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2956|回复: 0
收起左侧

多学科合作为编钟活化利用奠定基础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5-6-5 09: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赵文 蔡岳峰

    “曾侯乙编钟出土47年的历程说明,这一举世罕见的考古发现,绝不仅止于一本考古发掘报告和一个专题展览,其跨越时空、影响世界的力量难以估计。”6月4日,在随州曾侯乙编钟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座谈会上,考古专家、音乐学家冯光生说。

    1978年冯光生曾参加曾侯乙编钟的发掘和保护修复工作。“在曾侯乙编钟出土时,历史学、古文字学、音乐学专家纷纷受邀到现场,参与铭文释读、科学检测及音像采集,并由此开始整理及专项研究。”冯光生说,多学科学者的合作使这项重大的考古发掘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布了初步成果。1979年声学、铸造等多学科开始联合协作攻关,开展了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1984年曾侯乙编钟复制工程通过国家验收。而在几代文博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通力合作以及社会大众的热情关注和参与下,曾侯乙编钟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

    冯光生介绍,这一系列工作,为激活编钟价值奠定了基础,也为在博物馆开创动态性展示提供了条件。

    “国之大事,必有编钟。”冯光生说,在国家庆典、香港回归、两岸交流、对外友好往来中都有曾侯乙编钟的身影。如今,这位古老的“文化使节”已巡展演出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线上线下聆听过曾侯乙编钟钟声的人多达数亿之众,其研究领域也已涉及考古、历史、科技、冶金、古文字、音乐等多个学科。

    他建议,以此为契机,建立曾侯乙编钟三维数字档案,开创数字时代曾侯乙编钟研究、利用的新局面。从纹饰、字形的微观分析中,寻找内在的规律;从更精确的形制分析中,发现其设计思想及原则;从声音的比对中,优选出中国编钟的最佳声音谱系,提炼出具有中华文化符号意义的声音元素、声音LOGO等,让这份“有声的历史”与更多人分享。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