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 2 H, |& M$ Y( w
中国谋划新发展格局有何深意 $ A$ v S& ?* C+ r9 ~
编者按 & ^/ L2 o0 S6 n9 _8 c7 f! U6 E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波谲云诡,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下,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4 ?2 `& {2 ^- P! a: c# O0 d) Z$ H' Q 本报今日转载“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系列文章,旨在帮助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完整准确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意义、主要目标、实施路径等,引导我市干部群众深入思考,构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市有哪些机遇,如何更好更快地融入新发展格局。 ) R7 `$ H$ {* ~
7 B& v! g4 e( J; n ! }* Z9 Y5 y* T- d' A3 O
* ?, K$ `7 y+ z" ^7 A7 R
近段时间,从企业家座谈会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国谋划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广泛关注。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各路智库机构纷纷解读,同时也引起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热议。
- O/ x" R @$ A. O5 \5 c+ B2 { 中央在此时提出“国内大循环”有何深意?新发展格局将给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 x2 \. o9 \) z
为探究个中内涵,记者采访了相关权威人士和专家。
& G9 m/ I0 Z8 I- @$ M0 w, C1 O $ l4 o+ S# O3 V( g
“国内大循环”是否是个孤立的概念?
- y o# U3 E B6 z0 d+ c+ q 多位权威人士表示:肯定不是! . W& y) r. v! e7 o1 R
很多专家指出,从这个概念不断清晰、完善、深入的时间线上,可以看出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全局性战略: - O k5 ?6 \8 \
——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c H% O! }8 D' [( w! q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S& ]: P" X4 W- i0 }' n- @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信号。
7 {6 a6 g! i) t; R) y 在当下关键时间节点上,中国正在谋划的是一个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2 z5 r4 D7 q5 o: e# D
& Y* k' e6 U# U: H: l
是主动而为还是被动选择? $ R2 Y j2 ~- k3 Z1 |
有观点认为,中国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逼迫的被动应对。 * d4 {3 k% O+ D3 T
事实如何?
, t0 D- x; n3 }$ h; p; d- O3 h 近期中央多次提到新发展格局,一个明显信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正加速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驱动为主。 # Z" B# r7 c" H1 Y3 i0 W o B
“加速”一词,意味着转型并非临时起意、无奈之举,而是主动作为、长期谋划的选择。 7 I) z* t& c! Y; q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要素低成本、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但外贸依存度过高、经济安全风险大、关键核心技术受限、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等缺陷也逐渐显露。 4 l. B. ^+ g2 V. C
事实上,自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中国就将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向扩大内需,20多年来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转型。近几年,中国已经形成了内需拉动型经济,顺差相对GDP之比已降到国际公认的3%以内的均衡水平,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有数年超过100%。
5 Z( h& ^& _8 a) e3 h* \ 时至今日,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已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加速转变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
! c: h# n2 f, U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世界经济低迷,一些国家经贸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巨大调整的可能。
) K- O1 B& s, z$ ?! N 中央正是根据我国长远发展战略,同时观照国际形势变化,提出了应对当下并前瞻未来的理性之举。
1 L( \- |+ _# p) q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中央谋划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不断演化的反映,是中国经济“育新机、开新局”并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动战略选择。
& w" ~$ O# l! H; q8 [, t) d. Y Q3 k: A! l
国内大循环是否意味着要闭门造车?
, g# c1 ]) L( A/ m! m2 F “中国要停止开放”“中国发展将向内转”……近来,一些海内外舆论的解读,隐藏着担忧与怀疑:中国是否会停下改革开放的脚步,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这是一种严重误读。”权威人士表示。 : p! d2 k2 D% m
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已经针对上述疑虑旗帜鲜明地给予回应: * q2 P( u7 x0 L" h) Z7 i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 k- w% G* T! S0 v1 f1 ]/ \4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说,经济活动从来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一个动态、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早已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即便是当前疫情严重阻碍了全球经贸活动,中国要扩大内需仍离不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和畅通。 G$ Y* o8 t& `" F& ]9 C
因此,中国是在开放环境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绝对不能把国内、国际“双循环”割裂开。 * K5 u2 n: n+ M% p" F0 V$ Q4 {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不是要闭关锁国、主动脱钩,而是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要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说。
$ O! V3 h5 z7 m" c: a: F 中国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市场,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潜在的经济活力和发展余地、空间还非常大。
: A0 `9 r) W. C' g 在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看来,国内大循环的真谛是“开放”。通过释放国内经济和消费潜力,结合保护知识产权、改善营商环境、减少准入限制,吸引跨国企业把产业链、工厂、店面继续留在中国,分享中国消费市场的蛋糕。 ' {9 q, ]: H; l) j7 ^5 E8 n; _
形势越困难,越要扩大开放。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循环,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两个循环畅通互动,经济运行才能“气血充盈”。 ; c% m* ?9 G: K X* _3 C# Y8 T
6 y: R6 l. q1 H/ `" V9 `1 K, X
“双循环”将如何运行?动能在哪里?
. ?1 M! s: A2 I. ]9 Y* G+ w& t1 A2 F 其一,中国要立足做好自己的事。
6 H9 s4 l7 f$ L. h' _, }+ m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换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0 \9 a$ L" R U; @8 d" e
管涛说,在上半年我国本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率先复苏的基础上,要趁势而上更好发挥国内产业门类齐全、市场潜力广阔的优势,稳住企业和就业基本盘,降低外部冲击带来的压力。
% w- J1 v4 W5 A7 S$ F( Z5 L 其二,根本途径还是深化改革。
, h: N F: h2 {+ m t/ O5 U W 要看到,扩大内需还存在不少短板,如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仍有不少障碍,商品物流成本过高,企业融资难题犹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有待深化…… 7 J! w3 @+ L [/ m: b- Z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是对过去政策的简单重复。”魏建国说,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供需梗阻,在提高供给质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2 R1 V/ l$ K6 i& b
其三,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
* `7 @, @! K: e0 R% b 疫情之下,我国上半年不仅没有出现所谓的“外资撤离潮”,巴斯夫、宝马、大众集团等众多企业持续扩大在华投资……这些进一步印证,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0 `) j& x- k2 C6 M2 G- k “未来,我国要建构的不是简单、无条件开放的体系,而是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
% E7 r. \9 ^* } 其四,要保持定力,苦练内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 ~" F. d5 ?4 B% N) w 古人云:“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对智者而言,危机中往往孕育机会。 / m, T, e- n6 D+ H7 A6 P& @) E1 H, }
邢自强认为,中国经济的优势在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还有很大挖掘潜力;再比如,破解发展不平衡,中国打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孕育着巨大发展空间。
" l# n B( P, o5 K, d& P& x: w! V4 P 总之,面向未来,挑战不小,但空间很大,希望也很大。需要沉心、静气,保持定力与进取。
# R) e" ]$ R! C1 N 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这一新发展格局时,提到了“持久战”一词。多位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已被提到了中长期战略高度。(新华社电) . j2 J( I4 e3 m8 N
1 ~7 n% g+ F& [: L!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