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国内国际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5361|回复: 0
收起左侧

[国内新闻] 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农”字头照样“大”作为——丰收时节看涉农高校人才在希望的田野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9-9-26 09: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题:“农”字头照样“大”作为——丰收时节看涉农高校人才在希望的田野
      新华社记者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5日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涉农高校以农民急需的技术作为科研方向,把教学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高校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产业新动能。越来越多的涉农高校毕业生当农业创客,在土壤里淘金。
      农家院里读研究生
    1125040021_15694196342551n.jpg
      在河北曲周县一处科技小院,学生驾驶三轮车下田(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仲秋时节,河北省曲周县前衙村2000来亩葡萄地正在褪去鲜绿的外衣。田间,3名身着红装的年轻“农民”往来穿梭,一望无垠的葡萄地尽显生机。
      “第一茬葡萄已经收了,如今二茬也要下了,预计今年亩产量有四五千斤。”正在田间忙着土壤取样的“农民”王晓奕说。
      王晓奕是2017级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专业硕士研究生。虽然是北京高等院校的研究生,王晓奕的研究生课程却要在远离北京500公里的冀南小村落里完成。
      原来,为了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人才,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科将研究生课堂搬到了农村。
      在河北曲周县一处科技小院,学生在麦田采集实验数据(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陆续在曲周县等全国多个地方的农村建起了科技小院。
      凡是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入学后半年学习时间、临近毕业准备论文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农业大学校园外,几乎有两年时间都在科技小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开展研究的同时搞技术推广,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服务农户。
      前衙村有着30多年葡萄种植传统。入住小院伊始,王晓奕就和同学们对全村120多块田地进行取样检测和田间管理调研,引进测土配方施肥、滴灌、水肥一体等综合管理技术。他们办夜校、搞观摩,还在前衙科技小院里做了非常直观的模型,对葡萄种植户进行“手把手”培训。
      如今,当地农民种植葡萄的肥料投入量减少到了60%-80%,产量反而提高了。
      在河北曲周县一处科技小院,学生在葡萄种植园采集实验数据(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在曲周县,科技小院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培养学生、推广科技的根据地。已有近5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这里接受培养、服务农民。
      《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出台后,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据不完全统计,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共建设了各类实验站300余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00余个,各类农业推广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近1400个,服务涉农企业1700余家,示范推广新成果1万余项,新增产值近6000亿元。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象事件频发,这将对农作物带来怎样的影响?在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有一个“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科研团队。
      “我们任务就是明确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朱艳团队联合全球18个国家的4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家,选取全球小麦主产区60个代表性站点,定量评估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分别升高1.5摄氏度和2摄氏度对全球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河北曲周县一处麦田查看小麦长势(5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智慧农业是一个交叉领域,需要做到‘顶天立地’,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分工协作,融合创新。”朱艳团队研发一套“智慧农业”模型,只要输入品种特性、土壤特征、气候条件、管理措施等参数,就能够准确预测不同种植区的产量和品质。
      “农民急需的技术就是我们的科研方向,要多搞雪中送炭的技术,不做锦上添花的文章。”这是全国优秀教师、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生前的科研心得。
      近年来,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奔波在各个基地和果农之间,团队最新研发的山区苹果、核桃、红树莓、特色杂果等近自然栽培技术,不仅易于农民操作,而且可以解决农村“用工荒”。
      涓流成海,众木成林。全国农业院校的学子将职业生涯与广袤的祖国大地紧密相连,为我国乡村振兴汇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
      把根扎在田间地头
      水土流失、盐碱化、重金属污染……在“85后”博士姜义亮和博士后沈锋上学的时候,如何给土壤“治病”,成为整日萦绕在他们脑海边的问题。
      姜义亮(中)、沈锋(左一)等带着土壤采集工具走在陕西富平县曹村镇的乡村道路上(2017年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2016年夏天,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们不同,姜义亮尚未毕业,就与沈锋等3位博士合伙创办了锦华生态技术有限公司,4位“85后”没有选择教师、公务员这些长辈心目中“安稳”的工作,而是当起了“土壤医生”。
      姜义亮团队看到“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马上创业、储备相关技术和人才,迎接市场机遇。
      2017年2月,姜义亮团队登上了某电视台举办的创业节目,在节目播出不久后的一个午后,来自山西运城的农户杨可刚,冒着大雪,只凭借从电视节目中获得的名字和学校找到了他。
      姜义亮团队根据杨可刚的描述,为土壤做出精准的诊断,解了难题。
      在陕西杨凌农业示范区,姜义亮(左)在进行土壤采样(2017年9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在陕西富平经营柿子种植合作社的女青年代倩,曾为要扩大种植规模却遇到土壤问题而烦恼。
      经过姜义亮和沈锋等人两年的土壤改良和持续的跟踪服务,50亩原本不适宜种柿子树的土地,现在已经能种活柿子树的树苗。
      “国家对土壤问题越来越重视,土壤也越来越需要‘医生’的‘精准医疗’。”沈锋说,“我相信‘美丽中国’这个愿景一定能够实现。”(记者孙杰、范世辉、姚友明、陈席元、王昆、王君璐)
    5 }# ]& u+ U8 d' w) U2 v6 g% A2 M
    返回国内国际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