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4066|回复: 2
收起左侧

枇杷说

[复制链接]
楼主

特约记者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4 14:42
  • 签到天数: 27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9-9-6 09:04: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近日,重读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文末写到:庭有枇杷,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老先生借此表达对亡妻的追忆之情,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嗟叹之余,让我想起了校园中那两棵朝夕相处多年的枇杷树。
            说起那两棵枇杷树的来历,颇有从前富贵之家嫁千金小姐捎带丫环的意味:十几年前,为美化校园环境,学校从某苗圃基地购回一批桂花树,而两株枇杷苗作为“购物奖赏”随桂花树乔迁至我们学校。“小姐"和“丫环”的待遇自然无可比拟,桂树作为绿化明星树被栽种到学校主大道两边的绿化带中,以后为学校撑脸面;而两株高不及膝、粗不盈指的枇杷树苗,如同一对落难兄弟,被我们草草地安置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学生宿舍楼前的草地一隅,至于能否成活,那就要看它的造化了。
           一向囿于乡村之地的我,只知道枇杷是一种水果,在丹青妙手的画作上见过,还不曾识得它的庐山真面目。出于好奇,我对这两棵枇杷苗“宠幸”有加,课余时间常给它俩浇水除草,不希望它夭折。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植树节过去近两个月后,这两株枇杷树的顶端冒出嫩芽,后来一片又一片新叶舒展开了。枇杷为常绿乔木,叶为披针形,较为肥厚,叶缘呈锯齿状,叶的反面有一层细茸毛。因为其叶粗糙,嫩叶也不为蚜虫所钟爱,故此,枇杷树叶的虫害相对还是比较少的。
               事实证明,枇杷是一种生命力十分顽强的树种,略加管理,它就能健壮地生长。第一年,这两棵枇杷树就增高一尺多。后来,随着树的根系日渐发达,吸收水分和营养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树生长得越来越快。三四年后,枇杷树就有两米多高了,如同两个风流倜傥的英俊少年,很是招人喜爱,有事没事我就去探望它们,殷切希望它能早点开花结果。
             有一次,暑假开学后,我又去探视枇杷树,发现东边那棵树干离地面一拃高的地方有一个小洞,地上有一堆木屑,准确地说是虫排出的粪便。它是一种寄生在树木体内如蚕宝宝样的蛀虫,桃杨橘柳等树,常被此虫蛀空而逐渐枯死。植物叶表皮上的虫都易治,就是这种虫比较难治。这种虫颇会享受,它们慢慢咬啃钻进树木内,以其为屋,不怕风吹雨打,在里面吃喝拉撒,生儿育女,虽暗无天日,也心满意足,自得其乐。怎样才能除掉这条“占树为王”白胖胖的虫呢?虫有虫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方法一:找根铁丝掏虫,如果虫洞不深且直,这招还是很见效且不费成本。如果这条虫很有智慧,先横着再折向上凿洞,铁丝就无能为力了。方法二:治虫“老司机"们的杀手锏一一毒棉窒息法。找来一团棉絮浸足毒药后,用铁丝之类的东西使劲往虫洞里杵,密封洞口,让洞内的虫中毒缺氧,双管齐下,“谋杀”成功率百分百。这招有点狠毒,但为了救这棵病入膏肓的树,我只能下狠心用之。那棵树的“癌症”虽被我治愈,但因为体内被蛀,元气大伤,生长速度一直比不上另一棵。
           有一年,不知秋末还是初冬,我又去看枇杷树,发现西边的那棵树很多分枝顶端长出一段毛茸茸的土黄嫩茎,茎上有许多凸起的黄苞,这些是什么呢?随着时间的流逝,谜底终于揭晓:这是枇杷树在孕蕾。后来,花瓣挣破花萼的桎梏,陆续绽放。其花为白色或淡黄色,有五片花瓣,以五朵或六朵为一束,在枝头随风摇晃。这花太朴素,也没什么香味,你不刻意去看很容易被忽略。但勤劳的小蜜蜂不会忽视枇杷花,即使是寒冬腊月,只要天气晴好,它们也会飞到枇杷花中采蜜。
            通过观察得知,枇杷的花期极为漫长,达2~3个月,而且经历严冬,丝毫不比梅花逊色。也许是梅花绽放时枝上无叶,或火红,或雪白,或金黄,非常引人注目。故此,深得历代文人墨客、丹青妙手的青睐,咏梅之诗,画梅之图,浩如烟海,并逐渐形成一种象征坚贞不屈的“梅文化"。而枇杷花掩于大叶中,且色朴素单调,很难入诗入画,金黄的枇杷果倒是很能入一些画家的法眼。枇杷和其他果树相比,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花开当年的秋冬,果历第二年的春夏,因此被称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而桃李杏梨等树,都是当年开花当年结果,无跨年者。枇杷一般在10~12月开花,第二年春上花谢以后,长出绿色的圆果,一簇簇立在枝头,皮上亦有一层茸毛。这些玉珠样的果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缓慢生长,到了五六月果皮逐渐变为青黄、橙黄,直至为金黄色说明就完全成熟了,故有诗句云:枇杷五月满树金。成熟的枇杷味道甜美,营养颇丰,有各种果糖、葡萄糖、钾、磷、铁、钙及维生素A、B、C等。中医认为,枇杷果实具有润肺、止咳、止渴的功效。吃枇杷时要剥皮,但往往费了很大的劲撕去果皮,很薄的一层黄色果肉附在三四粒黑色果核上,吃得很不尽兴,也难解馋!除鲜吃外,亦可以用枇杷肉制成糖水罐头,或以枇杷酿酒。
            枇杷果可生吃可入药,其叶亦是一味中药,以大块枇杷叶晒干入药,有清肺胃热,降气化痰的功用,常与其他药材制成“川贝枇杷膏”,是儿童止咳的首选药。得知学校种有枇杷树,常有学生家长来摘枇杷叶煎水给孩子服用止咳。因人而异,有的治咳效果奇佳,有的并不理想!
           据史料记载,枇杷原产中国东南部,因其叶子形状似民族乐器琵琶而得名。枇杷在我国栽种历史悠久,历代文人都有吟咏之作,唐代的元稹、韩翃、王建、杜甫、柳宗元、羊士谔、毛文锡等都曾为之写诗作赋。这些诗作中当数羊士谔的五律《题枇杷树》写得具体贴切,诗曰:珍树寒始花,氤氲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无绝。袅袅碧海风,蒙蒙绿枝雪。急景自馀妍,春禽幸流悦。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枇杷的喜爱,诗人是写不出这样神形兼备的佳作!
    说到枇杷,让人想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明朝文人沈石田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一信。信中说:“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一首打油诗自讽:琵琶不是此枇杷,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这个故事的真伪已难考辨,但汉字的复杂性可见一斑,诸如“棵颗、拔拨、戊戌戍、己已巳”之类的同音字、形近字,完全分得清用得对的人不会很多。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人们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很多人写起字来白字连篇,已不足为怪了。
           那两株枇杷越长越高,结的果也逐年增多。看着高高的枇杷树上一簇簇金黄的玉丸,我想起了一句歌词: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这树上的枇杷其实是鸟儿们先尝的,鸟儿立在树尖上,看见哪颗熟了,就不客气地啄食。小鸟们并不能将一颗枇杷果吃完,遇上雨天就烂了。
            看着住读生们晚上放学后在树下转圈,一个个垂涎欲滴的馋猫样,让我动了恻隐之心,如猱似猴几下爬上枇杷树,摘下枝顶上的枇杷果,扔到草地上,同学们抢得不亦乐乎。有的同学抢到手就剥去有茸毛的皮,津津有味地享受美味;有的同学抢到枇杷舍不得吃,装进口袋里,不时拿出来瞧瞧!
    不让学生任性品尝美味,主要是从安全角度着想。学生中不乏会上树者,但万一上树者不慎从树上摔下来,那岂不是稻草人打火一一惹祸上身。也有学生尝试扔石头震落枇杷果,也被老师及时制止,严厉告诫下不为例。石头触及树枝会有时会乱弹跳,一者谁也无法掌控它落在什么地方,二者石头未落,有欲捷足先拾者冲到树下,很有可能头接石头,造成伤害。因此,待枇杷果基本都成熟了,老师们就会搬来人字梯将其摘下,分给同学们分享美味。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当年高不盈尺的枇杷树如今已四五米高了,可供人攀爬,可承人之重,可给人嘉果。此情此景,不由想起《世说新语》中东晋大司马桓温叹柳的故事: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芳华易逝,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生难满百,不怀千古忧。不去想那虚无缥缈的前生后世,珍惜活好当今,别让名利羁绊快乐的脚步,如这两棵枇杷树,沐浴日光月华,在四季里从容地抽枝生叶开花结果。
    来自: iPhone客户端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9-12 21:23: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武汉住的小区种满枇杷,到了枇杷成熟的季节,满眼都是黄灿灿的枇杷。随手摘几颗,甘甜绵软,很是好吃。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