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206|回复: 0
收起左侧

任儒举(原创) | 处处青山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5-5-28 00:03
  • 签到天数: 39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640.jpg


    处处青山

    任儒举

    武昌是座英雄的城市!


    南昌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最早将英雄之城赋予武昌的是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打响反清的第一枪,因此,武昌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


    南昌,是在1927年8月1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劳苦大众高高举起土地革命的大旗,用武装斗争夺取了国民党反动政权。


    这是我在5月12日从武昌到南昌d2234列车上的突发的联想,跟我此行的目的并无多大关系,只是为了打发旅途中的寂寞。


    而我此行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寻访一个真正意义上英雄人物,一个从随州走出去的英雄人物——抗日战争时期随南县首任县长的张时超。


    关于张时超,我在去年的深秋曾经写过一篇“烽火随南”的文章,放在随州的官方网站“随州论坛”上,点击量已经突破90多万次。那篇文章当时因为资料缺乏,老实说,写的并不理想,只是一个粗线条的编年体记载,没想到能在社会上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说明张时超这个英雄人物在随州人民心中的地位!


    翻开那段历史,就会发现,张时超与武昌却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武昌是张时超参加革命的起点!


    1935年,时年23岁的张时超,考入位于武昌的武汉大学,在校读书期间他结识了大量的革命者及进步人士,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抗日战争问题研究会”。


    1937年底,他还有幸聆听了中共元老董必武在武大所作的抗日演讲,又目睹过日军肆无忌惮轰炸武汉。由此,张时超心里便埋下了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弃学,全身心投入了抗日救国活动。


    1938年1月,张时超回到了随县老家,他积极组织“随县抗日救亡剧团”,先后到随北、随中地区进行广泛的抗日文艺宣传。为我党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策摇旗呐喊,由于他的表现突出,同年11月,经中共环潭工委书记陈秀山和地下党员张宜府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1月,张时超被组织派到随县均川镇小学一边从事教学,一边从事革命活动,在此期间他先后建立了随南地区中共特别小组。后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均川支部委员会,领导成立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商民抗日救国会和随县人民自卫团,动员青年到中共鄂中区委创办的长岗店抗日游击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并被派往第五战区抗敌工作委员会政治指挥部,任随南工作队队长。抗敌工作委员会撤销后,张时超先后担任均川小学校长、中共随县均川区委书记。


    据中国共产党湖北省随州历史第一卷记载:当年8月,中共随县工委改组为随西县委,中共随西县委员会在均川小学成立,张时超任县委书记,冯伯涛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喻志仁任宣传部部长,胡秀清任社会保卫部部长,白守静任军事部部长,王备邦任统战部部长,随西县委辖古城(即古城畈)、均川、澴潭3个区1个特支、31个支部,共有党员350多名。


    1942年3月张时超因政绩突出,又被组织任命为随南县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当年夏天,随南发生严重旱灾,日伪军对根据地又实行物资封锁。张时超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烧石灰、烧木炭,采收农副产品,并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同时开展减租减息,帮助群众度过灾年。秋季,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先后上缴救国公粮五百多石,受到鄂豫边区行政公署的通令嘉奖,并获“模范县”的光荣称号。


    1945年4月,李先念率领新四军五师主力,击溃盘踞在随南洛阳店、柳林店、环潭店、三里岗一带的国民党别动军和保安军九团,收复随南白兆山革命根据地,“中共随南县委”和“随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洛阳戴家河、万家河恢复重建,张时超又重回随南任“随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和“中共随南县委”政权部长,并迅速组织恢复区、乡、保政权,他不顾个人安危、日夜辛劳奔波,只用了20天时间便筹措军粮25万斤,并组织民工1200人支援前线抗战。


    1945年8月,随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改为“随南县爱国民主政府”,张时超改任“随南县爱国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委政权部长。在中共随南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万家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支前活动。


    1946年4、5月间,由于我军中原主力在撤往鄂东后,受到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困,近6万敌伪顽兵力围剿随南白兆山革命根据地,随南县委、县政府和新四军第五师官兵积极组织突围北上,随南县县长张时超和副县长孙志盖,奉命化名北上东北,到安东(今丹东)解放区工作。     

      

    同年8月,张时超被组织分配到中共辽东省委,之后在桓仁县参加土改和开展游击活动。1946年冬任虎山县县长,辽东解放后任中共宽甸地委干部科长,不久任秘书主任。宽甸地委撤销后,任中共安东省委秘书科长。1949年5月,张时超随解放军南下江西,先后担任中共赣州地委秘书主任、赣西、南区委秘书处长、江西宁都地委委员和秘书长等职……


    直到解放后,张时超才再次回到了他参加革命工作的起点——武昌。


    1952年,张时超调任武汉,任中南第一航空工业学校副校长,同时任航空工业局局长。不久学校迁至南昌,改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张时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1955年3月,张时超被选为中共南昌市委委员,自此,南昌成为了张时超建国后的主战场。


    在南昌航空大学校史馆里,我们查到了当年张时超一些工作点滴,现摘录如下:


    ……1957年3月31日至4月5日,学校召开了第二届党员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正式党员 137人,预备党员87人,并邀请了39名党外人士列席了大会。大会听取并通过了张时超代表党委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了新的党委会委员17人。经上级批准,设常委7人,张时超任党委书记、牟桂本任副书记。大会提出:要贯彻精简节约、勤俭办校的方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这两届党员大会的共同特点是:发扬了党内民主,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全体党员受到了教育。校党委根据党的八大通过的新党章,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在组织建设上,强调了党委的集体领导,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尊重,调动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1958年9月5日至9日,学校召开了第三届党员大会。会议通过了6项决议,即:关于政治思想教育的决议;关于勤工俭学的决议;关于全面深入开展教学革新的决议;关于进一步开展技术革新的决议;关于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决议: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文体、卫生、除“四害”工作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党委会委员17人和出席南昌市党代会的代表。选举并经中共南昌市委批准设立党委常委7人,张时超任党委书记、牟桂本任党委副书记……


    640 (1).jpg


    这是张时超在担任南昌航空学校党委书记时校史上记录的片段。而在此期间,张时超还兼任过江西工学院(南昌大学前身)第一副院长。(当时的院长是由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处书记白栋材兼任的)


    南昌大学校史96、97、98页分别记载:


    1958年7月8日,省委通知:张时超任工学院党委书记,高陵、牟桂本任党委副书记。11月3日,省委工业部通知成员增至16人,并由张时超、高陵、王德珍、张本禄、朱启、杨筱庭6人组成委员会。

    1959年3月18日,增加陈树仁为院党委委员。5月28日,成立院委会,常委委员有白栋材、陈树仁、张时超、高陵、黄建涵等11人……


    由此可见,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南昌,几所知名大学的筹建,张时超都是参与者,而且是主要领导者。


    但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在什么地方,张时超总是以一个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实事求是!1957年在开展反右派分子的斗争活动中,张时超坚持实事求是,正确执行党的政策,保护了一大批知识分子。


    1959年3月,张时超被当时的航天工业部抽调到沈阳,负责将沈阳航空工业学校扩为学院。一年后,又返回江西省筹建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任中共江西工学院委员会书记兼管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工作。


    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张时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直到1966年,张时超因患鼻癌到上海医院治疗,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张时超多次在病中写信劝告师生不要形成对立两派。1967年他回校引导群众正确开展运动,使学院在“文革”期间未出现大的波动,保护了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未遭揪斗。1970年张时超病情加重,于8月8日在上海逝世……


    640 (2).jpg


    在南昌大学资料馆,我们找到了1966年9月14日原中共江西工学院党委写给江西省委的一份请示报告。全文如下:


    省委:

    我院原党委书记张时超同志,因患癌症在上海肿瘤医院治疗,曾在五官科医院施行手术切除,手术后经过检查,在切边缘又发现新的癌组织,因而疑有扩散之可能,目前又由五官科医院转回肿瘤医院,通过镭锭放射进行治疗。


    在张时超同志施行切除手术前后,我院原党委派人事处朱倩同志前往探望,关于张时超同志的病情及手术后,医生的诊断。朱倩同志写了一份情况报告,详情可见这个报告。


    现在张时超同志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需要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疗养,本人意见要回学校来休息或在江西某一个医院休养。我们意见,鉴于目前文化大革命正在高潮时期,请省委安排他到杭州或其他适宜疗养的地方去疗养,更有利于恢复健康,是否妥当请予批示。


    中共江西工学院党委

    1966.9.14


    这份档案是南昌大学提供的,还加盖了档案证明专用章。这份档案告诉了我们张时超当时的身体状况和工作单位。


    但是我们只知道他1970年8月8日在上海逝世,却不知道他安葬在哪里?


    我们曾经揣测,他去世于上海,骨灰可能就地安葬。也有可能在江西弋阳,因为当时的江西省委组织部曾出具了一份“张时超同志工作简历”称张时超最后离休于江西弋阳。当然,也有可能葬在南昌,因为南昌是他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而且他的亲属都定居在南昌。


    640 (3).jpg


    最后,我们通过多方面咨询,确定他安葬在南昌灵山墓园,该墓园位于南昌市烈士陵园内(新建区瀛上村),是江西省唯一安葬副县(副高)以上干部、革命烈士及知名人士的园林式墓园。


    5月13日下午,我们一行人手棒鲜花,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凭吊了这位千里之外、从我们随州走出去的英灵。


    诚如墓园管理处介绍的一样,这里埋葬的都是政府、军队高级干部和一些烈士,他们的墓碑都是极为普通的,却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就象张时超的人生轨迹,从泥土中来,到泥土中去,宛如一缕春风……


    纵观张时超的一生,与武昌、南昌这两座英雄的城市难舍难分,前者于武昌投笔从戒、枪林弹雨、南征北战。后者于南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甚至客死于异乡……


    从南昌返程武昌的路上,我一直感慨着,忽然就想起了伟人的那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一种对前辈敬畏之情再次攀升……

    微信图片_20250519094159.png

    作者:
    任儒举,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编钟》杂志编辑部主任。出版散文集《历史的屐痕》。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