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2566|回复: 0
收起左侧

曾侯乙编钟是记录时代的“活态文献”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5-6-5 09: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郑波 苏平

    “我们打开的仿佛是一张封存千年的金属光盘,是记录时代的‘活态文献’。”6月4日,谈及曾侯乙编钟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国家级档案专家领军人才、湖北大学教授覃兆刿说,编钟铭文是华夏先贤归档的音乐设施之“开箱说明”或“操作指南”,不仅让我们确知先秦音律的密码,还让我们可以亲聆古音真声。

    覃兆刿说,曾侯乙编钟钟体、钟架及挂件上镌刻的3755字铭文,系统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中国先秦宫廷的乐律理论、音阶体系及多国律名的对应关系,非常系统完整地反映了华夏先人的音乐实践和智慧。

    覃兆刿认为,作为目前人类最早的“声音归档”,曾侯乙编钟及其铭文记录是时代的一个综合体样本,我们可以回观周代的礼乐规范,想见周代诸侯国的政治生态,了解一国与多地的交融。

    当前,我国进入文化资源价值的深入开发阶段,覃兆刿建议,我们应更多转向文化资源中的信息内涵和数据开发,譬如编钟乐律数据库、发掘实况数据库、编钟学术数据库、编钟文旅数据库等等,要围绕“旧物”形成多维文献数据库,从对“实物”的关注转向对“文献”及其内容和潜藏信息的关注。关于编钟活化利用,他建议利用3D建模和动画复原铸造和铭文过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复刻古人演奏现场,情景再现相关礼制和规范;提供参与式编钟实体演奏,开发交互式数字演奏体验等。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