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4385|回复: 2
收起左侧

那年一别四十载今日重逢犹少年(二)

[复制链接]
楼主

特约记者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4 14:42
  • 签到天数: 27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9-9-7 11:28: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本帖最后由 无悔红烛 于 2019-9-7 11:36 编辑


            八点左右,在白云山国宾馆住宿的同学们,或乘坐大巴,或坐小车驶向唐镇,参观唐县镇小学、唐县镇一中。我还是乘坐云刚同学的宝车,一路向北,窗外的树木建筑飞快向后退去。坐在车中,打开班级微信群,看同学发的视频,才知道大巴上热闹非凡,一路欢笑一路歌。献唱的同学虽非专业水,也许还跑调,但能一展歌喉,为大家带来快乐就够了。胡守昀同学擅唱我是知道的,听钱克智同学唱歌还真是大姑娘上轿一一头一回。钱同学浑厚的男中音在车内回荡,撞击着每个同学的心房。他有放声歌唱的底气与豪情,不是吗?虽说他在三十一岁时才被丘比特的神箭射中,但月老赐予他一世美好姻缘。钱家有女,芳龄廿五,博士毕业,鹏程万里。钱同学家有贤妻慧女,岂不乐哉?
             唐镇二十五日的天气,和我们的心情一样炽热。上午十点左右,同学们都汇聚到了唐县镇小学内。赤日炎炎,队旗猎猎。大部队下车后,站成两排。校友代表向学校赠送了两箱体育用品后,现任校长项东致欢迎辞,热情洋溢,言简意赅。欢迎仪式完毕,大家便参观校园,感知昔今变化。因为我无缘在该校就读,情无处寄,此处只能省略一万字。最后,大家在校门口合影留念。
               离开书香校园一一唐县镇小学,我们又乘车到坐落在街南的唐县镇一中,当年的五七高中。两位领导在门口热情地迎接我们。我们向母校也捐赠了两箱体育用品,只能用“千里送鹅毛一一礼轻义重”聊以自慰。大家鱼贯进入学校的多功能会议室,顿觉清凉宜人。我们在前低后高的观众席上坐下,赵辉同学及两位领导在主席台就坐。赵会长先作了简短的主旨发言,随后请两位年富力强的领导讲话。从两位领导的“汇报”中,我体会到了他们求真务实的教育理念和工作作风,不刻意追求学校外在美,注重学校的内涵美。因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努力打造乡村初中教育的航母。事实证明,母校领导们的理想种子已生根发芽开花,学校大门上方悬挂的写着“随州一中热烈庆祝唐县镇中心学校2019年中考A类学生高达26人   雄居随县第一名”的大红横幅便是明证。母校有这样的掌舵人,是家乡教育之幸,是家乡人民之幸,美哉!
            又到了参观校园的环节。对于母校,我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自己作为一个教育战线的老兵,多次到母校的会议室参加培训学习;说陌生是因为每次入母校都是来去匆匆,并无机会四处观看。眼前的校园对于我们来说已是“物非人非”。我们顺着学校南边的楼房向东走去,对面是教学楼。两楼之间,绿树盎然,丽日当空,投下斑驳的影子。忽见一座两层的六角亭掩映在了绿树丛中,闲暇之时,坐在亭中或看书,或听鸟鸣,一定很惬意吧?再向前走几十米,透过树林又见一个圆池中间有一座假山,怪石挺立,造型别致。这里大概是母校风景最美的地方。
             我们边走边回忆着,当年的学校生活仿佛历历在目:那里是当年的操场吧?操场既是我们早上跑步,上体育课,开各种大会的地方,也是大家每月看一次黑白电影的地方,是我们快乐的“伊甸园”。当年读高二的教室在那里吧?那时学制还没有高三,高二就要“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那时考上中专、大专,毕业是包分配的,真正是端上铁饭碗,特别让人羡慕呀!大家都在为改变命运在努力学习,可命运之神还是捉弄了我们那一届莘莘学子,全年级二百多人只有四人金榜题名,可怜我们文科班六十多名学生都落得个“解名尽处是孙山,我辈更在孙山外”的结局。
            再往前走,东南角是一个厕所。我们又北折,从校园的文化墙旁走过,来到现在的学生就餐处一一“珍馐堂”前。现在的孩子们的就餐模式为“自助餐”一一自己盛饭,自己打菜,生活质量和我们当年有云泥之别。
             记得当年我们在学校就餐要按规定向司务处交米、油、柴钱。每顿凭饭票打饭,菜票打菜。饭票面额有一斤、半斤、一两、二两;菜票面额有二角、一角、五分。那时给我们打饭菜的师傅姓戴,个子不高,其貌不扬。据说,女生打饭菜他和颜悦色,份量也足;对待男生好翻白眼,动作粗鲁。不知谁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戴砍板”,以发泄心中对他的不满。有同学针对他打饭时“短两少克”编了个顺口溜:半斤四两足,四两三两六,二两打一两,一两就去求。最后一句,作为随州方言意思明了,但有失文雅,也是押韵的需要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般家庭经济上都比较拮据,特别是农村人家。为了节约开支,上学时总是用瓶子带酸菜,如酸白菜、酸韭菜、酸萝卜,还有腐豆腐,自制的酱豆等,每周的前几天根本不用在厨房打菜。就是每周的后几天打菜,标准定在五分钱一打的菜,好菜谁都想吃,但无奈囊中羞涩。尤其难忘的是,高二时,黄光坤老师给我们讲课文巜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介绍此文出自我国古典名著巜红楼梦》,我觉得这文章写得太妙了,于是决定买一部《红楼梦》来读,以窥全豹。抽时间到书店一打听,一套巜红楼梦》四册,售价3.45元。3.45元对于现在的孩子不值一提,可当时对我来说却是个天文数字。有时连个位数的书费、学费都交不起,还要东挪西借,父母还会同意买“闲”书吗?这笔哪里来?既不能偷,又不能骗,只能从生活费中“抠”:尽量少打菜;打五分钱的钱和同村同学兼兄弟李云堂二一添作五。经过三个月的节支行动,再加上谎报上交款,终于凑足购书的钱。当书店售货贞将那套巜红楼梦》递到我手中,我摩挲再三,激动无比。。。。。。想想现在,虽非富有,但买一些书还是不差钱的,却很少买了,你说人怪不行?
             参观的队伍北行,其尽头是一幢东西走向的高楼,看样子是学生的公寓,这栋楼应该是在当年的坡房教室原址上建造的。我们顺着楼再西行,西北角还保留了三间当年的教室,在四周高大建筑物的映衬下,如同一个衣着褴褛的小矮人极不自信地蜷缩在一隅,屋上黑瓦鳞鳞。但只有这落伍的房屋,才能承载我们当年的记忆,看着才特别亲切,如暌违已久的亲人。这些低矮的瓦房当年也是十分风光的,我们高一的学习岁月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睹屋忆昔,学习成绩不曾优秀过,唯一值得自豪的是那时踢毽很牛,几入炉火纯青之境,与吾对垒,不走华容道的同学极少。就是现在也没多少人踢得过本尊吧?
            母校西边临街,当年南北走向的一长排瓦房是我们的宿舍,屋前数株翠柏。那时睡的架子床,上下两层。也许卫生欠佳,掀起被子时,时见虼蚤跳舞。几乎每个同学的手指上长干疮,为了止痒,涂抹上硫磺,异味刺鼻。瓦房早被高楼代替,部分出租,为学校赚点租金。
            为了难忘的纪念,在母校大门口来张合影是必须的。美女们在前,帅锅们在后,摄影师举起相机,美好的瞬间被定格下来。机会难得,大合影之后犹不尽兴,一些同学再来几张小合影。今日一别,何时再聚,能否再聚,谁也不能预料啊!
              上午十一点左右,依依告别母校后,同学陆续到位于文峰路南端火车路涵洞附近的飞哥食府吃中餐。正应了那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古话,文科班的男女同学都坐在里面的一个小客厅。大家在一起说笑之际,忽然有人想起怎么不见姜庆玉同学呢?她身在唐镇没有理由不来呀!说曹操,曹操到。姜同学偕先生忽然来到我们所在的客厅,久别重逢,同学间自然是一阵寒暄。
             姜同学本为唐镇街人,与同街同学结为连理后自谋职业,一直在菜场卖鱼。古代越国有浣纱西施,鲁迅作品中有豆腐西施,姜同学无疑可称“杀鱼西施”。岁月的风霜雪雨,已将当年的杀鱼西施变为“杀鱼女侠”。 与养尊处优惯于涂脂抹粉的同龄女士相比,姜同学的皮肤自然逊色一些,但却透着一种健康之美。有同学嗔怪姜同学只顾忙生意,连近在咫尺的同学聚会都不积极参加。姜同学说,自己也巴不得痛痛快快玩两天,可不能将信任她的顾客拒之门外。这大概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诚实守信,让客人满意是每个服务行业的最高宗旨。
              为了活跃气氛,有个男同学让姜同学“交待”当年读高中时,可曾对班上的哪个男生心动过?她的回答干脆利落:没有。唉,姜同学的话,让我们在场的男同学多没面子啊!提问的男同学心有不甘,又抛出一个话题:假如班上有男生向你表白呢?姜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会嫁给他,初恋多美好啊,怎可辜负!如今时过境迁,怎么说都可以!但姜同学干练直爽的风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吃过中饭,大家又在一起谈笑风生。当有男生谈到当年暗恋那些事,小巧玲珑的姜同学边咯咯笑边说:现在提那事有屁用,当时干什么吃的去了?胆小鬼!现在都是奔六的人了,还想怎么样?还能怎么样?姜同学实话实说,逗得大家点头称是,开怀大笑。
              忽见在另一桌吃饭的林学富同学笑眯眯地走进来,要和我们的“开心果”胡守昀同学对歌,我们当然拍手欢迎,这下有好戏看了。胡同学并不怯场,落落大方地迎接挑战。二人你一句我一句展开较量,让人想起经典歌剧巜刘三姐》中刘三姐与阿牛的对歌场面。二人精彩默契的表演,赢得阵阵喝彩声。欣赏之余,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录像。后来,林学强同学也进来与胡同学来了一个男女二重唱,将我们这个客厅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让每个人忘记了生活中一切忧愁和烦恼,善哉善哉!
             根据同学聚会的日程安排,下午到曾都区洛阳镇度假圣地桃源湖去观光游览。这地方我去过两次,再加上今天是老师到学校报到的时间,本欲放弃桃源湖之行,但又考虑到这次是和多年未见面的同学们同行,心情和意义自然大不一样,肯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学难得相逢,玩就玩个痛快吧,不留任何遗憾!
    201909071426091567826905374367.jpg
    201909071426091567826905404313.jpg
    201909071426091567826905421081.jpg
    201909071426091567826905445534.jpg
    201909071426091567826905470297.jpg
    201909071426091567826905491025.jpg
    201909071426091567826905509726.jpg
    201909071426091567826905524963.jpg
    来自: iPhone客户端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9-7 12: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候初高中好像都是2年制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