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9-1-14 17:05 |
---|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
二、建设和安装
风能观测点初步确定后,为了保证风能观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我们邀请了湖北省气象局业务处处长刘敏,城市工程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唐仁茂,信息保障中心主任项经魁,气候中心专家杨宏青、通信保障专家唐素明等,先后多次到大风口观测点现场进行了实地察看、评估,他们对观测点的位置选择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选择的位置地质构造稳定,植被覆盖良好,地势相对平坦,周围没有影响风的观测的障碍物,适合建设风能观测点。
经过科学的选址和评估论证等程序,2004年6月中旬,测风塔开始紧张的建设、安装和调试工作。
测风塔的建设、安装、调试等工作充满了艰辛。
由于风能观测点与天河口乡所在地距离有20多公里,道路是四十里冲狭窄的河堤。由于当地拖拉机、农用车的碾压,崎岖不平,坑坑洼洼,运送设备、材料的大车无法开进施工现场。我们只好在当地租了一辆拖拉机,分两次把风向杆、设备、电缆、防雷降阻剂和水泥等建筑施工材料运到了观测点的施工现场。尽管测风塔的高度不高,设备不多,安装技术也不复杂,但测风塔施工现场远离镇区,农村的电压十分不稳,而且只是两相电,无法在现场直接焊接设备,我们只能在天河口乡所在地,找当地的焊工把风向杆重新割断,分成三截,再运到现场利用螺丝连接。
当时时值盛夏,气温高,湿度大,酷热难耐。竖立风向杆需要用水泥浇灌牢固的基座,而施工现场在半山腰,周围又没有水源拌和水泥,当地只有些留守儿童和老人,请工都困难,我们只好在当地一户人家借了对水桶,轮流到离现场200多米的一个小水坑挑水。好在基座并不很大,需水也不是很多,不到一天就把基座浇灌好了。盛夏时节,天气变化频繁。在施工的几天里,这个地方几乎每天都会不期而至地出现一场雷阵雨,常常把大家浑身淋湿。大家常常自嘲地说,这是老天爷怕汗出多了,没有地方洗澡,给大家免费洗了个澡。
大风口周围山高坡陡,地方性雷暴发生频繁,需要对测风塔按照一级防雷采取保护措施。由于这个山坡的土壤瘠薄,层积浅,土壤电阻率高,即使放入了大量的降阻剂,风向杆的接地电阻仍然居高不下。市气象局防雷中心抽调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每天在山坡上挥镐挖沟,铺设防雷接地线,从半山腰一直到山脚下,长度达200多米,这也是他们从事防雷施工以来,铺设的最长的防雷接地线。经过艰苦努力,接地电阻终于达到规定的要求,避免了雷击发生时对设备的破坏。
2004年7月1 日,在全体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紧张的施工安装和调试,10米风能观测点投入业务运行,开始正式观测记录风能数据。这也是随州地区第一个专门用于风能观测调查的观测点。
2005年3月17日,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位于10米测风塔西北方向大约100米,海拔高约50米的地方,又建立起40米的测风塔,分别在40米、30米和10米高度分别安装风速仪测量风速。40米的测风塔由于建设高度更高,耗费材料更多,施工难度更大。市气象局工作专班的人员与河北测风塔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一起吃住在现场。当时正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时节,虽已到阳春,寒气仍袭人。施工过程中还经历过一次明显的倒春寒天气,市区气温连续3天在零下2℃。而测风塔位置靠近河南,地势又高,天气更加寒冷,施工现场附近的小水坑里结着薄薄的冰。现场更是“大风起兮尘飞扬,风钻衣内透心凉”。随着测风塔建设的高度增加,上面的风更大,气温更低,运送架设的材料的工作也更加困难,但参加施工的人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努力,40米高的测风塔终于建成功,测风的仪器也正常运转。
两个测风塔资料数据上传到湖北省气候中心后,经过专家的分析、研究和评估,认为大风口的风能资源丰富,稳定,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适宜安装风力发电机组,适合大规模开发利用。在发改委的联系和协调下,2005年7月,中国华能集团的领导和专家实地察看了风能观测点周围的地势地貌,现场调取了风能观测数据,对在此地建设风能发电场,大规模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发展前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后,经湖北省气象局牵线搭桥,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也派出专家,现场调研,实地考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