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8772|回复: 3
收起左侧

小草淮:王子城胡同的甩街记忆

[复制链接]
楼主

普通会员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3-25 16:41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8-7-12 08: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我的故乡王子城,在草店镇南3.5公里,一个名字仿佛童话城堡般的小镇。相传,明朝末年,邬家畈北边有一片柳林地,南来北往的行人都喜欢在此歇脚。后来,一位叫王子城年轻人就开了一家旅店,好方便行人投宿,他为人忠厚热情。人们为了记念他,于是把这片柳林地以他的名字命成新地名。记得小时候,王子城有许多童年的记忆,静幽的石板街啦,雕梁画栋的地古庙啦,遗留的后街菜园护城河氹啦。然而,我印象最深的是街北的胡同和大院子。

    听老人讲,王子城街北的胡同,在解放前狭窄曲折,岔道又多。这些小胡同连着各个寨城门楼,无论从小南门的校武场,还是西门楼的司衙堂,或从东边的文渊楼,总要回到街北胡同的大院子。每逢外敌入侵的时侯,街民们在这些错宗复杂的小巷里相互传信啊,撤民啊,巷战啦,和匪徒们躲起猫猫,很有趣。解放后,集镇有所改造,只留部分胡同保存了下来。

    走在街北胡同里,小噓秦砖汉瓦的支离破碎,大观毛草泥墙的茸茸而新。石条步儿高廊门坎儿,墩厚的木板门上嵌着一对对椒图不椒图,狻猊不狻猊的铺手门梡,让人敬而畏之。莲花文饰的石鼓尊伫立着粗圆的檀木,九梁十八柱的木构房古朴淡雅。褐色的布瓦和秋黄的毛草檐错落开来,挑杆的窗户外摆上类似泥菩萨的陶俑,再裱上各种窗花儿、或太公在此的箴柬。           

    记得那时窗花图案取材挺多,有纸人负耒,还配有意境小诗:不知负耒往何行,无索无牛怎代耕。耒奉神农当日命,安能教稼遂民生;也有纸人读书,丰姿俊貌一儒生,谅尔胸中学必精。何故朝朝窗下坐,未闻半句读声;还有金鸡开窗,不畏鹊来不畏鹰,羽毛虽满弗飞腾。吾今欲作窗前伴,原尔长鸣何未能。

    草.jpg


    由于胡同幽长曲折,小巷多半时间很寂静。不过每天清晨却很吵,首先是一串有节奏的勾扁担吱声,有时也有点水珠溅地的声音,这是巷里的街坊挑水回来了。在胡同的各个角落,和人类一起住在小巷的麻雀儿们也会早起。雀妈妈在家相夫教子,雀爸爸天一明,就得外出放食。当雄鸟找食归来,沉静的胡同又热闹开来,幼鸟们的饥饿声、争吵声与大鸟的劝和声交织在一起,叽叽喳喳,成语成音。吃罢早饭,放牧的人该出发了,羊咩声、牛哞声,挤挤傍傍,又是一曲美妙的农家乡音。

    小巷里面有一片开阔的四合院,街坊们都习惯叫大院子。院里有一株老刺槐树,夏天,人们在树下乘凉,男人们斗几把纸牌,或下几盘象棋。他们穿着短裤,赤着胳膊,有时往往为了一手牌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为了一步棋犹豫不定,常常引来对方不满:"又下蛋"!相对而言,树下的女人们,有的备格褙,有的校鞋样,有的纳鞋底,忙得不做声。

    夏季小孩子们也许不太怕热,也最调皮,他们成天惦记树上悬挂着的鸦雀窝,总是在大人们不禁意的时侯,爬上树掏鸟蛋。大家都清楚,窝里并没蛋,即使有,像韭菜那样换茬,也没那么快。因为那个没有玩具的农村儿童,读多了抗日小人书的他们,成天不求别的,找一找小兵张嘎上树藏枪的感觉,或是扮一扮躲在树丛中"侦察敌情"的小英雄。

    当然爬树,并不是每次都很顺利,有时刚爬上一两米,就被各自的家长拽下来,接着就是几粟子,哭哭啼啼一阵,一会儿又忘得一干二净,继续爬。这时,有家人在树下开骂了:"你这个打不死的程咬金,招呼点,回家我再收拾你"!

    赶巧,也有火上焦油的老头儿,对着小孩的家长说道:"你这个大図啊,小时候也不一个样,都是一个娘娘送的!你不陪他玩便罢,他自已玩你还管他"。自然,老头的话为小孩长了气,此刻,已经上了树的他们,或是在树上亮亮娇姿,或是对树下的大人做做鬼脸,或是干脆摘一片槐叶儿,含在嘴,吹上一哨,家长望着他们既无奈又好笑,也不再追究。



    那时的小孩子,根本不知道爬树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家长的担心,最终变成树下人们就此话题的闲喷,随着岁月的流淌,一天天长大,也渐渐淡忘。有时,孩子们也会蹭破衣服,或偶尔手扎进槐树刺儿,下树后自然少不了一些央求:"老娘,针用会儿","幺婶,帮我补补呗"!

    女人们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儿,也顾不上白棉布的稀有,首先将小手拳在手心,沾沾小手的污尘,然后又将小孩子的脸干抹了一遍,说道:"扎这么深,就不痛?",孩子们往往摇摇头泯嘴一笑,算是一个回应。日而长时,在树下做针线的女人们,尽管面对不一定是自己的小孩,但习惯了给这群淘气的孩子们勆为,也一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傍晚,大院子热闹起来,听艺人们讲评书或看皮影戏必不可少。人们搬着椅凳早早入场。戏台旁摆着一把太师椅,一道八仙桌,桌上有一个装好了的红铜水烟袋,还有冒着热气,馨着车云茶香的水壶,壶上绣着金陵十三钗美人儿。抽会烟,喝口水,这是为说书先生准备的。

    油灯幕有点白里泛黄,幕后台周围盘着几鞭艾叶绳,已燃着,马灯下横飞直撞的虫蝇自然少了许多。后台木柱用绳索拴连起来,而且用钉锚加以牢固,柱与柱之间的绳上挂满各个小傀儡人儿,有几个人的首饰特别花,像苗家人的头冠,其中一个还插了两条雉鸡毛,柱下有几个大木箱,一个堆有各种剧本的书,《四郎探母》啦,《三请樊梨花》啦,《穆桂英挂帅》啦。另一个木箱,叠放着备用的皮偶人儿。奏音师傅坐在箱子右边,敲拉弹打,各司其职。

    戏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开场了,油灯幕上忽闪忽闪一个人儿,说书人双手不停抖摆,给你一个从心所欲的姿态,口中也不闲着。穿越历史时空,柄执善恶忠奸、颠峰人生心性的灯幕缨络着、感动着台下的看客,一阵阵的叫好声接连而至。

    近几年,富裕起来的年轻人陆续迁入城市,留下一些年迈的老街坊坚守胡同。渐渐地,没人住的房子坍塌了,小巷也失去昔日的模样。偶尔在某一天的早晨,小巷内会传来"河南热馍"的单车小贩声,人们只能通过叫卖声臆想当年唱过书的胡同大院了。


    作者简介
    作者:罗保,笔名“小草淮”、“乘物游心”等,随县草店镇人。业余爱好乡土文学和地方文史。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24 11:09
  • 签到天数: 955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8-7-12 09: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5-23 09:23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8-7-12 10: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自古以来没有“王子”这个称谓,提起“王子城”,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西方社会的君主制,什么《王子历险记》、查尔斯王子等等。在天高皇帝远的随北山区居然出了个叫“王子城”的地方,人们就想到这个地方可能在某个朝代与某个朝廷有关,其实根本风牛马不相及。
        关于“王子城”这个地名的来历,小时候听大人说起过:往朝的时候,王子城处在交通要道,人来人往,有个叫“王子成”的人在河边上打草鞋卖,顺便这路人提供饮水。那时候王子城还没形成地名,连过路店都算不上,路人或起脚的骡帮们只是记住了“打草鞋的王子成”这个人,他们走累了想歇气的时候,要是有人问:“到哪儿歇一下?”有人答:“到王子成那!”久而久之,“王子成”就成了这个地方的代名,后来慢慢演化成了“王子城”。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9-1-23 16:37
  •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8-7-12 10: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返回文学沙龙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