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4889|回复: 0
收起左侧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民俗小屋寄乡情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0-9-17 09: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民俗小屋寄乡情

    ——曾都区万店镇小河沟村美丽乡村走笔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余运来 张立
      纺车、织布机、铜匠挑子、犁辕、斗笠、蓑衣……初秋时节,来到曾都区万店镇小河沟村1组,一栋白墙黑瓦的民俗屋静静伫立在真武山脚下。与周围民居不同的是,房屋采用木门木窗,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直射进屋里。随着“吱吱呀呀”声,推门进屋,迎面而来的是一件件老物件。
      “看到这些老物件,觉得格外亲切。一件旧物,珍藏着一个年代。它们或凝结祖辈父辈生活经历,或带有历史潮流印记,或充满鄂北民俗特色,饱含着丰富而悠远的故事,体现了众多家庭传承下来的良好家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慕名来参观的市民李俊有感而发。
      “民俗屋里的200多件老物件是村里50多户村民自愿捐赠的。”小河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和平介绍,“村民腰包鼓了,以前低矮破旧的房屋焕然一新,变成高大通透的楼房,祖辈留下的坛坛罐罐、马灯、堂柜等物品弃之可惜,留着又没地方放。2016年,村里投资30多万元,在古遗址点将台旁,新建了这栋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屋。房屋刚建起来,村民们就自发地将各家的‘宝贝’送了过来。”
      “建民俗屋,摆老物件,就是为村民留个念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传统一点也不能少。”张和平补充道,“每件老物件都有一个故事,比如那个石磨,是80多岁的村民李高林捐的。每一件老物件都积淀着本地的历史文化,从这些老物件里可以寻找到一份乡愁。”
      “前不久,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还专门过来看,很多人是第一次见到这些老物件。”59岁的村民王德启自豪地说。王德启是共产党员,家离民俗屋近,他自愿义务守护民俗屋,没事的时候,来打扫打扫卫生。截至目前,民俗屋免费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一些游客拍短视频、发抖音,让民俗屋愈发“火”起来。
      移步门外,民俗屋一侧,一个偌大的台子呈现在眼前,一排竹子做造型,中间写着“点将台”三个字。据万店镇地方志记载:点将台为土筑而成,文化层厚约两米,包含有陶片石器、炭末、骨料、红烧土等,为商周时代遗址。在点将台周围,依稀可以见到当年建的围墙,据当地人介绍,近几十年来,周边农民在点将台上耕种,挖出过不少古砖等。目前,这里已经被列为文物(遗址)保护单位。
      造型简单的门楼,色彩斑斓的文化墙,功能多样的健身器材,见缝插绿的花坛苗圃……张和平表示,民俗屋不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之一,还将作为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