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国内国际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5991|回复: 0
收起左侧

[湖北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能人回乡“再造”德夫村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0-8-27 09: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卫华
    阅读提示
    将农户分散管理的山地,由村里统一收回,建成高标准、高质量油茶示范基地,增加村民收入
    流转1980亩抛荒地集约经营,投资建成葡萄园,80多户农民加入合作社,贫困户增收脱贫
    拆除83栋废弃土坯房,修建12公里水泥路,装上路灯,种上石榴树,打造生态长廊,建设美丽乡村
    德夫村人均年收入,2014年为4675元,2019年达到17320元,超过黄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年收入
    “过去日子苦,现在过好了,活100岁都不够。”8月11日,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子镇德夫村,68岁的老支书李于兴拉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的手说道。
    老人中风8年,吐词困难,但字字真情。
    短短几年时间,村里的破土坯房换成小洋楼,屋前屋后的泥巴路变成水泥路,路边架起了路灯。村口建起绿化长廊,荒芜的土地变成了茶油基地、葡萄园。
    更多的变化,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老支书说,幸福的事儿,一天都说不完。
    能人回乡 家乡变样
    德夫村地处父子山下,全村389户1796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40人。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四无村”:无集体经济、无支柱性产业、无致富门、无卫生室。田地荒芜,荒山被瓜分,出门找不到路,人心涣散。2014年,德夫村人均年收入4675元,不到黄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属于扶贫重点村。
    2009年,村里请回北京中关村卖电子产品的老支书李相林和在温州当校长助理的李儒良,由此翻了新篇。
    大规模的建设,从村民的思想认识开始。
    村里的1000多亩山地,多年前被十余户人家瓜分,各自为战,有人种树,有人养鸡,很难见到经济效益。村里想将土地收回来,搞油茶项目,遭到不小的抵制。
    李儒良逐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十指成拳,才有力量。不能因为一己之利,影响全局。”说到动情处,他拿老支书李相林和自己举例子,“我们在外收入不低,回来的目的是为什么?就是想让大家一起富起来。”
    将心比心,抵制者的心慢慢融化。
    2011年,德夫村建成高标准、高质量油茶示范基地,面积约2000亩。6年后,油茶进入丰产期,开始用累累硕果报答德夫村人的汗水。村民、村集体、经营者按合同比例分成,收入逐年增加。
    村子变了,外出的游子也纷纷归巢。2013年,在沿海开诊所的村民李名龙,在村委会的召唤下回村,成为一名“村医”。在精准扶贫工作队帮助下,德夫村第一个医务室平地而起。
    油茶基地带来经济效益,还拉动了就业。该基地每年可为村民创造70多万元的劳动收入。
    流转抛荒地 建成葡萄园
    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黄石市人大常委会、黄石市烟草专卖局组成精准扶贫工作队驻点德夫村,进行村庄改造、产业扶持。
    2013年,国家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为主要识别标准,确定贫困户。在此基础上,黄石提出了“四看”:看是否改造土坯房,看是否改造好厕所和厨房,看致富能力强不强,看就学、就医、养老有无保障。到了德夫村,又加了“一看”:看是否有新村新风新貌。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德夫村一边扩大油茶基地种植面积,辐射周边村庄,一边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葡萄园。村里将1980亩抛荒地流转集约经营,2015年投入资金600万元,建成一期100亩葡萄园,吸收80多户农民加入合作社。2018年开始,政府每年拿出160万元的贴息贷款,支持5户贫困户自主创业。同时让24户贫困户入股油茶基地、葡萄园、超市,每个贫困户每年可获得1500元收益。2018年,德夫村脱贫出列。
    老支书李于兴的妻子照顾丈夫之余在葡萄园打工,每年能获得7000余元收入。家里的老房子也换成了小洋楼。提起这,李于兴笑得合不拢嘴。
    拆除土坯房 种上石榴树
    村里原本有83栋废弃土坯房,占了不少土地不说,还影响村容村貌。2015年,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德夫村动员村民将这些房屋全部拆除,腾出1万多平方米土地。工作队提供帮扶资金,帮村民种上石榴树。一拆一栽,美了村庄,富了村民。
    村民刘细梅当初挺反对这事儿,不愿拆房。如今看着满园的石榴树,她脸上乐开了花。她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德夫石榴’吃起来就是甜。”
    村口的13棵古树,多在百岁以上,见证了德夫村的变迁。以前,树下尽是猪圈牛栏,臭气熏天。
    2015年,在扶贫工作队支持下,德夫村争取到400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拆除牛栏猪圈,建成了生态长廊。13棵古村,成了村里最美的风景线。村内还建起了一桥、二桥、三桥,以及一环、二环、三环水泥路12公里,实现了路灯全覆盖。
    70岁的李朝艳和聋哑妻子在村里的油茶基地、葡萄园打工,成功脱贫。他告诉记者,政府为德夫村找到了“穷根”,根治了“穷病”。村子富了,村容村貌好了,乡风也变了。过去,家家户户打麻将,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打牌的少了,家庭矛盾也少了,大家都在比拼,日子越过越好。
    2019年,德夫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7320元,超过黄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年收入。村支书李名众说,德夫村的进步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要想真正奔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A: \/ e: S* ^& ~
    返回国内国际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