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点引领强支撑 服务发展优环境—— 我市各地积极探索资源盘活与制度创新路径 今年以来,面对土地资源紧约束与发展空间硬需求,在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指导下,我市各县市区自然资源部门以创建营商环境先行区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资源盘活与制度创新路径。随县推动废弃矿洞“变身”文旅地标,系统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广水市创新“用售租融”机制,激活存量土地赋能高质量发展;曾都区推进集体土地数据融合,破解管理“两张皮”难题。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全市“整体提升环境、建功支点建设”注入自然资源新动能,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随县
废弃矿洞“再生”为景 地下空间“活化”增效
10月21日,随县城乡融合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90万元成功竞得柳林镇双利村两处闲置废弃矿洞地下空间的使用权,计划依托该矿洞打造总投资约1500万元的文旅项目并采取分期落实模式推进。此举不仅实现了全省废弃矿洞地下空间确权“零的突破”,创新了多门类权能组合供应模式,更打通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反哺乡村”的转化路径,为盘活同类闲置资源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近年来,随县以创建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地下空间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废弃矿洞改造为特色文旅项目,走出地下空间开发新路径。
在县政府高位统筹下,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推进试点项目,将其纳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体系,明确“三步走”实施路径:第一步,完成矿洞收储确权,将闲置矿洞纳入政府储备土地,明确资产归属;第二步,同步推进内部功能与外部景观一体化设计,完善规划、建设等手续,实现“洞内开发”与“外部配套”无缝衔接;第三步,整合建设用地使用权、取水许可、林木采伐许可等多项权能,形成“资产组合包”,推进权能组合供应,降低市场主体参与门槛。
确权过程中,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安全为基、明确产权、公正公开”原则,委托专业团队对矿洞地质结构、承重能力等进行全面安全检测评估,实施排险加固,依法依规完成确权登记,确保产权清晰、程序透明。
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该县创新“多权组合供应”模式,将用地、用林、用水等事项整合为“资产组合包”,采取出让、租赁、入股等差异化供应方式,实现“一次打包、多权赋能”,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经专业勘测,两处矿洞结构完整、强度达标,间距仅50米,地处旅游1号公路沿线,紧邻古城河与樱花谷景区,周边环绕银杏谷、明玉珍故里、山月随人、十九山宝芸寺等多个知名景点,且靠近240国道与许广高速出口,可快速接入随州全域旅游网络,具备成熟的客流导入与运营配套条件。通过开发特色文旅项目,有望激活周边衍生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构建区域经济圈。
随县
系统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 实现土地资源“再生”与价值提升
连日来,作为国家级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项目,随县吴山镇肖家湾居委会原烟草站地块改造工程加速推进。这宗闲置近2年的“沉睡土地”,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成功激活城镇核心区商业活力,为全国乡镇级低效用地盘活提供了可推广的经验。
目前,项目已进入建设关键阶段,预计建成后规划建筑面积1408平方米,可覆盖周边5000余名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超50个,土地出让金将反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随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在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积淀了一定数量的低效利用建设用地,普遍存在布局分散、利用粗放、效益低下等问题。近年来,面对土地资源“紧约束”与发展空间“硬需求”的双重压力,随县以国家级试点为契机,系统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探索出一条从“低效闲置”到“高效利用”的转型之路。
通过全面摸底,随县共识别低效用地19宗、总面积718.36亩,涵盖工业、商服、公益性用地等多种类型。这些用地多数区位优越,具备较高盘活价值,为推进全域整治和分类盘活奠定了资源基础。
为系统推进再开发工作,随县构建了“数字赋能、分类施策、政策配套”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一是数字赋能,搭建“一码管地”平台,实现用地管理从传统台账向智能治理转型;二是分类施策,针对不同用地类型采取差异化盘活策略;三是政策配套,通过激励政策、审批优化和资金支持“三轮驱动”,激活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
截至目前,随县低效用地再开发成效显著:“一码管地”实现从人工巡查向智能监测转变;“土地+房产”组合供应助力原权利人快速变现;通过“资源→资产→资本”路径,实现存量资源价值再造。全县已完成9宗154.24亩用地盘活,实现土地出让收入5629.8万元,建成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优化了产业布局,形成经济、社会与区域效益协同提升的多元共赢格局。
广水市
“用售租融”四维协同 激活存量土地赋能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广水市以“用、售、租、融”试点为抓手,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管理创新路径,通过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资金保障方面,广水市采取“专项债券+社会资本”双轮驱动模式,保障土地储备资金。2025年度拟收储存量闲置土地25宗,总面积约90.8公顷,计划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7.5亿元。同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企业参与门槛,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前期开发,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
在风险防控与价值激活方面,广水市通过创新融资方式提升土地资产价值,设计“风险兜底+收益共享”机制,增强市场主体投资信心,为营商环境注入“稳定剂”。此举既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力,又以稳定的土地要素保障和灵活的资本合作模式,为企业落地、项目推进营造优质环境。
“用售租融”四维协同机制贯穿土地管理全流程:以“融”破局:通过发行专项债券、引入社会资本,降低融资门槛,筑牢土地储备资金根基;以“用”为导向:将储备土地纳入科学规划,精准匹配产业园区、中小企业等项目用地需求;以“售”强保障:规范土地出让流程,实行“阳光出让”“网上竞价”,实现“拿地即办证”;以“租”补缺口:探索“短期租赁”“弹性续租”等灵活模式,降低企业初期用地投入。
目前,该机制已推动约90.8公顷储备土地从“沉睡资产”转变为“发展活水”,构建起“土地保障高效、资金供给稳定、企业办事便捷、权益保障有力”的闭环体系,为广水市长远规划与经济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广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出让地块开展调研
曾都区
集体土地登记成果融合 从“两张皮”到“一盘棋”
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纳入国土变更调查,是推动自然资源管理“一张图”、支撑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曾都区通过“五个到位”深入推动数据融合工作,被列为全省十三个试点地区之一,率先探索并形成可借鉴的“曾都经验”。
组织领导到位,构建协同推进新格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技术支撑”工作机制,成立由区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累计清洗冗余数据3000余条,解决权属界线冲突、地类认定不一致等问题200余处,形成统一数据库标准规范。
机制创新到位,开创动态管理新局面。创新“双轨并行、三级联审”更新机制,实行“日常即时更新+年度全面核查”,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质量管控到位,打造规范登记新标杆。构建“三查三核”质量管控体系,建立“一问题一方案”销号管理制度,累计修正数据问题26处。创新“1+3+X”权属争议调解模式,确权登记合规率达100%。
技术支撑到位,注入高效服务新动能。引入专业单位提供全链条技术服务,建立“一码管地”机制,实现业务协同零时差;建立“地籍图+影像图”双底图管理模式,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奠定数据基础。
融合应用到位,赋能管理服务全链条。将登记成果作为法定依据,直接应用于土地征收、用地审批、调查监测等核心业务,共享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成果702宗,服务乡村振兴项目三个。
目前,试点已完成全区209个行政村、社区的集体土地数据融合,覆盖土地面积1425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一键查询权属信息、一图展示地类变化”。曾都区将持续推动数据融合从“单点突破”转向全面拓展,为全省实践提供更坚实支撑。
聚焦“曾都区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成果与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库融合共享示范项目”,曾都区组织开展试点创建培训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