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305|回复: 0
收起左侧

文脉传承 老街蝶变 ——随州历史文化街区的“破圈”之路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聪莹 通讯员 刘文玉
      行走在随州草甸子历史文化街区的青石板路上,古城墙静默矗立,老建筑修旧如旧,随州名人馆、博物馆分馆等文化场馆错落分布,潮品商店与特色美食店铺相映成趣……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脉动,正以“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方式悄然复苏。
      近年来,随州以“保护优先、民生为本、活化利用”为理念,有序推进草甸子街、淅河老街、安居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生,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循古焕新
      留住城市“旧时光”
      草甸子街,是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区唯一一条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延续了明清随州城格局与空间尺度。然而,随着岁月变迁,古街历经演变,逐渐斑驳、苍老,一度成为中心城区的一道“伤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在城市更新浪潮中,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留住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随州以“修旧如旧”的匠心,交出了一份充满温情的答卷。
      “保护提升要最大限度还原历史。”据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项目专班人员介绍,他们邀请了中规院、中南设计院等国内顶级团队对草甸子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规划,采用“针灸式、微改造”方式,保留原有肌理与格局,使周边建筑与古街风貌和谐统一。
      在项目保护提升中,严格审核建筑修缮所用材质、色彩、工艺等,精挑细选老砖、老瓦、老物件,最大程度保护具有随州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建筑风貌,还原历史原真性。
      如今,随着牌坊、汉东楼、土城墙、码头公园等核心遗址的修复,随州古城的历史盛景得以片段式重现。东、西护城河清水潺潺,环绕古街,在汉东楼前汇合,勾勒出古城风貌的完整图景。
      同样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还有曾都区淅河镇的石码头老街,这条位于镇中心的老街,是清代随州淮盐专卖体系的关键节点,街区两旁错落着清末民初的古建筑,是研究当时码头商业古街建筑风格的珍贵实物。
      自2013年起,随州市编制了保护规划,淅河镇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有规划慎建设”的原则,对老街房屋进行编号建档,严格保护历史原貌。通过云龙大道、“一河两岸”等建设,淅河镇将老街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乡村发展相联系,推动农文旅融合,让古老的石码头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民生为本
      宜居宜业“暖民心”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升,既要守护文化遗产,更要改善居民生活。随州在草甸子历史文化街区的提升中,始终以“以人为本”为核心,通过精细化宜居改造,让古老街巷成为居民安心舒心的家园。
      “保护提升不仅恢复了历史遗迹,更彻底解决了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汉东楼社区党委书记龚明新的话语,道出了居民的心声。如今的草甸子街,青石板路平整延伸,消防设施配备齐全,昔日“蜘蛛网”线缆全部入地,护城河两岸滨水步道畅通无阻。改造累计新增绿地5720平方米,新建市政管网1500米,新增消防设施54处,8处公共广场和多个口袋公园让居民有了休闲好去处。
      年近七旬的邱春杰在老宅住了大半辈子,改造后的房子既保留原有结构,又新增了现代化厨卫设施。他说,“老房子韵味还在,住着也舒心,孙子都愿意常回来了。”58岁的陈桂芳在老街经营早餐店,环境改善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她一边熟练地烫着面,一边感慨,“现在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这小店一天能卖出300多碗面!”
      安居镇作为西周噩国国都遗址,是随州历史文化脉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安居老街,则是另一处展现古镇魅力的建筑瑰宝,它有着“九街十八巷”的传奇布局,拥有266间明清古建筑,其保存完整度为全省少见。
      安居老街的保护规划同样聚焦民生,未来将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居住环境优化和公共服务完善,切实提升原住民生活品质,让居民在留住乡愁的同时,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
      随州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升,实现了“保护与宜居”的双向奔赴,让老街既留得住记忆,也装得下生活。
      活化利用
      唤醒老街“烟火气”

      华灯初上,草甸子街的青石板路映出朦胧光影;汉东楼前,“太白斗酒”灯光秀引来阵阵喝彩;非遗工坊里,糖画艺人手腕轻转,一只凤凰跃然而出......在前不久的国庆假期,随州草甸子街历史文化街区凭借超高人气亮相央视新闻,成为湖北文旅市场的一匹“黑马”。
      如何让焕新后的草甸子历史文化街区,保持长久的活力?随州国投集团持续创新“文化+消费+体验”三位一体运营模式,打造多业态融合服务消费场景,让文化和旅游业态巧妙融合,为游客营造了沉浸式、全方位体验空间,让百年老街永续“青春活力”。
      通过科学规划业态布局,引进了62家特色商户。其中,随州博物馆分馆、神农国医馆等,集展览、文创、茶吧、书店于一体,拉满文化体验感;非遗手工作坊,现场展示剪纸、糖画、竹雕等非遗技艺,提升游客参与度;网红餐饮集群,秋孃孃火锅、南庭藕巷等店铺“颜值与美味并存”。
      “进驻草甸子街后发展超出了我的预期,街区自带流量,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客流,日均营业额过万元。”“梵花烧鸟”日料店主理人汪品材告诉记者。
      在推进街区活化过程中,随州特别注重引导原居民融入街区经营和日常管理,共同参与街区保护工作。目前,朝阳寺巷中,不少街区居民自发将自有建筑改成传统餐饮、特色民宿。“我们家几代人都住在这里,看着老街一天天变好,心里特别高兴。”居民刘源说。他将自己家改成民宿,每天都能和天南海北的游客聊聊老街的故事。
      每逢周末及重大节庆,街区还组织“礼乐迎宾、太白斗酒、神韵随州、随谣乐舞”等灯光夜秀演艺节目,以及“诗游汉东、太守相迎、汉东掌柜”等特色IP互动活动。目前,草甸子街已打造非遗民俗、国潮快闪巡游、国风乐舞等节目638个,形成非遗文创、美食餐饮、艺术民宿等多元业态,带动千余人就业,创造了亿元量级文旅融合消费。
      从草甸子街的活化重生到淅河老街的风貌延续,从安居古镇的规划升级到多元业态的蓬勃生长,这些镌刻着岁月痕迹的老街,如今既是承载乡愁的文化地标,也是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更是文旅融合的消费场景。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州将继续以匠心守护文脉,以创新激活存量,让更多历史文化街区在时光流转中焕发持久魅力,让城市的“旧时光”与“新图景”交相辉映,书写出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