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221|回复: 0
收起左侧

任儒举(原创) | 淅河老街——石码头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5-5-28 00:03
  • 签到天数: 39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淅河老街——石码头
    任儒举

      淅河镇是随州的东大门,位于府河西岸,东与广水接壤,南与大堰坡和府河镇毗邻,西与随州城东隔水相望,北与万店唇齿相依。交通便利、经贸发达。素有小汉口之称。淅河镇自古区位优势突出,清末这里已经形成规模较大的水陆码头,其货船可经府河流域直达汉口大商埠。
    640.png
    (淅河镇鸟瞰图)王涛摄
      淅河镇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元年,其名与小淅河有关。紧靠镇西的罗家井(村)尚存有淅河店的旧址遗迹。村西的小淅河是漂水入涢水的汇合口。小淅河之名最早见诸于史籍。《随州志》云,“漂水……其下流西南至小淅河入涢……”因此淅河镇以濒临小淅河东岸而得名。

      抗日战争前,淅河镇周围还筑有坚固城墙,城墙有6座炮楼。四方八隅共7个高大寨门,其中以东门和面临涢水的平安门最大。镇内有主街一条,自西向东分老街、上街、下街三段,旧称“三里长街”。其中最繁华之地莫过于——淅河老街——石码头。镶嵌了淅河几代人的记忆。

      说起老街的历史,世居淅河,现年88岁的雷成华老人记忆犹新。她说,打记事起,这里就一年四季商贾云集,河里走船,船把佬们装卸货物,一天到晚忙的脚不沾地,晚上一收工就迫不及待去她爷爷开的小酒馆里喝一杯……

      这会儿老码头承载货物的商船开始扬帆启航,队形呈千军万马之势,伴着船工的呼号声,浩浩荡荡,直奔武汉……
    640 (1).jpg
    (淅河老街示意图)王涛摄

      志载:淅河镇古为随国的东大门,水陆交通比较发达。涢水水量充沛,清末民初,常有百余只帆船在淅河码头靠岸。旧时淅河周围的粮食、棉花和其它土特产,多经涢水运往武汉。而武汉的工业品以及杉木、楠竹等货物也多从涢水源源不断运到淅河……这些与雷成华老人的讲述如出一辙。

      老人说,除了水路,陆路当时还有襄(樊)花(园)公路和官马大道,其车马、骆驼等行商沿涢水两岸上下贯通……优越的地理环境、水陆交通的便利,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清末民国初年,淅河市场特别活跃。镇内的大商号多达20余家,其中尤以高万昌、王谦泰、杨吉兴等几家商号规模最大。

      这些商号除经营杂货、广货、匹头、药材、油蜡、陶瓷器、茶庄等商业外,还开设牲畜、杉木、楠竹、山货、印染、土布、棉花、粮食等行业及加工业。还在武汉设有联络站,可直接与外商成交,其生意兴隆,市场繁荣丝毫不亚于随州城,因为就地理位置、和石码头停靠功能而言,淅河至武汉更便利、更直接。

      然而,淅河老街的繁荣远不止在清末、民国初年,它的商贸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中晚期,据家居石码头,现年79岁的毛中汉老人讲,他的祖上原是行医看病的江湖郎中,约在清咸丰年间由湖北咸宁辗转淅河的,那年头世事艰难。他的祖上看到淅河这地方商贸如此发达,且适合安居乐业,于是就动了背井离乡的念头……
    640 (2).jpg
    (毛中汉老人家珍藏的房契)王涛摄
      老人说着,便叫老伴把他珍藏了几百年,其祖上当时来淅河定居的购房合同,(老人管它叫契约)拿了出来,泛黄的草纸上盖有湖广湖北武昌等处承布政使的官印,年号为“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三日”。这个契约非常规范,不仅有官印、私印、年号、保人、中人、执笔人,一笔小楷毕工毕正。

      老人说,他的祖上本是行医出身,但来到淅河后,看到这里的商业发达,便改行做了生意,现如今已历经几代人了。那份契约是毛宣纸质,书写竖直,上面标注的面积、左右邻距、山墙交界、经纬分明。它不仅让我们见到了几百年前的契约本尊,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石码头的繁荣也许更早!

      但清光绪(德安府志》才始见“淅河店”记载。而随州志载其民国19年筑土城,主要街道有老街、云龙街、石码头街3条。“日军侵占淅河后,被赶出城外的百姓又沿公路北建草街2条,名桃园寨;不久又在天主堂西建了一条街……”这是老街已故居民张厚德老人生前口述的。

      他说:民国35年至37年,淅河石码头老街曾三次遭到土匪抢劫,因为这里商铺最为密集,几大商号都集中在这一条老街上。据这里长期定居的老人们回忆,民国初年有叫得出名号的大商号就有20多家。后来,在外有日寇侵扰、内有土匪叫票(打劫)情况下,市场开始日渐冷落,生意开始逐步衰败。

      但是还有几家大的商号苦苦支撑着这个曾经繁华的老街,如高万昌、周兴隆、王谦泰等。他们除经营广货、布匹、油脂、药材、陶器、茶叶   、  棉花、粮食等;还兼有铁、铜、银、锡器、服装、日杂类生活用品。从风雨飘泊的年代一直延续到土改前。老街人到现在还记得,解放前,一姓沈的商家还在石码头建有“转马楼”解放后卖给了供销社。

       据周兴隆后人,现年80岁的周德仙老太太回忆:她记事的时候,老街还有特别出名的几大招牌吃食。如:龚蝎子的小笼蒸包、雷成善的黄鳝臊子面(人工手擀面)、汪拐子(绰号)的猪油葱饼、黄哑吧的(绰号)芝麻脆饼、王老三的糊辢汤、张菊香的炭烤红苕……至今还存在老街人的味蕾中。
    640 (3).jpg
        (周德仙老太太讲述石码头的故事)王涛摄

      周老太太说,她们家世居淅河,人老几代都是经营粮食生意的,骨子里淌着生意人的血性,要不是解放后,政府号召公私合营,她们祖上都转成了粮管所的职工。说不定还要把“周兴隆”品牌接着做下去。后来娃子们下岗后还是靠做生意持家,只不过没有再做粮食生意了。

       在石码头临河的一家便利店,我们走访了当时最有声望的高家,高家后人沈瑞芩和她的婆婆,现年86岁的李恒青老人,她们说:她们的先祖原是做篾活(篾匠)手艺的。大约是在清道光年间从孝感竹林店一挑子挑过来的,因看到淅河老街的商业发达便弃艺从商,这一说词再度证实了毛中汉老人所说的:淅河老街的繁荣并不是清末(民国)初年。而是更早、更远……

       事实证明,淅河老街确实是一条生财之道。高家人经过几代人的打拼,到清末民(国)初时,已成为淅河石码头的首富,他们不光在老街开了几处小号,还在汉口、城关都有连锁商号。为躲避战乱,还在乡里置办了田产、房舍。解放后被划成了大地方和大资本家,并在那个特殊年代殃及子孙受了多年的管制。说起这些高氏后人至今还心有余悸。
    640 (4).jpg
    (李恒青老太太讲述高家的故事)王涛摄

      事实上,高氏先人是个大善人,这在淅河老街有口皆碑。他们做的良心生意,讲究的是“秤平斗满不亏心”,因此在石码头老街信誉极高,他们做了很多慈善事业至今还让老街人念记。比如,逢年过节,高东家就知会各号掌柜的,翻倍给伙计们发薪水、发福利。谁家有个大病小灾的,他们及时出手救助。家住老街的陈天柱其母亲出嫁时,没有嫁妆,高家立马出钱出车解了人家姑娘出阁之危。

      姓陈的人家原是在老街口做炸油条的生意的,小打小闹。家境不好,嫁姑娘都嫁不起,老高家的说,都是街坊邻里,谁还没个难处呢?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坊间还说,那年,厉山首富秦观楼在汉口大码头“猜骨牌压宝”被青洪帮的人扣了,要拿钱去赎人,高家人接到信,第一时间就送钱将人保了回来。后来秦氏逢人就说高家人厚道、可交!

      当然,这些都是口碑相传,有据可查的是,石码头老街坊至今还存有一幢三进三出清末民初的建筑——念佛堂。就是当年高家人捐给出家人方和尚的,这座保存完美的古建筑成为石码头古街一种永恒的记忆。
    640 (5).jpg
    (保留完好的念佛堂古建筑)王涛摄

      关于念佛堂,2010年版《淅河志》是这样记载的:

      淅河老街念佛堂。占地面积982㎡,建筑面积576㎡,建有大殿、小殿、西厢、东厢、有内大院、外大院,布局紧凑,结构严谨,闹中取静。

      2004年11月17日举行开光仪式,更名为宝善寺。

      念佛堂宗教主持张表斌,江西南昌市莲花寺人,法名释海普沙弥。场所成立民主管理委员会,成立初期为主要成员有张明英、周玉敏等。后由周桂华负责管理。宝善寺平时上下午由信教群众前来诵经念佛,农历初一、十五举行诵经讲法等朝拜活动……

      这大概便是高家人留给石码头唯一的实物!

      至于其他几个大的商号,如开副食的王谦泰、祥泰春,老街人只记得是已故王伯龄的祖上,在石码头早己名存实亡、后继无人了。开药济店的杨吉兴、杨万兴因避日人骚扰,躲在乡下,自此在石码头没有出现过。连老街人记忆最深的李氏锅盔因无人传承,到现在老人们只知道名号。

      石码头居委会的后备干部罗晋波是个热心的小伙子,那天他顶着烈阳陪我们跑来跑去,一脸的惋惜,说:年代长了,那一代人基本上都不在了,要不是该死日本人……

      是的,老街曾经的繁华之景最终还是归咎于日本人入侵。

      是内忧外患打破了老街的这块风水宝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祖国山河破碎,民族多灾多难。聚结在淅河附近的巨匪颜绍千、古叫街、肖叫街等三次洗劫,致使繁荣的淅河老街,元气大伤。
    640 (6).jpg
    (石码头老街一角)王涛摄

      祸不单行。1938年10月至1945年淅河又遭日寇铁蹄蹂躏,淅河市场,一落千丈。此时,流氓聚众闹事,土匪活动猖獗、恶霸敲诈勒索,地痞流氓横行……偷扒嫖窃、坑蒙拐骗,无奇不有。

      一时间,淅河镇的上空,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为谋求新的出路,淅河人又另在寨墙外沿公路北,建起一条南北向的草街,起名“桃园寨草街”。

      解放后,淅河人民重振家园,修复老街,扩建云路街。在主街下段向北延伸至公路又建了一条新街,还在新街与云路街间建起一条与主街平行的横街。至此,淅河镇内街道增加到四条。东西向两条,南北向两条,平行交接,略呈“开”字形、新、老街建设都具有各个不同时代的特征。老街长而窄,长约1公里,宽约3米,街道弯曲,两侧多系古老民居,新街宽而直,长300米,宽约4米;横街长约250米,宽12米,一线直,平展展,两侧楼房拨地而起。

      站在石码头这条千年古街的青石板上,仿佛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老街的繁华的景像:……龚蝎子的小笼蒸包、雷成善的黄鳝臊子面(人工手擀面)、汪拐子(绰号)的猪油饼、黄哑吧(绰号)芝麻脆饼、王老三的汤、张菊香的烤红苕……

      他(她)们的吆喝声和忙碌的身影,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岁月匆匆,白驹过隙,却抹杀不了老街人的甜蜜回忆,高万昌、周兴隆、王谦泰、杨吉兴、杨万生们虽然均己作古,他们虽然是商人,也是小人物,却是那个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时代的民族精英、商业楷模。

      历史辗压过的时代是值得铭记的时代,如今的石码头还有幸保留了六处历史的遗痕,为后来人重建石码头商业古街留下了片段性的记忆,也为老街人留下了永恒的念想。

      未来可期,打造和重塑淅河镇古文化、古商业、古建筑一条街、恢复淅河老街——石码头往昔的繁荣。指日可待!
    640.png
    (划线为石码头老街的位置)王涛摄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