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5 ?6 Q3 R/ \; p/ Q$ Y( ]5月29日 周六华中科技大学 绿色合成与催化团队实验室 一片忙碌一身蓝色实验服、头戴护目镜的唐从辉 正带着学生们做实验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唐从辉在给学生上课。 出生于1991年的唐从辉 已是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 他带领着一个年轻的团队 从导师到学生都是“90后”和“00后” 他们的研究方向是能源和医药导向的绿色催化 “我们每周休息一天 今天原本是休息日 但因为有课题需要抓进度 大家又都过来工作了 科研攻关一刻都不能等” * ?5 j/ ^" f" s {2 R( n/ ]
1 专业第一保送北大 海外读博毕业回母校任教 " M+ `, U$ Z. u! z
唐从辉 是湖北仙桃人 高考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 随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 保送至北京大学 毕业后前往德国和美国攻读博士后 于2020年回到母校任教 唐从辉在做实验。 “我很幸运在高中遇到一位非常有热情、有方法的化学老师 在一次课上讲到苯环的一种命名为凯库勒结构式 是为了纪念化学家凯库勒 他对学生们说: ‘希望有一天我的学生当中 也出现一位化学家研究出 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成果 写进教科书里 我们在书中相遇’” 这段话让唐从辉深受触动 从那时起就决定要走化学研究的道路 在国外结束学业后他毫不犹豫回到母校任教 % C. u i# o- ^/ _5 C& R+ U
2 每周7天、每天14-15小时实验是常态 5 i; ]! f2 W( O8 f
唐从辉的研究方向是液体有机储氢 利用有机分子可逆的脱氢和加氢 发展高储氢容量的分子 和温和条件下的加氢脱氢过程 实现高效率的氢能储运 他说 “目前,氢能储运已经可以实现 但还有不断突破的空间” 唐从辉在做实验。记者肖僖 摄 科研路上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尤其是在国际上竞争激烈的新领域 为了寻找催化剂发挥的最佳性能条件 唐从辉和学生们 要针对同一反应尝试数百次 每周工作七天 每天14-15小时是常态
+ _+ N+ ^1 ?2 D/ W3 和大多学生同龄 实验室氛围轻松活泼
W+ B0 F6 M$ X" m在实验室里 除了高精尖的化学实验设备 还有一些“年轻”的小细节 冰箱上贴着“实验室安全卫生守则”: “实验千万条 安全第一条 操作不规范 亲人两行泪” 冰箱上方放着一个音响 是学生们听歌用的 唐从辉在给学生讲解题目。记者肖僖 摄 + n" Q- p- C. u; q/ a7 D+ x
7 v8 q( j& D9 E' a- G( j0 A
唐从辉带的博士生大多和他同龄 在谈专业时他是严格的导师 专业之余 他更像一起学习的“同班同学” 一起打篮球 跑校园马拉松 2020级博士生薛文轩 是唐从辉带的第一个博士生 他说,选择唐老师 就是看中了他的年轻 谈起年轻博导的特质 唐从辉说了两个词: 活力和信息化 “我希望实验室氛围是轻松活跃的 心情愉悦,大脑才转得快” 他为课题组制作了一个英文网页 展示团队成员、研究方向、科研进展等 他说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开放的时代 我们要看世界 也要为世界提供一个 看到我们的窗口”
- ` e2 ^" g+ R+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