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2760|回复: 0
收起左侧

燕韬(原创):应山名士洪成鼎

[复制链接]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1-8 13:04
  • 签到天数: 5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8-8-3 08: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本帖最后由 马坪文化学社 于 2018-8-3 08:17 编辑

        洪成鼎(1720—?),字子镇,号悔翁,应山城内礼下街(今理学街)人。应山洪氏是功勋世家,簪璎满门,开国功臣府威震朝野。洪成鼎曾祖洪起元,字义庵,号瑞芝,谥忠惠(私谥),官至左都督(一品武官);祖父洪一栋,字硕庵,号石臣,官至台湾府海防同知;父亲洪国彰,字逊瞻,官至福建直隶福宁州知州。洪家又是积善之族,历世载德,乐善之名享誉荆楚。康熙二十八、二十九(1690)两年,德安府连年荒欠,洪起元出钱万余金、捐粮千石,自设粥厂六处,连续助赈数月,救活府属六个州县及周边州县数十万百姓。

    01

        洪成鼎自幼聪慧好读,虽然成长于开国功臣府内,家境异常优渥,但是毫无纨绔子弟的习性。乾隆三年(1738),他十八岁,考中举人,成为这个武将世家内首位以科举取得功名而出仕的读书人。
        洪成鼎出仕较晚,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二月,方才出任四川潼川府安岳县知县。次年,因不谙官场作风与治绩,遭到上司弹劾,改任教职。恰逢清高宗讨伐大、小金川,调他任格节萨站(军站)站员。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连日大雨如注,山洪暴发,站内木桥、索桥及东岸河坎尽数被冲塌。他调集役夫工匠,连夜赶修,又在对岸备好马匹役夫,待文报经溜索接递而来,立刻传送。他以果敢的行事作风,如祖先一样赢得了军功。
        不久,洪成鼎脱离官场,寓居成都,每日流连于名山古迹,创作出大量诗文,于是其文名鹊起,令蜀中文士瞩目。重庆府合州(今合川区)士人对他多所敬仰,盼望其能够执教本地书院,约在乾隆四十年(1775)前后,聘请他出任合川书院山长。

    02

        清代乾嘉年间,合州文风鼎盛,迭产名士。张乃孚、杨士鑅、彭世仪、冯镇峦四大家,并称“合州四子”,名噪一时。其中,以冯镇峦评点《聊斋志异》堪称卓著,被今人所熟知。
        甫抵合州,洪成鼎寓居南津书院。南津书院旧为濂溪祠堂,是祭祀北宋名儒周敦颐的专祠。次年仲春,他在祠内光霁堂外壁题诗,以抒发对濂溪夫子的敬仰之情,希望自己可以仰范先贤,栽得大木柱长天。诗云:“太极图成道脉传,合阳过化仰先贤。漫言绝学难希及,光霁分明在眼前。”这年初春,洪成鼎在光霁堂前植下四株桐树,寄望“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春夏之交,喜逢甘雨降临,桐树生长疾速,新枝茁壮,高愈五六尺,他题壁留示诸学子:“荣木森森植讲堂,午窗何用箑迎凉。清荫满院风声远,培得萋萋待凤凰。”他期盼获取人才之心,殷殷可鉴。
        洪成鼎与合州人张衡猷结识较早,欣赏他的人品与为官爱民的实绩。张衡猷离世时,他为之撰写挽联:“苏民待泽尤翘足;乡士闻风尽失声。”张衡猷之子张乃孚拜入洪成鼎门下,其后果然青出于蓝。六年后,洪成鼎离蜀归楚,弟子张乃孚赋诗道:“我学犹迟迟,问归无限思。苦想春风座,愁听秋风吹。秋风吹行客,秋柳不忍折。那堪师弟情,千里惜离别。别离情何怅,临岐不忍放。巴山楚水间,镇日遥相望。”此间难舍之情,跃然纸上。
        洪成鼎执掌合川书院六载,合州学者给予极高评价:“前后六年,成就甚重,如张乃孚、杨士鑅世所称四大家者,大率皆其入室弟子也。”后世学者认为,洪成鼎在合州的六年,令合州学人得以在全国学界崭露头角。

    03

        雍正五年(1727),洪国彰就任福宁知州。次年春,朝廷核查福宁州库,就牙税(类似今营业税)一项,本应存银八百二十三两,而州库竟无存银。后进一步查明,福宁州多年来预征牙税银,而州库却无对应的存银,实被官员贪占。雍正六年十一月,福建总督高其倬奉旨严加追究,查办离任、现任诸官员。洪国彰遭到弹劾,革职论处,并被追赔库银六千两。
        洪国彰居官清正,甚有口碑,今次实被前任所累,福宁百姓对此心知肚明。当听到洪知州将要离任回乡的消息,百姓闻风而动,聚集送别。洪国彰亦是难舍,他企盼“士受六经劝服习,农分五谷慎栽培”。至于污名,惟有自信清者自清,他赋诗以明志:“萧条囊头曾何异,赖有丹心对紫宸。”
        洪氏原有良田五千亩,洪起元公殁后,洪一栋为便利应山百姓生活考量,折价卖出一半。洪国彰为洪氏大宗,经此一案,家道日落,创修家庙的想法遂不得施行,惟有寄托于长子洪成鼎。
        乾隆三十三年(1768),洪成鼎将礼下街开国功臣府部分建筑改建为洪氏家祠,命名为修延堂。堂中正厅供奉洪起元神主,遗像悬挂神龛之上,神厨中供奉洪起元佩刀,朝夕礼拜,并捐田六十五亩为祭田,延请德安知府罗暹春撰书祠堂碑。
    在此之前的乾隆三十年,清政府拟修《名臣传》,向朝野广泛征集文献。洪成鼎闻知,呈递洪起元行状到京。因洪起元神道碑未列,他亲赴京城,通过同乡京官,辗转拜访时任兵部尚书的彭启丰,请其代撰碑文。他又延请名士熊学桥撰写家传,后经熊学桥推荐,由时任翰林院编修罗暹春代笔。
    他的诸多举措,使宝贵的乡邦文献得以保留,对今人研究应山历史助益良多。

    04

        洪成鼎工诗善书,然而未能结集传世,识者引为憾事。他声名在外,蜀中方志记载其事迹甚详,应山乡邦文献记述反而简略,可谓奇诡。
        洪成鼎仰慕先贤,热衷瞻仰遗迹以抒发襟怀。未出仕时,曾游历汤阴羑里城,拜谒文王庙,他写下“先圣殷忧地,羲图初阐时。向明推卦位,观象系占辞。古庙拟神护,斯文信我师。大来钦泰复,瞻拜不胜思”的壮丽诗句。做官之后,他浪迹蜀中,过绵竹,凭吊诸葛都尉(诸葛瞻)父子双忠祠,盛赞葛都尉父子忠义:“国破难将一战收,致使疆场壮千秋。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忠武侯。”但崇敬之余,又饱含惋惜。
        他的诗风,时而豪放如游龙,时而婉约如潺涓。游眉州蟆颐观,夜宿观雨,他沉静如海,融情入境,笔触细腻:“秋江夜雨波光滟,江口浮舟转江岸。眉州东壁山气佳,舟人指点蟆颐观。葱茏竹树隐危楼,崒嵂礓梯通古殿。舣船策杖步层巅,屐齿丁丁响岩畔。”使人仿佛置身世外,内心丝毫不染俗尘。他“日搜名山古迹,入锦囊中”,创作热情饱满,即便在金川战事正酣之际,也未稍息。
        洪成鼎有石痴,更推崇米芾的书法,因此用功很深,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合州故有会江楼,因取用杜甫“江花春尽会江楼”诗句而著名,门楣之上“古会江楼”四字,即出自洪成鼎摹写。合州旧署前有碑刻四块,篆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八字,字大两尺,系唐代李阳冰手迹。其后“之家”二字剥落,乾隆四十二年,由洪成鼎摹写增补。如今,在成都武侯祠内,尚能欣赏到他书写的诗碑。

    05

        洪成鼎喜爱诵读陶渊明的诗,性情亦与之相近,提笔多有效仿。他为人古雅质朴,风范直追魏晋名士,每有宾客来访,不屈节退让,往往还自居前辈。
        在成都时,他不修边幅,用拄杖挂着大瓢、笠帽,着棕鞋穿街过市,所到之处,琅琅有声,被孩童笑话,亦不瞻前顾后。即便遇到达官贵人或相识之人,依然故我,不避讳,也不表现出慎重的神情,与儿童相似。
        洪成鼎狂放不羁的性情,不为多数人所接纳,唯独四川按察使查礼对其深为赏识,在他困顿之时,邀集同僚予以资助,并出资将他的诗文《北地王叹》《谯周论》等镌刻于石,置入成都武侯祠内。洪成鼎也将查礼引为知己,乾隆四十一年四月,他赴郫县拜谒扬雄墓,目睹墓碑断裂,仆伏在蔓草之中,心中不忍。回到成都,便将此情景诉诸查礼。同年十一月,查礼因事到访郫县,随即命人拓宽墓道,重树石碑,手书碑文,并寄诗相告洪成鼎。
        暮年的洪成鼎,对从政之事亦无大的兴趣,整日寄情山水,以走访名山胜迹,与出家人谈佛论道,探求异闻奇士为旨趣。
        乾隆四十六年(1781)秋,洪成鼎年已过花甲,欢喜应山家中已得孙儿,只携一船怪石,沿江而下,回到应山(一说后就任鹤峰州教职)
    戊戌年小暑于古随潞里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