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区司法局: “五化”赋能“枫桥经验” 打造基层法治建设新样板 在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2周年之际,随州市曾都区司法局以“阵地规范化、队伍精英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精准化、纠纷化解多元化”的“五化”建设为抓手,将“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治理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基层司法实践体系。近两年来,该区累计排查矛盾纠纷2185件,成功化解1944件,化解率达89%。“无忧调解超市”“老包调解室”等特色品牌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随州注脚。
以“阵地规范化”筑牢法治服务“硬堡垒” 走进曾都区洛阳司法所,统一规范的标识牌、独立的心理咨询室和数字化调解室映入眼帘。按照“标识统一规范、办公面积达标、功能用房独立、设备设施齐全”的建设标准,该区已完成10个司法所升级改造,占总数的 91%,其中万店司法所配备的远程视频会见系统,今年已为8名监狱服刑人员架起亲情沟通桥梁。这种“硬件达标+智慧赋能”的建设模式,既对标“枫桥式司法所”综合保障要求,又结合山区乡镇特点增设“流动法律服务车”,每月定期入村开展巡回服务,实现“阵地固定化”与“服务移动化”的有机统一。
以“队伍精英化”锻造扎根基层“司法铁军”
“90后”司法所负责人刘军的办公桌上,摆放着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和厚厚的调解案卷。在曾都区,像他这样通过法考的司法所负责人已有4人。该区构建的政治理论、业务能力、实战技能、职业道德、信息化应用“五位一体”司法行政大讲堂,不仅选派法学背景干部驻村任职,还建立“导师帮带制”,由资深调解员带领年轻干部参与疑难纠纷化解。“去年调解一起土地纠纷时,导师教我用‘加减乘除’法平衡各方利益,最终促成和解。”刘军的成长轨迹,正是该区“政治引领+专业提升”双轮驱动培养模式的缩影。
以“管理个性化”解锁矫正帮扶“温度密码”
“没想到司法所会派人上门办手续,让我少跑了20多公里山路。”行动不便的社区矫正对象王某感慨道。曾都区创新的“123456”矫正工作法,将每名矫正对象的心理评估、家庭状况等6类信息建档,实施“一人一策”管理。今年以来,已为2名行动不便对象上门办理入矫解矫手续,为3人免除集中教育活动,4人获得社会救助。在安置帮教领域,“重责任、重排查、重稳定”的“三重”工作法让刑满释放人员李某重拾信心——司法所不仅帮他申请创业贷款,还协调加入村调解室担任信息员,这种“监管+帮扶”的组合拳,使该区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持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以“服务精准化”织密15分钟法治“服务网” “有法律问题找‘明白人’周大姐!”曾都区府河镇沙门铺村村民口中的周大姐,是该村“法律明白人”周红。全区1405名“法律明白人”像她一样活跃在村组,他们经司法行政部门任前培训、考核上岗。年均开展法治宣传288场次,解答咨询2.2万余人次。依托130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构建的“15 分钟服务圈”,创新推出“法律需求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预约律师、申请法律援助。这种“线上+线下”的精准服务模式,使法律顾问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法治便利店”。
以“纠纷化解多元化”激活矛盾调处“神经末梢”
“张叔,您家宅基地纠纷我们用‘三色分类’法标记为黄色预警,今天请了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和乡贤一起调解。”在曾都区“无忧调解超市”,调解员正运用“一案一策”工作法处理纠纷。该区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三调联动”机制延伸至村组网格,独创的“三色”分类管理(红色高危、黄色预警、绿色常规)使矛盾化解效率提升25%。“老包调解室”的乡贤们总结的“五心”工作法(热心、耐心、公心、细心、恒心),与“加减乘除”法(加沟通、减对立、乘共识、除矛盾)形成互补,在两年来化解的近500件纠纷中,80%实现“小事不出村”的治理目标。
“‘五化’建设不是简单的标准堆砌,而是将‘枫桥经验’的群众路线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体系。”曾都区司法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数字司法所”建设,让“枫桥经验”在智慧法治时代焕发新活力。
(随州市曾都区司法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