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多来,在联盟秘书处以及17家高新区的同频共振、协同发力下,联盟科技创新发展取得重要进展。”11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主任何年初在随州高新区举行的淮河生态经济带高新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周年会议上说。 
自2024年9月淮河流域5省17家国家高新区共同发起成立联盟以来,该联盟在推动治理体系建设、共享平台搭建、合作交流活动举办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走出了一条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淮河”模式。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 淮河生态经济带以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地区为规划范围,覆盖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5省29个市(县)。
国家高新区是这条生态经济带上的重要创新载体。淮河流域5省17家国家高新区占全国国家高新区总数近1/10,是探索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样本。而此前,这些国家高新区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201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被列为国家战略,这为区域协同按下“加速键”。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上的国家高新区,如何形成合力,“抱团”发展?
2024年9月8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指导下,盐城、徐州、连云港、淮安、泰州、宿迁、扬州、蚌埠、滁州、淮南、平顶山、信阳、南阳、济宁、枣庄、临沂、随州等17家国家高新区联合发起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高新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首届联盟秘书处设在盐城高新区。
结盟让17家高新区搭上国家战略的“快车”,标志着跨区域的产业科技创新合作迈出新步伐。
“沿淮各个高新区产业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抱团’发展旨在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沿淮各个国家高新区资源禀赋、创新要素比较优势,以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优化整合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为抓手,通过搭平台、促合作,加强高新区之间协同发展,打造契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利益共同体,提高整体发展水平。”联盟秘书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跨区域协同创新结硕果 制定联盟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成员单位走访交流活动、搭建淮河流域实验室设备共享平台……成立一年多来,该联盟取得阶段性成效,成为国家高新区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为进一步规范联盟运行管理,提升协同创新效率,联盟秘书处牵头修订完善《联盟秘书处轮值制度》和《联盟重点实验室和科研设备平台资源开放共享倡议》,并在此次会议上通过。
“联盟通过高频次走访交流、跨区域政策协同、立体化宣传推广等举措,打破地域壁垒,激活创新动能,让淮河流域的国家高新区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共赢’。”联盟秘书处相关负责人说。
何年初表示,联盟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重要进展,可以用“三个一”概括。一是构建长效治理体系,联盟秘书处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搭建了“常务理事会决策、秘书处执行、成员单位协同”的长效治理体系;二是搭建了一批共享服务平台,搭建联盟深度交流对接平台,为成员单位提供精准信息服务,有效打通成员单位间的交流渠道,推送各类信息120余条;三是举办了一批合作交流活动,参与中韩火炬创新园建设,承办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柔性电子技术专业赛等重点活动,加快高新区间的产业交流合作。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国家高新区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跨区域协同合作和开放共享。”何年初介绍说,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致力于推动国家高新区东西协作、南北互动,不断深化产业协同和区域协作,形成科技产业资源梯度有效对接、有序转移的协同联动机制。 
五方面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当前,淮河生态经济带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期。“淮河科创走廊”串联起17家国家高新区,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带。同时,其发展也面临多重挑战。
会议上发布的《淮河联盟科技创新发展年度报告(2024)》显示,淮河生态经济带面临区域竞争挑战,首先是来自长三角、京津冀等先进地区的虹吸效应,其次是与中部地区其他城市群的同质化竞争,第三是国际竞争带来的转型升级压力。此外,还面临创新发展不足和绿色发展挑战等。
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科创载体,联盟如何发力,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
“淮河生态经济带高新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要以‘产业互联、创新协同、成果共享、场景共拓、品牌共建’为抓手,加强联盟成员间资源整合与产业协同联动,共促行业关键技术突破,共抓产业转型升级、共建良性科创生态,为推动淮河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何年初说。
何年初表示,联盟要重点从5个方面推进下一步工作:
一是推动产业联动发展,强化“内河+低空”双轮驱动,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为抓手,推动联盟高新区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格局。
二是推动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支持联盟绘制产业创新资源和人才地图,推动关键资源要素互通共享。支持建设一批开放共享实验室,探索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三是开展产业链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建立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清单,支持联盟内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跨区域创新联合体,促进跨区域产学研融通创新。
四是推动场景共拓和治理创新。支持联盟加快培育拓展经济社会应用场景,持续加大各类场景开放力度,强化跨领域跨区域协作,注重产业全链条场景开发。
五是共同擦亮“科创淮河”品牌。强化与火炬长三角中心、火炬中部中心联系对接,共同开展淮河生态经济带产品展示交易、成果转化对接、供需对接等活动,营造浓厚淮河生态经济带跨区域集群式发展氛围。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随州高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