧哏》就是探索的产物,在相声中加入类似小品的表演,贾玲起名为“酷口相声”,不少同行觉得这仅仅是个概念,但创新给贾玲带来了更多机会和可能性。 ; v' T6 v, |$ w5 d. G: }) M! o; J
8 S' c9 H1 M' T6 _% M% w
7 @3 [; R. c; G" B: a+ C搞笑,她是认真的
- q" g" d8 g1 J因为热爱喜剧、热爱表演,贾玲愿意付出更多。只为博得观众一乐,她还可以表演三秒吃西瓜,一口气“对瓶吹”喝完整瓶啤酒,生吃辣椒,观众看到她的表演爆笑,同是喜剧演员的马丽却心疼地说:“别吃了,真是的。”
$ c4 `* @& B3 {* p( X. N; l
1 f; W) ]+ @% J6 @. D. v) X9 ?% |& ~0 x6 f7 }" P
她太珍惜、太爱这个舞台了,她自己也说:“女丑难寻。”
% `8 N/ A; U: L' J7 J! K沈腾曾这样评价贾玲:“男人不讨厌她,女人不嫉妒她。”豆瓣曾有一个50万人的投票,在一众女明星里,贾玲荣登榜首。
" o; v5 g) L0 {3 j大家喜爱她的原因,可能是在“不敢胖、不敢丑”的女明星圈,她是那个坦然接受自己且敢于自黑的异类吧。
6 e, K9 l& }- W如今38岁的贾玲,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喜剧顶流,她终于能在取悦别人之余,也真正面向自己创作。
' Q6 h. V+ V3 N: [+ V% s0 C那个总是努力地用各种夸张自黑让人们快乐的小胖丫头,用自己内心的伤痕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更具普世意义的痛和领悟。“如果大家看完电影出来能给爸妈打给电话,这就是我最希望的事情。” ( k" f! H% v3 {/ `+ O Y
( o1 l% I3 ~, F* @
& {8 f7 d; d _4 w c. p2 a4 @6 S
3 ]& h: e0 y5 R5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