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生死的维权接力—曾都区“人社+工会+法院”裁调审机制彰显法治温情 随州论坛讯(通讯员顾三权、梅书琦)近日,曾都区“人社+工会+法院”裁调审工作室受理了一起特殊的劳动争议案件。案件申请人杨女士因突发疾病于开庭前不幸离世,案件因主体消亡面临程序终止,当事人维权之路陷入绝境。 据悉,杨女士于2024年3月1日入职某电子公司从事电路板贴装工作。2024年5月4日,正值壮年的她在车间突发疾病,被紧急送往ICU,医疗费用如滚雪球般累积,杨女士家属心急如焚。2025年初,杨女士家属何先生代其申请仲裁,主张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病假工资、医疗费报销比例差额等共计35万余元。2025年2月4日,案件开庭前夕,杨女士突然离世,仲裁活动面临程序终止,接下来要怎么办呢? 区仲裁院负责人屈真江主动介入,联合区总工会、区人民法院速裁团队组成“三位一体”调解专班,通过多次与杨女士家属何先生现场协商和线上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公司支付杨女士各项补偿8万元的调解协议,并由区法院就双方调解事项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文书,形成了“1+1+1>3”的调解合力效应,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该案件的成功调解,突出了“调”字当头,更彰显了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新格局的深刻内涵。 曾都区“人社+工会+法院”裁调审衔接机制工作开展以来,形成协商、调解、仲裁、审判工作合力,通过发挥“人社+工会+法院”和综治中心“仲裁+N”的联调作用,有效整合现有劳动关系领域矛盾纠纷调解资源,合力预防化解劳动关系领域矛盾风险,及时协调解决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实现“接诉即转、即转即调”。曾都区人社局、区总工会、区人民法院通过开展“人社+工会+法院”系列工作,在探索劳动争议多元化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截至目前,曾都区“人社+工会+法院”裁调审工作室共受理案件45件,接待咨询380余人次,调解成功38件。 区仲裁院负责人屈真江表示:“这个案例的成功化解标志着劳动争议处理从“对抗式仲裁”向“协商型治理”的转型。”该机制突破了传统模式,破解“程序空转”难题,在申请人死亡等特殊情形下确保维权延续。这起跨越生死的维权成功案例彰显了“裁调审”机制的制度优势,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曾都方案”,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