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2-6-6 12:22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月光海”(徐家河水库)航拍 拍摄 / 徐斌
回乡创业的“80后”黄欢和妻子在长岭镇开了一家餐馆 拍摄 / 徐斌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桂运东 刘诗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在广水寿山写下千古名篇《静夜思》,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绵长的诗意。
如今,寿山脚下的徐家河水库化身“月光海”,静静见证着长岭镇联合村的生态蜕变与发展新篇。这里,村民抬头共赏一轮明月,低头同饮一库碧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中,携手奔赴诗与远方。
27户居民为碧水“让路”
董家咀半岛,如一颗翡翠镶嵌在“月光海”(徐家河水库)的怀抱中。这里曾是27户渔民世代栖居的家园,他们“靠水吃水”,以打鱼养殖为生,水库里网箱密布、渔船往来。然而,无序养殖让水质逐年恶化,昔日的碧水渐渐浑浊。
转机始于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全面推行。徐家河水库作为府河支流,被纳入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联合村27户渔民响应号召,“洗脚上岸”,拆除网箱、清理拦网,结束了数十年的捕捞生涯。为彻底减少人类活动对水源地的影响,广水市对董家咀实施生态搬迁,将居民安置到按别墅标准建设的移民新村“渔火民居”。
“祖辈都生活在这里,当然舍不得。”村民郭翠芳回忆道。但村民们明白,“水库是大家的,保护好水,才有未来”。在政府统筹下,他们集体搬离半岛,迁入安置房。新居配套栈道、广场,预留了民宿、农家乐空间,村民可自住、自营或交由公司运营分红。
搬迁不是离别,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守护家园。如今,徐家河水库水质从劣五类提升至二类,部分区域达一类标准,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和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一库碧水,映照出联合村人“舍小家园、护大家园”的奉献与担当。
“月光海”畔的文旅新生
生态搬迁并非终点,而是绿色发展的起点。广水市以徐家河水库为中心,深度挖掘《静夜思》中的文化内涵,打造“月光海”文旅IP,推动生态与文旅深度融合。董家咀半岛成为首开项目——月光海·渔火露营项目的核心区。
项目严守湿地保护、饮用水源地保护等8条生态红线,建设过程充满挑战。“做一年项目,头发白一半。”项目经理黄小林感慨。为保护生态,施工方案反复调整:6公里栈道不用水泥,全部打孔铺装,为树木留出生长空间;石板路保留青草,作为野生动物饮水通道;施工禁用大型机械,石料全靠工人肩挑背扛……
“水泊梁山”庄园主夏寅,也搭上了“月光海”的快车。“以前是‘单打独斗’,现在是‘抱团发展’。”夏寅敏锐地嗅到了机遇,迅速将经营了十几年的庄园“水泊梁山”更名为“明月湾”,融入“月光海”品牌。2022年3月,明月湾获评3A级景区。“今年‘十一’假期,景区日均接待游客1万余人。”夏寅还计划开发水上演艺项目,“要让游客坐着船,听着李白的诗,感受‘月光海’的浪漫。”
渔火露营、明月湾、弱水三千、佛手岛……山水与人文相应,一个个如诗般动听、如画般动人的文旅项目,在“月光海”畔落地生根。政府同步对文旅项目的污水处理管网进行改造,景区的污水接入市政管网排放,守护生态底色。
今日的董家咀,早已不是昔日的渔村模样:草地房车、林间太空舱、水边木屋错落有致,顶部透明的泡泡屋能观星揽月,木质露营平台供游客自带装备“扎营”,临水栈道的休闲观光台成了拍照打卡点。广水市统计局干部刘鑫用无人机拍下的董家咀全景,就摆在游客中心门口,成了“月光海”的“名片”。
绿水青山“点亮”幸福生活
“月光海”的绿色发展,不仅激活了山水资源,更串联起村民的致富梦想。
“今年‘十一’,‘明月湾’最火爆的就属竹筏项目了。”夏寅介绍,该项目由附近村民毛海水、程诗斌投资,与景区联合运营。“八天假期日均营业额七八千,最高破万元。”毛海水乐呵呵地说,“我们的竹筏都是新能源的,生态好,游客才会多。”
在长岭镇,“80后”黄欢的“月光海・黄欢鱼”餐馆是旅游带富的又一缩影。2004年,黄欢和妻子回乡创业,在3间车库里开起鱼馆,靠着徐家河的好鱼和一手好厨艺,“黄欢鱼”的名头越传越响。“月光海”项目兴起后,外地游客越来越多,黄欢投资300万元建起5层楼的餐馆。今年以来,餐馆的营业额已达120万元,是过去年均营业额的两倍之多,并带动12名本地村民就业。“政府打造‘月光海’品牌,我们经营者免费受益!”黄欢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生态旅游不仅留住了游客,更留住了乡愁。村民从捕鱼人变身旅游从业者,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以前卖的是鱼,现在卖的是风景、是文化。”联合村党支部书记周家胜说。
一千多年前李白吟咏的“明月”,如今不仅照亮了绿水青山,更照亮了联合村村民的幸福路。从27户渔民为护水而迁,到文旅产业激活生态价值,再到村民共享发展红利,联合村用实践证明: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