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
B! h5 a% ]4 X: K0 g中国谋划新发展格局有何深意 * z+ R% ^3 T5 {# T1 Q5 @# `
编者按
8 t& a& C4 Z8 d1 ]2 m d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波谲云诡,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下,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3 C8 r7 H% H5 X7 K, i3 A, C, w
本报今日转载“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系列文章,旨在帮助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完整准确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意义、主要目标、实施路径等,引导我市干部群众深入思考,构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市有哪些机遇,如何更好更快地融入新发展格局。 ) [5 g7 S0 q# c1 f* Y" N
; U; E0 g, `& G \# }( T 3 g o$ A& \8 u
9 Y4 h; o, _$ g% U: M+ {$ c4 H( F: U/ h( h 近段时间,从企业家座谈会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国谋划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广泛关注。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各路智库机构纷纷解读,同时也引起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热议。
3 l6 [% F- H7 k( S 中央在此时提出“国内大循环”有何深意?新发展格局将给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0 q% I8 \" R5 S2 V1 u
为探究个中内涵,记者采访了相关权威人士和专家。
' ?4 s2 L2 ~& H% H8 m8 r) g 3 ~7 Q3 z, z; d6 z2 @
“国内大循环”是否是个孤立的概念?
3 T% b8 y. V& @. f: O 多位权威人士表示:肯定不是!
* `: h2 @/ O) y- r0 } 很多专家指出,从这个概念不断清晰、完善、深入的时间线上,可以看出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全局性战略:
, j5 ]/ x+ U) w2 [ ——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H) U8 F8 z6 r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 w8 B2 k1 C% ^3 x R: a" ?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信号。
3 g! x- Z$ H, q2 h( h 在当下关键时间节点上,中国正在谋划的是一个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 d; w% a, H* R/ Q% H: F; s
1 s0 k" o0 K. n
是主动而为还是被动选择?
& s. U. E: ~! T% ~ Q2 Q 有观点认为,中国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逼迫的被动应对。
/ b) @0 k4 W$ J$ }$ N 事实如何? & J6 M% s% ]& k, v8 y
近期中央多次提到新发展格局,一个明显信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正加速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驱动为主。
! h: P5 E9 l/ h6 s; N “加速”一词,意味着转型并非临时起意、无奈之举,而是主动作为、长期谋划的选择。 . S8 D# B0 f# n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要素低成本、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但外贸依存度过高、经济安全风险大、关键核心技术受限、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等缺陷也逐渐显露。 6 A3 l1 n8 m, X) Z; V' `
事实上,自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中国就将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向扩大内需,20多年来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转型。近几年,中国已经形成了内需拉动型经济,顺差相对GDP之比已降到国际公认的3%以内的均衡水平,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有数年超过100%。 0 N9 }+ a+ W' n7 Q. K7 Q }4 s$ M
时至今日,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已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加速转变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
% L% M* t& t z3 ^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世界经济低迷,一些国家经贸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巨大调整的可能。 ; N6 m/ G3 |, d6 \( p
中央正是根据我国长远发展战略,同时观照国际形势变化,提出了应对当下并前瞻未来的理性之举。
0 r1 R* f4 |* ^; ?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中央谋划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不断演化的反映,是中国经济“育新机、开新局”并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动战略选择。 / ^% P5 B, e7 U3 b
9 K0 _/ u- f: n% y 国内大循环是否意味着要闭门造车? & c* \7 I& z' }/ S8 `# n
“中国要停止开放”“中国发展将向内转”……近来,一些海内外舆论的解读,隐藏着担忧与怀疑:中国是否会停下改革开放的脚步,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这是一种严重误读。”权威人士表示。 ! ]0 Q+ Q$ @: Z; |9 `# v
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已经针对上述疑虑旗帜鲜明地给予回应: + ?, f$ ^1 K% o1 p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 ]- F: e: J7 Y! @+ f* z. @) X! S- e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说,经济活动从来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一个动态、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早已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即便是当前疫情严重阻碍了全球经贸活动,中国要扩大内需仍离不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和畅通。 " m/ e( P7 _ {8 E+ C8 F
因此,中国是在开放环境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绝对不能把国内、国际“双循环”割裂开。 ! ]) D5 {/ t( R( j% y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不是要闭关锁国、主动脱钩,而是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要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说。 9 ]4 U2 b: x- |- X6 @: w* i
中国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市场,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潜在的经济活力和发展余地、空间还非常大。 * R5 s0 g$ g% ]! q1 A
在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看来,国内大循环的真谛是“开放”。通过释放国内经济和消费潜力,结合保护知识产权、改善营商环境、减少准入限制,吸引跨国企业把产业链、工厂、店面继续留在中国,分享中国消费市场的蛋糕。
$ e4 s8 k5 f0 g2 y2 a* v# P1 I# G 形势越困难,越要扩大开放。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循环,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两个循环畅通互动,经济运行才能“气血充盈”。
8 Q4 H0 N* v! \# Q7 q
) Y5 S. J }/ {7 E3 Z' ]7 C “双循环”将如何运行?动能在哪里?
3 ~5 S- b* d' B5 F4 _7 J0 ^6 P9 j+ \ 其一,中国要立足做好自己的事。 5 M+ A2 u2 I6 B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换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V: v4 u! P* l; b. S
管涛说,在上半年我国本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率先复苏的基础上,要趁势而上更好发挥国内产业门类齐全、市场潜力广阔的优势,稳住企业和就业基本盘,降低外部冲击带来的压力。
: ~1 C* d# o" ? 其二,根本途径还是深化改革。
7 n5 d6 ]9 q9 J0 m9 z4 R/ d 要看到,扩大内需还存在不少短板,如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仍有不少障碍,商品物流成本过高,企业融资难题犹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有待深化……
* Y) N0 \5 T) h# ?/ o6 e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是对过去政策的简单重复。”魏建国说,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供需梗阻,在提高供给质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7 H8 d3 r G- o) _# \' o9 v$ n* }* n
其三,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
7 A' h1 o) @5 |. L; T 疫情之下,我国上半年不仅没有出现所谓的“外资撤离潮”,巴斯夫、宝马、大众集团等众多企业持续扩大在华投资……这些进一步印证,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 _' e5 K+ Y; b( B' { X# u+ r “未来,我国要建构的不是简单、无条件开放的体系,而是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 ; \% p1 k: u4 k2 l
其四,要保持定力,苦练内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 g6 v( p. p3 a
古人云:“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对智者而言,危机中往往孕育机会。
! B" i" O9 R% b" B" P h 邢自强认为,中国经济的优势在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还有很大挖掘潜力;再比如,破解发展不平衡,中国打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孕育着巨大发展空间。
2 f: T- d3 o. z% [+ x 总之,面向未来,挑战不小,但空间很大,希望也很大。需要沉心、静气,保持定力与进取。
, V; `- d8 O$ q( T4 \- M 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这一新发展格局时,提到了“持久战”一词。多位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已被提到了中长期战略高度。(新华社电) " x0 V3 k" @$ w$ a, f2 X
& f6 G% E# `+ \2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