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3967|回复: 0
收起左侧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纪略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0-6-6 09: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纪略









    图片1-养蜂培训
    图片2-领养生猪
    图片3-领养蜂箱
    图片4-发放生态稻种
    图片5-养蜂脱贫
    图片6-公益性岗位
    图片7-光伏产业项目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贺晓利 通讯员 陈琳 刘慧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消除贫困,这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梦想。然而,脱贫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上下而求索?脱贫奋斗过程,一路铺满荆棘和成功。
      记者了解到,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0户964人。日前,大洪山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发展,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努力促进扶贫工作融合发展、高品质发展。  

       为谁辛苦为谁甜
      5月28日一大清早,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熊氏祠村3组村民储中富,把自家蜂箱上面的石棉瓦打开,仔细看蜜蜂一点点筑蜂巢。这蜂箱,可是储中富眼里的宝贝疙瘩。
      为深入了解当地利用养蜂促脱贫的具体情况,记者走进了储中富的家。储中富的妻子常年患病,儿子储旭还在读高中。过去仅依靠自己种植香菇木耳勉强度日,正是蜜蜂养殖为他带来了新希望:“以前,家境困难,还得治病。后来,随县楚生源生态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带动我们养蜂,把技术教给我们,随着养蜂技术的成熟,今年的收入将会提高,也可以用这些收入来养病了。”
      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养蜂业对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合理安排剩余劳动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不仅不占用耕地,还有着“饲料成本低、劳动力要求低、见效快、收益好”等优点,十分适合农民脱贫致富。
      熊氏祠村扶贫办专干董长华告诉记者:“发展养蜂不需要建专门的场地,不占耕地,山区农村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树林、房顶,都可以设为养蜂场,一般贫困户都能做到。今年养蜂采取的是可移动蜂箱养‘新式蜂’,每年一箱蜜蜂可分箱2至3箱,蜜蜂繁殖速度加快。”董长华介绍道,熊氏祠村共15户贫困户享有蜜蜂养殖,1户2箱,平均1箱4至5公斤蜂蜜。我们为贫困农户发展养蜂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在信息传导、用具购买、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能为农户提供帮助。
      据悉,大洪山风景名胜区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依托随县楚生源生态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蜜蜂养殖产业。同时,尊重贫困户意愿,大部分养殖技术过关的贫困户,可在家自主养殖,少数有意愿但养殖技术有待提高的贫困户,实行基地代养。
      全区158户贫困群众,可自愿出售野生蜂蜜,也可实施分箱繁殖。随县楚生源生态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孔海说:“对于这里的建卡贫困户,像没有劳动力或者年岁较大的,我们通过蜜蜂入股,每年给他们分红返利。我们鼓励贫困户按照市场价自销,也可以按照保底价50元/斤由合作社回购。每箱蜜蜂按900元投入,同时合作社加强基地建设和技术指导。”  

       生态种植富农家
      今年,大洪山依托楚生源生态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稻谷种植,带动136户贫困户种植生态稻,做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同时,将贫困户自主生产的生态米、土鸡、农家蔬菜等农产品销往武汉市场,预计户均增收2000元。
      大洪山熊氏祠村4组村民张应富,身患残疾,行动多有不便,但自身不想成为贫困户,每年除了坚持3000多袋香菇代料种植。还在自家2亩地,种植了“洋硒早”生态谷种。这20斤谷种,是当地政府免费提供给贫困户的。
      张应富说:“目前,生态水稻二次移栽已经结束,今年在疫情、旱情双重影响下,大洪山组织我们这些贫困户积极防疫、抗旱,让我们千方百计育秧成功,目前水稻长势良好。”
      像张应富一样,越来越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了种植无公害、原生态水稻的行列,其他村民也陆续加入进来。通过绿色种植的生态米,售价达到每公斤12元左右,比普通大米效益要高一倍以上,较高的销售价格也大大激发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据了解,今年,大洪山将产业扶贫资金82.5万元入股到随县楚生源生态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稻种植产业,区扶贫办按合作社要求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谷种,谷种由合作社统一采购、集中发放。合作社负责对贫困户进行生态稻种种植技术指导与管理,并对成熟晒干后的稻谷按每亩800斤的上限进行回收,回收价格每斤高于当年市场价0.4元,保证贫困户增收。
      同时,在无公害、原生态水稻种植中,大洪山既注重科学种植,也注重互助帮扶,更注重产销对路,通过建立信息化销售平台,让生产与销售无缝对接。无公害、原生态水稻产业基地项目的启动,帮扶鼓励贫困群众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立足自身实现早脱贫,让大洪山每一位村民都走上小康道路。  

       公益岗位助力美丽乡村
      大洪山东庄畈村,村民黄银柱沿着村前的公路认真清扫路旁的垃圾。“每个月能领800元,每天劳动2、3个小时就能完成。”黄银柱每天都尽职尽责地完成清洁任务,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在扶贫公益性岗位上工作,拿到了工资,我很珍惜机会,尽力把工作做好。”
      像这样从公益性岗位中受益的贫困户东庄畈村有19人。记者了解到,2018年到2020年,在全区9个行政村共设置121个公益性岗位,安排121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据悉,这些公益性岗位的设置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也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同时改善了农村的卫生环境,实现了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双赢”。
      “就业是最大民生。”大洪山扶贫办主任陈为告诉记者,为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大洪山在每个行政村均设置公益性岗位,根据实际需求科学设置了环境治理保洁、道路保洁、苗木维护、政策宣传等不同岗位,并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开展调查,广泛征求收集贫困群众的就业意愿,加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脱贫政策宣传。
      陈为介绍道,由以往的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有效激发贫困户的脱贫斗志,贫困户通过自身劳动获得劳务收入,获得更多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记者了解到,大洪山庹家村、喻家湾村两处400千瓦光伏扶贫项目,于2018年6月并网足额发电。2018年11月,大洪山创新了光伏产业受益分配,为贫困户量身打造设置了区级村庄保洁、巡河巡库、森林防护等公益性岗位107个,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3%。到目前,全区共收到光伏电站收益资金50万元,全部用于光伏公益性岗位,贫困户通过在公益性岗位上劳务获取报酬,人均年可增收4000元以上。
      同时,村两委会负责对贫困户的劳务安排与指导,扶贫办加强对村委会光伏受益资金分配的监管,保障光伏受益资金全部用于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光伏扶贫成为我们探索出的一条成功扶贫路子。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