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国内国际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16413|回复: 0
收起左侧

[国内新闻] 【名城话廉】襄阳:一江碧水颂廉韵 千年古城扬政声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1-5-8 16: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本帖最后由 随州日报 于 2021-5-8 16:47 编辑
    0 I* O; t0 R, U- `5 G
    ' x) z3 T$ |' H. d1 T& A$ b


    * Y1 y; K' A# F8 _

    季春时节,在清澈的汉江和古老的城池之间,回荡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诵读声,这是人们熟知的唐代襄阳籍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许多人知道襄阳这座城市,往往也是从这首诗开始的。襄阳这座城市不惟有诗歌的流光溢彩、战争的金戈铁马,她还是一座文化多姿多彩的城。其中清正廉明、勤政爱民的文化精神就是古城一抹靓丽夺目的光彩。

    . l. _0 Q, p1 A% l0 [
    ! c2 ~4 s! x$ ]* C- u
    1 l5 V* Z  d! _2 j  V) A  x6 P

    0824ab18972bd40771313bbe32dde9590eb3095f.jpeg

    襄阳临汉门 赵兴沛/摄

    3 i" m1 n6 z9 |

    淡泊守初心 勤政甘清贫


    7 ?9 I9 _8 I2 w

    在襄阳城西有一处名胜古隆中,相传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的躬耕成才之地。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无数中外游客怀着对诸葛亮这位先贤的敬仰之情而来。“古隆中”石牌坊横枋上镌刻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是他对儿子诸葛瞻的告诫,更是他自己砥砺一生的信念。


    + b+ @" ~9 a  x0 I  j4 ^. S6 d

    在绿树掩映的隆中山间,武侯祠、三顾堂以及一处处文化遗迹,幽雅深致。诸葛亮从一个十七岁的翩翩少年到二十七岁出山,其间躬耕苦读、励志成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移步至“隆中书院”,展厅里复制的诸葛亮的信函和奏表文字,为我们打开了解诸葛亮的另一扇门。一封诸葛亮写给李严的信中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除了俸禄,他家里没有余款,妻子连件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家境如此清贫,不得不叫人赞叹。而在《自表后主》中,他写道:“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按照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是一个很低的数字;“随时衣食,悉仰于官”,自己的衣食也都是靠官俸维持;家里不做别的生计,也不依靠别的收入发财致富,去世之后也要做到“内无余帛,外无盈财”。读到此处,不能不感佩一代名相守身自律、廉洁奉公的高尚节操,令人顿生仰止之情。

    + ?* E0 X- o( S

    我们熟知的往往是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和神奇智慧,隆中书院的这一展厅,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守身自律、廉洁奉公的万世楷模和典范。他用“淡泊明志”的初心,贯穿生命的始终,实现了他清正廉洁的政治理想。


    / ^6 H& E7 A2 }+ Y( e) Z
    $ G3 J6 b+ m; K- T- W
    1 ?! R! w$ K/ S' p5 D/ a

    8718367adab44aed4f37641ffb48f009a08bfba9.jpeg

    襄阳古隆中 赵兴沛/摄


    9 ?' e5 y: G6 s: I& @; `) B5 ^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 g7 D' j1 x- p  O! T5 y

    襄阳城南有山名曰“岘山”,自西向东十里青山环抱古城,其东叫岘首。这岘首山风景秀美,在中国历史上声名显扬,引得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登临咏赞。究其原由,是因为这座山和一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那就是西晋征南大将军羊祜。


    ) B0 v& s* q: j, p' X" G

    羊祜出镇襄阳之初,江汉间由于连年征战,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他率军开荒屯田800余顷,不但充实了军粮,而且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大力兴办学校,教化民众;生活简朴,家无余财,而且常常把自己的俸禄赏给百姓军士,深得军民之心。为了做伐吴的准备,他以德怀柔,使对峙的敌方,也佩服其勤政爱民之德。最终,他苦心制定的灭吴方略,在他举荐的继任者杜预任中得以实现,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咸宁四年,由于积劳成疾,羊祜在京城述职期间去世,消息传到襄阳,百姓罢市痛哭,街巷悲声相属,连绵不断。此后,为了避羊祜的名讳,襄阳人把房屋的“户”都改叫为“门”;为了纪念他,还把岘山群峰中的一座山叫作“羊祜山”,并在羊祜生前喜欢游息之地岘首山建庙立碑。此后每逢时节,襄阳百姓都会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泪,因此称作“堕泪碑”。数百年之后,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也不禁长叹“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范仲淹在《寄题岘山羊公祠堂》诗中也写道:“休哉羊叔子,辅晋功勋大。化行江汉间,恩被疆场外。中国倚而安,治为天下最……公乎仁泽深,风采独不昧。于今堕泪碑,观之益钦戴。”

    ( w4 h8 |7 a; j3 r

    羊祜的仁德风范,流芳后世、影响巨大,细检中国的山名,名叫岘山的不下10处,足见羊祜勤政爱民的文化精神跨越时空的魅力。


    , f, c8 D; L! l9 q

    谁知尚书弟 家贫无余财


    ; r2 n4 ~- t# K+ V

    “真清啊!”到襄阳的客人们面对汉江,往往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这句赞叹。自古以来,汉江就以其“清”赢得了许多诗人的吟诵。李白赞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苏东坡在《汉水》中叹道:“襄阳逢汉水,偶似蜀江清……过之不敢慢,伫立整冠缨。”他说襄阳的汉水和蜀地的江一样清澈,当我到了江边,不敢轻慢,而下意识地恭敬地站立在那里,整了整帽子以示尊敬。这不唯是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更是他对政治清廉的期盼。


    ! z: H! T: h- y0 [! o

    历史上,襄阳还有一位清廉如水的官员,他叫方岳贡。他的家乡谷城在襄阳汉江的上游、一个山水环抱的秀丽小城。明崇祯年间,张献忠占据谷城时,听说居民方岳宗是松江知府方岳贡的弟弟,以为他沾哥哥的光,家境肯定殷实,就借故把他拘禁起来,要他出钱助饷。方岳宗大呼“家贫无余财”,张献忠哪里肯信,派兵上门搜查,结果正如方岳宗所说,家里除了书籍、散碎银子之外,被方岳宗认为最值钱的,就是兄弟俩的一堆来往书信。见此情景张献忠顿生敬意,释放了方岳宗,并修书一封,让方岳宗的家人把信送到松江,他在信里面坦率地说:“使为官者人人皆如我公,百姓不受朘削之苦,献忠何能起事?”并且说他知道方岳贡不会回信,他也不希望得到回信。


    - }, x! A( X; d/ ~; c# V. e6 ^9 P

    一个地方要员的弟弟家竟然清贫至此,以至于能够叫一个农民军领袖自愧自省,足见清廉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也是令一切敌人胆寒的力量。

    , o$ X4 Z0 Q* f% o9 B# Z+ t+ K8 ~
    4 U# g$ N' h& t

    * u* C: [* y( L, X) G

    6c224f4a20a446238a076229d77605060df3d70d.jpeg

    大北门码头 邓少宏/摄

    3 Q2 y% `4 }4 n

    郑公堤尤在 民不能忘之


    - h' r! A$ P: C' k! h0 ^. J

    汉江穿襄阳市区而过,南边古称襄阳,江北称樊城。樊城从古至今都是繁华的商贸之区。清中期,樊城有20余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业会馆和几十个客货运码头,正是“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樊城之所以繁华,答案就在护佑着江岸的青石大堤上。

    - Z1 b. q! x4 F1 t3 ~7 I

    清道光八年,郑敦允任襄阳知府,了解到汉江水患让樊城“堤岸日圮,富庶渐减”,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商业发展受到巨大威胁。此前几任知府都未能成功建石堤,是郑敦允“持之以决,恪之以诚,赴之以勇”,力排众议,凝聚士民之心,才“议甃石堤四百馀丈,二年而成”,“障狂澜而奠民居”。1831年,一场“亘古未有”的大水让所筑石堤塌陷过半。事实上,根据后来的光化县知县陆炯在《新建郑公祠记》中所撰,如果不是有他修的石堤捍卫,樊城受灾会更加严重。但已调署武昌粮储道的郑敦允仍感到是自己失责,执意要求回襄阳修堤。襄阳人听说郑敦允要回来,“走迎三百里,日夜牵挽而至”。郑敦允回到襄阳立即投入到大堤的修复工程之中,牢固的大堤让樊城人永蒙恩泽。第二年正月,郑敦允因积劳成疾,以生命谢任于襄阳。襄阳百姓悲痛万分,“民哭公,如哭私亲”。在他离世3年后的秋天,各方人士自发捐资在汉江北岸修建了郑公祠,并留下“民不能忘”的石匾。后人把郑敦允修建的大堤命名为郑公堤。

    # f1 o6 a) Z/ `8 B3 c

    今天,郑公堤依然雄伟屹立在樊城江岸,“民不能忘”的石匾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磨灭。它仿佛在告诉人们:为官心中有民,民便永不能忘。郑敦允忠于职守、敢于担当的为民精神,是留给我们的丰厚精神遗产。

    / R$ c9 V& h1 o

    【链接】刘弘任人唯贤        西晋永兴年间,镇南大将军刘弘因讨伐张昌之乱,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节襄阳。叛乱平定之后,刘弘请求补选官吏,惠帝听从他的请求。于是刘弘以功劳德行为准,根据他们的才能而补授职务,颇受朝中舆论赞赏。他推荐有功将领皮初补任襄阳太守,以及其他多人担任荆州各地官员。朝廷以为皮初虽有功,但襄阳是名郡,名器宜慎,不可轻授皮初,就提议让刘弘女婿夏侯陟为襄阳太守。可是,刘弘并未因朝廷任命他的女婿为襄阳太守而高兴,反而说:“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并再次上表推荐立有战功的皮初为襄阳太守。朝廷只好同意了他的表奏。刘弘镇荆州期间,还劝课农桑,宽刑省赋,体恤百姓;解除山泽之禁;废军中酒分三等;安抚流民;遣返太乐伶人等等,深得人心。因此不但僚属对刘弘非常崇敬,百姓也称“爱悦”。史载刘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后来荆襄大乱时,“父老追思弘,虽《甘棠》之咏召伯,无以过也”。

    * _7 _" ^# ~4 V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1年第9期,作者:湖北省襄阳市旅游学会会长 陈新剑)


    " ?. r1 {4 ]& N0 p$ {' e' {' O7 T2 ?2 }1 B, t7 k
    返回国内国际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