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管理员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22-4-29 10:36 |
---|
签到天数: 885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8-4-11 11: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本这里是彝族的居住地,彝语叫做“突舍尔”,意为“藏金埋银之地”,有没有藏金埋银我不知道,但从明朝开始居住在这里的汉族移民张氏子弟,在清朝末年,凭借个旧锡矿赚得盆满钵满,皆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于是这座古老的小村庄摇身变成集聚中国传统建筑的精致村落。 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始祖张福于明洪武年间由[color=rgb(88, 88, 88) !important]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入滇,先居于建水城西门外之蓝头坡,后三迁择里,定居团山,人丁兴旺,衍为巨族。在6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氏族人遵“百忍”家训为安身立命之本,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文武人才众多。至清末,张氏族人积极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巨额钱财,皆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现存保存完好的大型民居15座,寨门3座,寺庙3坐,宗祠1座,祖茔1座,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景观丰富,内雅外秀,建筑精美,工艺精湛,表现了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代表了[color=rgb(88, 88, 88) !important]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考察中国近代地方民营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2005年6月2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WMF)将其公布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确认团山古村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人类珍贵遗产的典范。 斑驳的民居自有它的历史,每间都有它曾经光辉的一面,和旧时声名显赫的主人。 随处可见的高墙深院的大府第,这家叫司马第。重要的是据说这家人是目前本村大户里唯一不姓张的人家,而且,又据说,祖上曾经贵过(当官)的主人家和村里其他祖上曾经阔过(经商)的张氏之间积累了颇深的矛盾。看来,再小的人群里也有江湖恩怨...... 不像中国绝大多数古村落一样,经过历代的发展,早已经新旧建筑混杂,团山村还是依然如故。 团山古村不大也不算小,“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走马转角楼”等云南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在村里都能看到 张氏始祖张福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贸易入滇,先居于建水城西门外的蓝头坡,后三迁择里,定居团山村,人丁兴旺,衍为巨族 张氏族人遵“百忍”家训为安身立命之本,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安居乐业,文武人才众多。清朝光绪年间,随着个旧锡业的兴盛,张氏后裔靠矿业赚取了第一桶金,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随后组建“天吉昌”商号,把生意做到了[color=rgb(88, 88, 88) !important]昆明、[color=rgb(88, 88, 88) !important]上海、香港、[color=rgb(88, 88, 88) !important]越南等地,成为当地巨富 然后的故事就是中国传统观念的延续,富裕后的商人们用马队把一坨坨金银运回家乡,在祖宗生息的地方修建精美豪宅,光宗耀祖。这便是张家花园。内部分为日常居住和宗祠两部分。前有照,后有靠,正面挖一口深塘,把泥堆到祠堂后面,后面种植遮阴的细叶榕,寓意着福荫。这在南方的宗祠是较为常见的风水布局。 不似人头汹涌的朱家花园,这里还可以找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下发发呆,欣赏这百年大宅。 是不是任何建筑过了百年之后都会有价值呢?一座建筑的价值主要还不在于它年代的久远,而在于它本身的精美程度和历史意义,当今泛滥的火柴盒楼房,哪怕保存五百年,恐怕也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村中很多老宅子还有人居住,虽然有些杂乱,但不影响建筑的精美,有人气的老建筑才有灵气。很喜欢这样破旧凌乱的古旧味道,居民的生活杂物就这么堆放着。这就是生活气息,就像自己回到老家祖屋时,看到自家若干年前的一些旧物的感觉。 团山村还遗存有4座寨门,这是其中一座 正在织草编的手工艺人。 老村、老宅、老人,不仅是团山村,也是中国大多数村庄的现状 团山村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清末民初,共和国以后,翻天覆地慨而慷,偏安一隅的小山村也不可能变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所有的大宅子——如同[color=rgb(88, 88, 88) !important]北京的四合院一样——原本是一家人的院落挤进了十几户几十户翻身做主的贫苦人家,但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几近于无的保护维修终究还是对古建筑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损害。军队进驻了将军第、营长府,大多数泥腿子出身的农民子弟兵在老建筑那些精美古雅的书法绘画上画上了毛主席的大头像、刷上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时髦标语,甚至涂抹上了“打倒刘少奇”这样的涂鸦......不过,吊诡的是,据说正是因为这些破坏了传统艺术但政治正确的标语、画像,却在文革时期保护了这些古建筑,因为造反派红卫兵们谁敢破坏画了主席像的大门啊!这些东西若干年后看,也是历史的印记。 秀才府,主人家是一对秀才兄弟,不过在清末那个乱世里,两人弃文从商,算是儒商吧。秀才兄弟在建水开设天吉昌商号,主要经营个旧出产的锡矿产品,但自己家里还是以“秀才府”为名,看来骨子里还是以文名自傲。 现在的团山村正在开发4A级景区,第一步就是把原来挤满了大宅子每一个房间的村民搬迁出去,计划在村子旁边另外建造一个新村,村民搬入新村,老宅统一做[color=rgb(88, 88, 88) !important]旅游商业开发。据说原本大多数村民都很愉快地签订了搬迁协议,但后来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新村火柴盒楼房的建筑设计很难令村民满意,于是新村的建造不得不半途停了下来。
不过这个问题终究是可以解决的,对于大多数不那么具有审美趣味的村民来说,搬离没有现代化厨卫和五通设施的大杂院其实是一件喜闻乐见的好事,对古建保护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是,作为一个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仅仅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居住在古建里的人、古建里的生活形态、人在生活中所凝结的社会族群文化,这些才是村落的内在灵魂。如果所有的村民都搬走了,每一栋大宅门都修整一新(或者更高级更专业一点修旧如旧)成为对外展览的“博物馆”,或者出售旅游商品的店铺,那么这个村落会不会就此变成一个失去活力与灵魂的华丽空壳?我有点担心。 [color=rgb(88, 88, 88) !important]红河谷偶遇一队运货的马帮,匆匆而过,在车上隔着玻璃窗抓拍了一张。 进入元阳景区后,路上遇上点堵车,皆因前车逆行造成的。差点就打算下来背着装备[color=rgb(88, 88, 88) !important]徒步进去坝达拍摄点了。好在能在落日前及时赶到。
数年前,偶尔看到纪录片或者影展中的元阳梯田照片,总是惊叹其线条之美,光影之塔震撼。当时作为长期奋战在加班第一线的小公司阿头,甚至都不敢想自己能亲自去这交通不便却美如仙境的地方拍摄。而现在元阳梯田几近沦为被[color=rgb(88, 88, 88) !important]摄影大家鄙视的俗气之地。甚至国展将拍摄元阳等摄影者的圣地的雷同照片,在评选中,统统扔进垃圾箱。 春节期间的元阳梯田绝对是一年中最旺的季节,各种摄影团蜂拥而至。皆因梯田最美就是这个期间,灌满水的梯田仿佛散落山间的大小镜子,倒映着幻变的天空。而一天中最美的时刻就是日出日落了,如果有幸遇上火烧云,那必定是最美不过了。 斜阳将天空染得金黄,偶尔一缕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撒落在哀牢山深处的万千“明镜”之上。光线在蓄满水的梯田镜面反射之下或形成道道金光,或分解成彩虹般的七彩光。那美感真是难以用言语表达。 当然也要看运气了,很多摄影人在此蹲守一个星期也未必能遇上理想的天气,拍到自己满意的作品。   在云彩与霞光的映射之下,梯田魔幻般地呈现出一片片晶莹的色彩,犹如美丽的宝石。蓝、紫、绿、黄,不由得不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和劳动人民的伟大。 坝达,是从哈尼语中翻译过来的,大意为离天最近的地方。它面西靠东,它的最佳观赏时间是每天傍晚,满天红霞的时候,有摄影家称它是夕阳晚照。站在坝达观景点,可以看到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梯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