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足而乐 于 2019-2-11 11:24 编辑
叶晓东
S城位于传统的SZ走廊的中间地带,与人口大省H省交界,距省城直线距离150公里左右,是中国版图上一个典型的五线城市,区位上没有优势,不是交通枢纽,也不是资源型城市。 在计划经济年代,S城的日子还算好过,因为境内大多是平原,地势平坦,河流密布,发展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再加上承接了不少从省城转移出来的省属企业,是本省少有的工农业发展较为平衡的地区。S城原来只是F市下辖的一个县,因为人口多,经济体量大,后来成为省管市,现如今是一个辖一市一县一区的地级市。从行政级别来看,S城实现了三级跳。
上世纪80—90年代 S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改革开放之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外婆家几乎年年丰收,一到农忙,全家老小齐上阵,田里的稻穗和麦穗是那样饱满,家里的粮仓总是堆得高高的。外公不仅还清了欠生产队的借款,还开了一间小卖部,手里开始有余钱。
S城的工业,也是兴盛一时。因为几家省属企业体量并不大,船小好掉头,迅速适应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那时,只要你能生产出过得去的产品,就不愁没有销路。舅舅在一家生产挂车的国有企业上班,挂车,拉货的汽车除了车斗之外,再挂上这么一台挂车,以增加载重量。今天看来,这种挂车十分危险,极易造成交通事故。但那时,舅舅说,简直供不应求,买家在工厂门口排队呢。
经过十年黄金发展时期之后 S城的国有企业开始步入困境。不管是挂车厂还是棉纺厂,技术含量不高,成本还很高,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它们的灵活性远远比不上东南沿海正在崛起的乡镇企业。当市场再次转向时,它们已难以适应。
90年代中后期 S城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业纷纷破产倒闭。舅舅在年近五十的时候,被企业买断,自谋出路,自己买社保,等待退休。
在农村,最初几年丰收的喜悦过后,是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农民不再愿意精耕细作。农村开始出现萧条,空心化。外公和外婆年事已高,无法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离开了熟悉的村庄和土地,搬到城里和舅舅一起住,直到最后叶落归根。
本世纪 的前十年 S城经历了痛苦的转型后,经济开始复苏。得益于从Y市经F市和S城到省城的汽车工业带,也得益于先前工业老底子,S城发展出特色产业——汽车改装。一时间,S城被称为全国汽车改装之都,各种汽车改装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动与之相关的配套产业。
上世纪80年代,S城的几个位于山区的乡镇便开始发展香菇种植业,这项产业发扬光大,带动了S城农业的全面复兴,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面向全国供应香菇、木耳,本地过去一种不起眼的青菜,也被进行品牌包装后行销省内外。
近几年,自穿城而过的铁路线东移之后,S城的城市格局豁然打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城区超出原先的狭长地带,跨过河流,越过废弃的铁路线,快速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扩张。S城大规模的造城运动由此拉开大幕,原先的老城区,迅速淹没在在林立的高楼之中。河边和新火车站,出现了新的人口聚集区,各路房地产开发商纷纷进驻,随之出现了世纪外滩,公园壹号这样洋气的小区名字。
整个城市,几乎被各类楼盘广告包围。每到年关,各大楼盘销售处人潮涌动,挤满返乡后看房的人们。S城的房价也一路飙升,据说,已有楼盘突破了1万。修建中的高铁,如一条长龙从山间和田野穿过。2019年底,将正式通车,届时,S城将迈入省城“半小时”经济圈。
下高速通往城区的路上,一块大广告牌,上写“骨子里的中国”,好有情怀,顿时有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细看之下,原来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广告。
巷口有一家理发店,每次回S城,都要去理一次发,于我仿佛成了一种仪式。现在,也带儿子去理发。这家店,已经开了十九年。理发师说,也没想过坚持这么久,只是不知道离开这里,不干这一行,该去哪,该干什么。她笑着说,明年是我的店20周年店庆,届时要优惠大酬宾!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26度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