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5723|回复: 6
收起左侧

大雪过后又是春 作者:王明祥

[复制链接]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8-30 08:57
  • 签到天数: 115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9-1-8 21: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前言
      如果打开我那份尘封已久的人事档案,看看一张张发黄的政审材料上所盖的朱红大印,我的籍贯都会齐刷刷的指向:湖北随县。
      然而,在随县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乡人。在班里,同学们总想教我说随县方言,但每当我用异样的口音学同学们话时,都会引起一阵阵善意的欢笑和掌声,久之,我自然就成了班里同学们的开心果。
      当年,正值全国农村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过度的阶段,农民离开家乡必须持有当地乡、镇政府开具的路条,因灾害离开河南老家拖儿带女携家带口远走他乡,来到富饶的随县各地落户的人不在少数。有投亲访友的,有自找门路的。
      但如果没有政府间的某种认可是不可能的。因为迁移户口必须在县一级办理。
      当年,为了生计背井离乡离开赖以为生的故土来到这里,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已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根,他们的后代现在都过的好吗?
      我的故事就在大雪过后又是春”这篇文字里。
    大雪过后又是春  
        1955年的冬天特别冷,呼呼的西北风裹着鹅毛大雪,断断续续整整下了五天,还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透过冰雪封冻的窗户向外望去,屋外雪花飘飘,房屋白雪压顶,篱笆上挂满了雪条、院子里象石笋般地堆起一个又一个雪柱。
      大小树枝向四面八方伸出白色的奇形怪状的手臂,小树被雪压弯了腰,折断了枝。站在村口,放眼四周,原野上,野地里的沟沟坎坎都早已被大雪覆盖、填平。
      冰雪茫茫,置身其间,令人分不清是天还是地。
      冬天的早晨特别寂静、万簌无声,空气湿润而清新,清爽宜人,鸡叫、鸟鸣、狗吠,听起来都是那样的悦耳动听,令人心驰神往。一大早,孩子们就来到户外堆起雪人,打起了雪仗,被冷风吹红了脸,被飘下的白雪染白了头发、眉毛。一阵阵欢乐的笑声,在洁白的天地间回荡。
        各家都不断的扫着各自门前的雪,为了不让大雪压跨房顶,村民们纷纷用一个无底的,捆上一根长棍,站在高凳上,把房顶上的雪一点一点的拖下来。
      玩累了,孩子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回到屋里,围坐在大火盆旁烤着火,听老人们讲述那些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火盆里埋着的红薯冒出阵阵薯香,热灰中,不时发出噗噗响,同时会蹦出一朵朵苞米花,引起围在火盆前的孩子们的雀跃和欢呼。
    就在那些天的一个下午,村边玩耍的孩子们突然发现在天际间,有三个黑点向村里移动,他们趟着没膝深的大雪,朝孩子们玩耍的地方走来,越来越近啦,当孩子们渐渐看清了他们的脸庞时,惊得眼睛都睁圆了,嘴张大了,几乎同时喊出:“他们又来了”。于是,各自惊慌的向自己家里奔去。很快,各家虚掩的柴门闭紧了。
      这三个人的到来,无疑给这个美丽而祥和的小村庄带来的是恐怖和惊慌。各家的老老少少都暗暗的迅速行动起来,快快坚壁那点所谓的“余粮”。就拿我家来说吧已经卖过两次“余粮”了,全家七口人,仅仅剩下唯一的一布袋小麦。如今,乡里的三个干部又来了。叔说:“快点埋起来”。于是,搲锄、铁锹一齐挥动,不一会儿,这袋小麦就在眼前消失了。天黑了,全村的大人们都应招来到村长家里开会。三个干部同志又不厌其烦的,向村民们讲述,大家听了一遍又一遍的,国家目前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重要意义,大讲城里工人老大哥如何需要粮食,等等,让大家再一次为国家建设踊跃卖余粮。
       昏暗的香油灯下,气氛一下子严肃起来了。孩子们停止了嬉戏,妇女们停止了手中的针线活,只听到男人们咝咝啪啪的吸着旱烟,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生烟发出的焦油味,除了沉默还是沉默。户外,偶尔的犬吠也许会为这里的人们带来一点生气。
       终于有的年轻人憋不住,开始说话了,就听叔说:“今年的收成是不错,但余粮都早已卖尽,谁家从场背回几布袋粮,大家都清楚?谁家现在还有余粮?余多少?大家心里也明白,讲实话家没有余粮了,剩下的一点粮食已不够全家人吃,城里的工人老大哥要吃饭,我们农民就不吃饭吗?……”这时,就听干部同志既严肃又客气地说:“那就请你出去吧。”叔就出去了。我想,叔一定是回家了。就这样,村民们停一阵,说一阵,老实巴交的,只知道讲实话的农民,一个、二个、有三个叔叔都被请回了“家”。听着,听着,我扑在伯怀里睡着了……。
      当我被叫醒时,不知哪家的公鸡已叫头遍。我拉住伯的手出来时,风依旧吹得那样的紧,大雪依然下得那么大,黑夜中,在雪的照耀下,不得不眯上眼睛。突然,在院子中,我看到了有几个雪人在大风雪中晃动。我马上想到那是不叔呀!他们不是回去了吗?!怎么会站在大雪中哪?!他们全身都堆满了雪,几乎就是一个个大雪柱, 他们一定都被冻僵了。
      我和伯把叔搀回家,扫净身上的雪,扶他上了床。全家人不停的给叔揉住手和脚,奶煮了一大碗姜汤喂叔慢慢喝下。尽管如此,叔的脚还是落下了冻伤的残疾。这时,就听叔呜咽起来。边抽泣边说:“没有余粮卖给国家怎么办呀!”伯说:“别难过了,明年也许年景会好一点,我们再好好干,多产点粮卖给国家,我们也好对得起mao主席呀!现在,我们就把准备过年的那袋麦卖了吧。孩子们还有红薯、南瓜呢,就凑住过吧,明年打罢场收了麦就好了。”说着说着兄弟俩都哭了,我也跟着哭了……。其实,家里连口粮都不够了,哪还有什么余粮啊?!
       以后,当年的小伙伴们渐渐长大了,读书也多了,这段历史在每个人记忆的深处,都深深、深深掩埋着一句话:“农民真难啊!”当年的爷爷们的第六代人都长大了,可是,在淳朴的村民中,常对着调皮的孩子们说的一句名言就是:“再不听话,站雪窝去。” 可见,伤痕之深。
       第二天一大早,一家人都忙呼了起来,大伯从牛棚的墙角处挖出了昨天埋下的那袋小麦,这可是准备用来过年的呀,谁都知道卖掉它意味着什么。奶奶含着眼泪把那点小麦扒过来又扒过去,拣出里面一粒粒小土块和小石子,用簸萁簸了又簸,用筛子筛了又筛,那种虔诚,是谁都能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就这样,家里除了还有一点准备给牛过冬时加料的黑豆外,什么粮都没有了。家里的口粮就剩下了红薯和老南瓜。冬天还没过完,就吃完了,那生活可真叫难啊!
      就在村里几位老人相继去世的时候,终于等来了春天,等来了地里的豆角下来了,槐树花开了、榆树发芽了....,等来了麦抽穗了、麦扬花了、麦梢黄了。可就在此时,该死的老天爷呀,却一个劲地下起了雨。那雨下呀,下呀,怎么就不停呢?唉!小麦在地里都长芽啦……,那是眼看就要到嘴的白面馒头呀!们盼呀,盼呀,到头来还是一场空!由于没有东西吃,全家人就只能吃树叶、树根、野菜和糠。四爷吃糠后屙不出,叔给他用手抠也抠不出,于是四爷去世了,这是1956年的麦天。
      又是一个秋冬到了,为了能活下去,我们一家离开了故乡.来到厉山落了户。今天,每当想起这些往事,心里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但,你知道吗?!那年,当长辈们站在北风呼啸的雪地里的时候,他们心中为什么不但没有恨,反而会有内疚和自责呢?全家人又为什么那么认真的,一丝不苟的拾掇那点卖给国家的粮食哪?甚至连一粒小沙,一丝尘土都不允许有哪?当年我也曾问过奶奶,她说:“傻孩子这是卖给国家的粮食呀。”奶奶把“国家”两个字说的特别重,她那一片虔诚的心啊!
       若干年来,每当想起奶奶那句朴素而真诚的语言,我的心没有一次不是酸酸的,她代表了一代翻身农民对党和领袖mao主席绝对的信任和无比的信赖,是天然的,发自灵魂深处的爱呀。
    编后语:
       此文于2003年首贴于我自己创办的“金色时光老年论坛”后又收录在“金色时光老年网”《鹤鸣集》中。原名是“那年大雪白茫茫”。(该网站已关闭)
          去年底,再次把这篇拙作从电脑里翻腾出来看了又看,读了又读,其题目总感觉有点灰暗之感,不太正面,因而就改为现在这个名字,同时作了较大的删改,现发“随论”供各位网友,老师指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1 09:01: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19-1-28 10:07
  • 签到天数: 18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9-1-11 10: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5-5-28 00:03
  • 签到天数: 39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9-1-11 18:40: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奶奶彰显着那个年代人的崇高思想和美德,潜移默化传承后生发扬光大。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2 07:41: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苦难的年代,那个时代的人真不容易。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23 12:41
  • 签到天数: 4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9-1-12 08:21: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候人的思想非常纯正。1955年田地还是私有化?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8-30 08:57
  • 签到天数: 11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16: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网间散步 发表于 2019-1-12 08:21
    那时候人的思想非常纯正。1955年田地还是私有化?

       大约在1953年开始成立互助组,但土地、大牲畜、农具等,还都是私有的。到了1954年开始初级社,土地、大牲畜等都入股,但大牲畜还是各家自己养着。1956年开始高级社到1958年公社化,对土地的使用和种植重新规划,大搞水利建设,随县的封江口水库就是那时开始建起来的,我就在暑假期间参加过修水库大堤的工作。那时,农民除小农具外如土地、大牲畜、大农具等都归集体所有,社员记工分,年终按工分分红。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