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国内国际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9296|回复: 0
收起左侧

[国内新闻] 陕西考察第二天,这个主题很鲜明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1-9-15 09: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时政新闻眼丨陕西考察第二天,这个主题很鲜明
    2 ^0 U% z: V+ n/ \! Q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0 e/ u& E2 w% l4 t2 { 3 _ w8 p" e8 |6 V 7 u! U! U8 u% [7 d: ]
    - z' z& m7 D$ U/ _. W
    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市绥德县考察。当天的四个考察点,都重点指向一个主题——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三次到陕西考察,每一次的行程当中,传承都是一条清晰的主线。在绥德,总书记看了哪些有意义的地方,希望传承的又是什么呢?
    # k O7 M0 n0 g9 V9 j; | 1 d# p* D( r1 L. k1 v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在绥德考察调研
    ) q( U+ M, ~, X. ^+ R( w: I; \8 V+ C
    ) g; _* R4 r+ r
    △9月14日考察点示意图
    中共绥德地委旧址:
    守精神财富 做忠实传人
    陕西既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抗战时期,绥德是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人口约占整个边区三分之一。1941年1月,中共绥德地委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第一个地委组织,当时就驻扎在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九真观。
    & a# w. Z2 P/ _9 B' b$ p- d
    X- R; j4 d% M6 @2 u! H
    △修缮一新的绥德地委旧址显得肃静古朴。(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9月14日上午,习近平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围绕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展开实地调研。
    0 k( b% p) \5 k
    0 G/ R* S9 ~6 f K
    △旧址院内树木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在绥德地委带领下,绥德分区发展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分区。
    在绥德地委旧址,有一面2米多高的展架格外醒目,上面是毛泽东的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 b, J+ f2 f1 S7 w
    ! X1 v( o7 }1 i# W! X E5 V9 Z6 Z
    △绥德地委旧址内展出的毛泽东题词。(总台央视记者覃思拍摄)
    绥德地委下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5个县。1947年秋天,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期间,应邀给佳县县委题下这13个大字。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立场的鲜明表达。
    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党的七大概括的我党三大作风之一。
    5 y! M9 |( v' f6 ]0 x+ L* y8 G
    1 ]1 P L L+ o! ~: g( [
    △创办于绥德地区的《抗战报》。(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今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守精神财富,做忠实传人,这是总书记考察革命旧址的深意。6年前赴陕西考察时,他强调,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结合时代条件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 y9 ~# o- Y. T+ K/ H
    : I2 ]$ g; c7 q1 v& Y) B) F1 n
    △绥德地委旧址内,“建设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专题展示。(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绥德实验中学:
    传承的不只是校址,更是精神血脉
    绥德这片光荣的土地,既诞生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地委组织,也诞生了陕北最早的中共党组织。这就是1924年由革命先驱李子洲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创建的中共绥德(四师)党组织。
    如今,学校旧址上已经创办起了绥德实验中学。14日上午,习近平走进学校,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等展开调研。
    ) h9 E- A/ R% ?+ O8 l
    H% X7 s, y7 [& k 6 Q9 z6 I- f4 p W) D
    / O. }; u D! }4 F& `3 b4 C
    △绥德实验中学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总台央视记者杨波、刘海涛拍摄)
    1923年,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创办(后更名为绥德师范学校)。第二年,共产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李子洲出任校长。李子洲到任后,去北京向李大钊汇报情况,在四师创建了中共绥德党团组织,学校成为西北革命的策源地。
    ( k+ l- d h7 j e; l( _2 S( n
    0 E' x8 L3 ~/ |+ E
    △李子洲同志。(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提供)
    李子洲提出“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校训,开设《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等课程;确定“发展青年身心、培养积极道德、注重科学教育、造就优良师资”的办学宗旨,组织开展读书会、时事报告会、文艺演习会等活动。
    绥德师范由此开启革命教育时代,先后培养出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马明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文瑞、作家柳青等杰出人才。
    ! P k0 A. n+ \* A8 B
    + b" [* y; I$ p: L# c, p
    △“读书勿忘救国 救国勿忘读书”的校训被传承下来。(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传承了绥德师范办学旧址的绥德实验中学,也传承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爱国为民的精神血脉。学校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开设书法、绘画、音乐、武术、剪纸等20多个艺术社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4 n3 v9 d3 ` E/ B3 L( r S/ K1 K
    5 x- E9 i/ L1 q' R4 a- N
    △绥德实验中学的书法课堂。(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从绥德师范学校到绥德实验中学,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绥德非遗:
    非遗不“遗” 光彩绽放
    我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总书记在今年7月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时还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当天的一项行程有着特殊的意义——赴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调研。
    , J9 @) r1 s2 i7 E4 R' v- @
    - k8 `" Y4 l L
    △绥德县非遗陈列馆,陕北秧歌表演演员。(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绥德县非遗陈列馆由陈列室、展演厅、传习所、剧场四部分组成,涵盖了秧歌、唢呐、石雕、剪纸、柳编、泥塑等内容。其中,陕北秧歌、绥米唢呐、绥德石雕三项是国家级非遗。
    ( C; ^, \# U6 ~5 Q8 W D4 H; H
    ' K8 i6 S, v. j: n4 [6 q- N% g! T8 Y4 m5 Q( i$ R" L" Y' ~
    " ^/ A; k6 K( A6 s5 \' Y3 d3 ?
    △2014年,绥德石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台央视记者马超、杨新禹拍摄)
    K2 f8 Y4 Z# z5 H q, T# Q8 D3 @
    ! D# |8 b* q$ y# @2 t6 Z5 Q/ ~7 g B
    △绥德泥塑。由于陕北黄土质地松散、不易成型,工匠在和泥过程中添加蜂蜜、食用油和棉花,用来增加黄土的粘度和韧性。(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去年10月在广东潮州考察传统技艺传承情况时,习近平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就在上个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专门指出,“要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
    让年轻人爱上非遗,解决了这道课题,文化根脉才会生生不息。
    7 r) x2 c$ G! J* x$ Q: W2 |5 T& Z
    ( k M9 e8 t& i0 R
    △当天在非遗陈列馆为总书记表演的演员合影。(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郝家桥村:
    乡村楷模“常青树”
    9月14日下午,习近平来到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
    ' C7 P, ]( Q) C, B
    ; o9 {+ @. ]8 ~ J- v; r
    △郝家桥村。(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70岁的侯志荣和老伴儿有令人羡慕的大家庭,一张“全家福”,热热闹闹有22口人。老两口把20多亩地流转出去,自己种些糜子和土豆,去年就有2万元的收入。
    去年底,郝家桥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3元。
    ! a/ w) T# o6 e0 g4 [
    3 e5 T& h2 Q' \8 B, x9 a! P
    △侯志荣老人。(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9 u* H1 V; A$ d) n0 I- d2 c
    3 x6 D9 P. K# e7 q: S I
    △侯志荣老人的全家福。(总台央视记者郭晓龙提供)
    近年来,郝家桥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形成了集现代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实现多渠道增收。
    ' \/ B3 v7 h% m
    , {; A% \2 x+ C+ `; q1 y" [
    △“红地球”葡萄品种是郝家桥村的脱贫产业之一。(总台央视记者马超拍摄)
    以富民产业为支撑,村里还建成了涵盖小学幼儿园、互助幸福院、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的全村服务体系。今年2月,郝家桥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 S7 ^. D: s8 \8 s
    , C2 @! l/ o5 N
    △44岁的刘军亮是郝家桥村唯一的村医。(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 g7 U( `2 F' C8 s) U, o$ k; g
    J: ? ?% K: l0 d* G( ]: c; u
    △生活在互助幸福院的三位老人。(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郝家桥村的“楷模”称号,也是有传承的。
    早在抗战时期,郝家桥在共产党员刘玉厚带领下,通过精耕细作、改善土地条件、选择优良品种等办法,不仅提升了村民生活水平,也支援了边区生产建设,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村。“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刘玉厚两次出席在延安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被授予边区劳动英雄。
    ' ^, h2 l2 y- d% u! H
    9 G. m$ \- o+ I
    △1949年9月,刘玉厚(前排右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与部分农民代表合影。(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提供)
    每次到陕西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提到延安精神。他说,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8 X: F8 y% L2 @ a% Z) L( y ! G# I7 x) l2 @- \- X* x9 g$ j" ]+ c) K# _. G P
    返回国内国际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