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5247|回复: 1
收起左侧

致敬志愿军老兵!致敬最可爱的人!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1-1-19 09: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本帖最后由 随州日报 于 2021-1-19 09:34 编辑












    图片1-徐朝启
    图片2-李明海
    图片3-张明义
    图片4-黄万龙
    图片5-朱扶宏
    图片6-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图片7-李怀舟
    图片8-吴本武
    图片9-曾光廷
    图片10-张光全
    图片11-李世伦
      编者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雄壮的旋律,凝结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70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肩负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一段彪炳史册的战争史,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这段悲壮的历史,是我们永不磨灭的记忆,每一位为国奋战的人都会被铭记。随州日报推出抗美援朝老战士专题报道,通过他们的故事,致敬“最可爱的人”。
      致敬英雄,珍爱和平!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面对各种阻力压力,中国人民总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总能展现大智大勇、锐意开拓进取,“杀出一条血路”!
      ——习近平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要深入学习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不懈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
      (参观“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的讲话)

      李明海:身体两处被弹片击中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流 通讯员 李佳
      “在785.0高地阻击战中,一天,敌人的一发炮弹就落在我们身边,一个战友当场死了,我右腿和右脚分别被弹片击中,被另一个战友扶下来。”10月22日,记者来到家住随县新街镇政府院内老军人李明海的家中,曾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负伤荣立二等功的场景,对于现年92岁的老军人李明海来说仍然刻骨铭心。
      “当时动员赴朝鲜抗美援朝,我主动报名,补充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59师176团,1951年冬天特别冷,踩着冰跨过鸭绿江到朝鲜,第二年夏天在阵地上坚守了两个多月因负伤才下阵地的。”李明海说。
      在他的回忆中,第一次赴朝鲜,在阵地上一坚守就是一两个月才下阵地,确实有过饥寒交迫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飞机在头顶上盘旋,随时扔下炸弹,当时没有吃的,水也送不到山上去,困难是有,战友一个个倒在了身边,但不怕。”负伤后,老军人李明海在辗转回国疗养了七八个月后,他又第二次主动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直到1953年停战之后才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我们一个连只有8个人活了下来。”1944年,年仅16岁的李明海参加了新四军,先后参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还曾经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三等功,经历过多次生死之战的他,说到“8”这个数字时,声音却有些颤抖,眼眶也湿润了。
      1955年李明海复员后,1958年至1962年在黑屋湾水库巡库,1962年回到家乡新街镇墩子湾村(原名叫延安大队),陆续当过护林员、仓库保管员,后土地承包到户后一直在家务农。
      “他回乡后,我也一直不知道他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后来才陆陆续续地听说了一些他作战的经历,最后还是我主动跑到民政部门查阅他入伍的资料,帮他申请补办了复员证。”时任该大队副书记的老干部李明清提到他,一直说他从来不争不抢。

      黄万龙:唱着战歌秘密入朝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流 通讯员 包斌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随县均川镇永福寺村,抗美援朝老战士黄万龙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将在场所有人的思绪带回了70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
      黄万龙,随县均川镇永福寺村人,1933年6月出生,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4月复员。先后荣获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我报名参加,但是被‘刷’下来了。”黄万龙回忆,“当时领导说我还不满18岁,不能参加。”
      但是黄万龙的遗憾在两年后得以弥补。1952年下半年,黄万龙被编入中南军区暂编17团,坐着火车进入朝鲜。“一起的大约有5个师,坐了几天几夜的闷罐火车,途中大家都情绪高涨,反复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全世界人民团结紧》。”黄万龙说,“到达驻扎地后,部队首长强调,不准出营房,因为‘出去了以后美国人的卫星在天上能看到你’。”
      “据说我们这支部队是秘密入朝,当时板门店谈判进入僵局,我们随时可能有战斗任务。”黄万龙告诉记者,“在营地待了一个多月后,我们这支部队又秘密回国。”没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战斗,又成了他新的遗憾。
      1956年复员后,黄万龙回到永福寺村,担任过大队的会计、主任,还在村小学当了近20年的校长。“参军前没读过书,后来在部队里读书认字、看报纸、练书法。”黄万龙说,“虽复员60多年,但当兵是我一生的荣耀。”

      张明义:速成土味英语劝降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徐斌 通讯员 包斌峰
      1952年,20岁的张明义参军入伍就到了东北。
      “我们先到了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在那里训练了2个月,每天不断地上火车下火车。”张明义说,他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6军47师141团1营1连,之后他随部队渡过鸭绿江到达朝鲜新义州。
      进入朝鲜后,部队一般是白天宿营晚上行军。“白天不敢走,一天到晚天上的飞机不断,要么扔炸弹要么就是机枪扫射,晚上汽车也都不敢开灯。只要听到枪声一响,就知道有飞机来了。”张明义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敌人的飞机来了,他们当时的排长站着喊大家卧倒隐蔽,结果被飞机上的机枪扫射击中牺牲了。
      张明义回忆,部队离开新义州后,先到朝鲜西海岸一个机场驻扎了一段时间。有关资料记载,1952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16军全军入朝参战,在安州、价川、球场地区参加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担负朝鲜西海岸反空降、反登陆作战任务。
      张明义所在的部队是炮兵部队,他在炮兵排,主要对付敌人的坦克。“那炮弹,15公分的钢板可以打穿,我曾经打掉了两辆坦克。”张明义自豪地说,战场上会经常遇到投降的敌人,为此部队里还专门安排人教他们简单的英语用于劝降,从政治上瓦解他们。
      “哈喽,东特必额弗雷德,三冷特威哟佛么洛克林(Hello,don'tbeafraid.Surren⁃derwewillnokilling!),就是说叫他们投降,我们宽待俘虏,缴枪不杀。”60多年过去了,张明义现在说起当年学的速成土味英语,依然流利。
      朝鲜停战后,部队参加维护朝鲜停战协定斗争和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工作,这时候张明义还学了一点朝鲜话。“爸爸叫‘阿巴尼’,妈妈叫‘阿妈尼’,飞机叫‘边机’,‘一扫一扫’就是还有,‘阿布扫’就是没有。”张明义说,“这也是部队里教的,因为要和朝鲜人民打招呼交流啊。”
      1957年,张明义随部队回国,以上士班长复员回乡。

      朱扶宏:上甘岭上的侦察兵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徐斌 通讯员 包斌峰
      今年86岁的朱扶宏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走路带风。
      1952年,刚满18岁的朱扶宏血气方刚,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在洛阳街上报名参军。
      朱扶宏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和一起报名的20多个同袍先到襄阳集结,然后再到广水上了闷罐车。“在广水上车时,新兵老兵好几百号人,一路走了13天。”朱扶宏说。
      到朝鲜的时候,上甘岭战役已经结束了,朱扶宏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打扫战场,清理战友的遗体。“每个牺牲的战友身上都有一块白布,上面有他的名字和家庭住址,专门有人把这些刻在一块木板上,我们清理好就把他们抬到路边摆整齐,等人送上车。”朱扶宏说,“我们连全部去了,因为公路都炸毁了,只能用马车把战友的遗体运送到顺川平原去埋葬,这个工作干了一个多月。”之后的日子里,朱扶宏和战友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打坑道修工事。
      1953年,朱扶宏因为机智勇敢,被抽调到侦察连当上了侦察兵。“我们的任务就是战斗停止后,到敌人阵地边上去看看他们的火力部署,火炮有多少,在什么位置,画在纸上带回来。”朱扶宏说,有一次执行侦察任务,白天已经侦察过了,晚上再去的时候带路的朝鲜人民军走错了路,结果绊到铁丝引爆了燃烧弹,一个班11个人牺牲了7个,包括班长在内。朱扶宏也被烧伤了,至今腿上还有伤痕。虽然受伤了,但是朱扶宏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部队给他记了三等功,在医院治疗了半个多月后,朱扶宏当上了班长。
      1957年朱扶宏随部队回国,复员回到了家乡。“当年一起当兵去朝鲜的兄弟们都回来了。”回到家乡的朱扶宏依旧保持着军人本色,各种急难险重的事他都是冲锋在前。有一年,洛阳镇附近一个8岁的小男孩掉进了堰塘,水很深很凉,围观的一百多人都不敢下去救人。危急关头,朱扶宏跳下去了。获救的小男孩后来当上了中学校长,几十年来没有忘记朱老的救命之恩,每年都来探望。

      李怀舟:剩一人也要跟敌人拼到底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杨仪凡
      今年91岁的李怀舟老人,祖籍辽宁盘锦,1949年新婚不久的他便参军入伍。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李怀舟所在的38军115师,作为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赴朝鲜战场。
      战场上,几百架敌机在空中盘旋,丢下的照明弹使黑夜如同白天一样。朝鲜冬天雪下得很大,“每一个人发了一块方形的白布蒙在头上,趴在雪里和雪的颜色一样,敌人看不到,如果暴露了,那飞机会不断地循环轰炸。”李老陷入回忆。
      尽管在战争中武器装备比较落后,但是凭着克敌制胜、誓死力争的精神,中国志愿军把美军的一架又一架飞机击落。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爆发。战役刚刚开始的时候,李怀舟还是营里通讯班的通讯员,他所在的连一共128人负责驻守营地,需坚守7天7夜,条件异常艰苦。“外面天天下大雪,就在冰天雪地里趴着,趴一会儿班长就喊起来活动活动。”
      有一次敌人在五圣山发起了攻击,而38军115师装备只有步枪、轻机枪、重机枪,班长要求战士在敌人进入30米之内再开枪和扔手榴弹。“距离远了,手榴弹扔不了那么远,装备不足,没有那么多子弹。这时候手榴弹就像雪花一样,向山下的敌人那边撒去,敌军吓得鬼哭狼嚎,跑的跑,退的退。”
      “我们班上原有13个人,战后只剩下5个人,牺牲了8个。”当时李怀舟所在的38军115师的口号是“剩一人,也要跟敌人拼到底”,子弹打光了就用手榴弹,手榴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扔炸药包。
      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李怀舟老人泪水湿润了眼眶。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5年李怀舟回到国内,又先后驻扎旅顺、酒泉等地。他多次荣立三等功,并获得和平鸽纪念奖章。1962年李怀舟回到北京,1963年退伍到随县参加工作。
      李怀舟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民族解放事业,不怕流血牺牲,中国人的这种精神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
      如今,李老也经常会关注军事方面的讯息,他感叹祖国发展越来越好,军事实力越来越强劲,不惧任何国家的挑衅,勇敢捍卫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吴本武:随时准备为国牺牲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杨仪凡
      10月19日,在市卫计委的家属楼里,记者走进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吴本武家中,老人除了腿脚不太好外,耳不聋眼不花,眼睛炯炯有神,声音洪亮有力。
      吴本武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湖北潜江,16岁就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
      “那时候没有饭吃,我8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只有到处打零工、放放羊,维持生计。”吴本武陷入回忆。
      入伍后,吴本武一边学习医疗知识,一边进行日常训练。“我发现自己对当卫生员挺感兴趣,解剖啊、生理啊、救护啊、怎么止血啊,我就跟着学这些。”
      1952年5月,正在黑龙江培训的吴本武接到命令,要求立即前往辽宁省丹东市。“轻装上阵,身为卫生员,一个医药箱、一个挂包、一个背包两件衣服就坐上火车了。”到达丹东市之后吴本武才被告知是要去朝鲜打仗,而他们的任务是往返护送伤病员回国。
      敌军用空军昼夜轰炸,切断后勤运输线。志愿军回国伤员医疗护送队,就在这个生死线上穿梭。
      一次护送的中途,在朝鲜阳德,离中国5公里的地方,吴本武所在的636团不慎暴露了目标,遭到敌机疯狂轰炸。炮弹在身边炸开,阵地被炸得弹坑密布,笼罩在一阵阵浓烟里。
      “当时就震得我什么都不知道了。”炮弹炸出来很深的一个坑,轰出来的土把吴本武埋了起来,而旁边的战友,已经牺牲了。
      谈到这些悲痛的记忆,吴本武黯然神伤。1952年7月,吴本武终于回到了祖国,回来之后一直从事医疗工作,1993年从市卫计委退休。
      “当兵是义务,军令如山,随时做好为国牺牲的准备,走在革命路上,没有时间多想。”吴本武寄语青年,“活着就是幸运,和平年代要发奋图强,更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曾光廷:保家卫国是军人的职责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杨仪凡 通讯员 吴志强
      10月13日,记者来到抗美援朝老兵曾光廷家中,胸章、奖章、纪念章、军装照、革命军人证明书、立功证明书……整齐地摆放在桌面。
      回忆往昔岁月,90高龄的曾老精神一下就抖擞了起来:“我此生最不后悔的就是入伍当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作为军人的职责!”
      1951年的一天,曾光廷所在的15军29师刚跨过鸭绿江天就黑了下来。
      朝鲜的冬季夜晚异常寒冷,每个人只有一身夹棉的军装,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战场,根本不足以御寒。“行军一停下来,浑身都冻得发抖,被汗水湿透的衬衣贴在后背更使人冷得难受。”曾老回忆道。
      为阻止志愿军入朝参战,敌军派遣了大批的战斗机进入行军队伍上空,投掷了大量的照明弹,照明弹挂在空中如同白天一样,地面一目了然,敌机狂轰滥炸一番后,伤亡惨重且分散的部队重新上路快速前进,天快亮时才开始宿营。
      “当时战况非常激烈,子弹‘嗡嗡’地从耳边飞过,炮弹就在身边炸开,但是我们依然得撑住……”曾老讲述着当年残酷的战斗经历。
      在上甘岭战役中,上级要求曾光廷所在87团担架连前往五圣山前沿597.9高地执行任务。由于敌人对通往前沿阵地的道路严密封锁,担架连又必须按时到达指定阵地,通过封锁线时敌人的炮火十分密集,伤亡很大。
      虽然任务艰巨,但战士们的斗志从未减弱。“前面的战友不断地倒下,我的胳膊也负了伤。凭着为战友报仇的勇气,我们终于通过了封锁线,按时到达了阵地。”曾老说。
      后来,因作战出色,加上上过学,曾光廷成为了一名通讯员,任务是在规定时间里将上级命令传达至连级以上的部队。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曾光廷一直留在部队,直到退休。从担架员、通讯员、排长、司务长……到教导员,他始终保持着一份军人本色,无私奉献,勇往直前。
      曾老的女儿曾平说,他在家时总是念叨着那些年战斗的事情,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心心念着的还是自己的战友们。
      摩挲着与战友泛黄的照片,曾老用颤抖的声音缓缓地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见到战友黄顶善,有关于他的任何消息请联系我。”

      徐朝启:永不忘记的番号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流 通讯员 包斌峰
      身着绿军装,虽拄着拐杖,走路颤颤巍巍,但握手时格外有力。这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徐朝启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徐朝启,随县洪山镇店子河村人,1931年2月出生,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8月入党,1958年复员。先后荣获解放华中南纪念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数十枚军功章和奖章。
      “我是第66军第198师第593团的。”徐朝启老人说。
      这也是老人对抗美援朝唯一记忆清晰的事情,随后的采访中,他对入朝作战的时间前后矛盾不一,而且对战争经历已记不起来。
      “父亲在1949年参加解放荆门的战斗中,头部负伤,现在对抗美援朝战斗的记忆已经紊乱。”徐朝启的小儿子徐剑告诉记者。
      “以前我们多次来慰问过徐朝启老战士,也了解过一些他的经历。”洪山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杜鸿说,“我们推测老人很可能多次入朝作战,才会出现入朝时间前后矛盾的情形。他入朝作战时任副排长,回国后升至连长,这已经能够说明一切。”
      记者查询史料获悉,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下辖第196师、第197师、第198师,1950年10月入朝作战,先后参加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3月奉命回国休整。1952年6月,该军新组建炮兵部队入朝作战,1953年11月回国归建。
      徐剑告诉记者,1958年老人因病复原时,当时上级准备将其安排至武昌造船厂或武汉一所大学任职,但老人执意回家务农,而且一生从未向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父亲最喜欢的衣服就是军装,逢年过节必然身着军装,头戴军帽。”徐剑说,“这已成为父亲深入骨髓的习惯。”

      张光全:一腔热血保家卫国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巧玲 通讯员 徐敏
      “自愿参军去抗美援朝!为祖国而战,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10月22日,记者来到市中心医院家属院内老兵张光全家中。这位已经92岁高龄的老战士,口齿不再清晰,记忆力也大不如前,但提起参加抗美援朝的那段经历,他的情绪顿时有些激动,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在张光全的提示下,儿子张春松从抽屉里翻出老人珍藏的“宝贝”,用五层花布手绢细心包裹着,里面有立功证明书、复员军人证明书和抗美援朝纪念章等。这本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上分别记录着,张光全在1951年10月、11月曾两次荣立三等功!
      1950年12月,22岁的随州三里岗小伙儿张光全响应号召踊跃报名应征入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为家中的长子,我得给弟弟妹妹们带好头!”
      1951年冬季,在接受专业的军事训练后,张光全跟随部队向朝鲜战场进发。“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2师604团2营5连的……”至今,张光全还清晰记得自己当时所在的部队。当时正值严冬,朝鲜气温甚至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由于美国飞机经常来轰炸,跨过鸭绿江的部队白天只得在丛林中隐蔽,夜晚才开始向前线进发。“为了隐蔽,我们很多时候不敢做饭,只能一把炒面一把雪,将就着填填肚子。”张光全回忆,为了尽快到达战场,当时整支部队迎风踏雪连续行军了整整28天!
      极寒之地洒热血,伤残亦无悔。张光全说,电视纪录片里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衣着单薄,为了伏击敌人一动不动埋伏在阵地里,在严寒中有的活生生被冻成了“冰雕”,这些场景他在战场上都亲眼所见,回想起这些牺牲的战友他直抹眼泪。当时战场很残酷,很多地方积雪没过膝盖,有的甚至有一米多深。1951年11月25日大反击战中,张光全踩着厚厚的积雪冲锋陷阵,奔跑作战时跑掉了鞋子和衣物,他的手指和脚趾因为严重冻伤被手术截掉,落下了残疾。
      1952年,张光全在朝鲜战场上因伤回国治疗。康复后,他在国家开办的伤残军人学校接受了集中教育。1956年退伍后,他回家乡被分配到随县第一卫生院(现随州市中心医院)工作直至退休。经历过浴血奋战的张光全始终保持军人本色,虽然手指有残疾,还是努力练习写字、打算盘等,丝毫不影响日常工作,将吃苦耐劳作战精神体现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张光全说,从军虽然只有短短六年,但是这些记忆和经历是一辈子的。

      李世伦:一夜巡逻一百多公里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彭晓华 通讯员 黄萍 李军
      10月22日,广水市应山街道办事处三里河社区一户老宅门前,一位精神矍铄、腰板硬朗的老人正在扫地。这位老人正是抗美援朝老兵李世伦。
      李世伦出生于1938年,12岁就成了孤儿,兄弟四人相依为命。二哥李世高1950年应召入伍。1953年,李世高所在部队遭遇美军战机轰炸,近百人丧生,仅5人幸存。李世高腿部受伤,侥幸逃过一劫。伤好后没多久,他再次奔赴前线。
      二哥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李世伦,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像二哥一样,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7年10月11日,我正式入伍,从孝感市大悟县出发,坐了7天7夜的火车,到了朝鲜。”已是耄耋之年的李世伦字句铿锵。
      “他参军的时候,我正怀着头胎,都快临盆了。”老伴吴维英在一旁接过话茬,“但没有国,哪有家!”
      到达朝鲜后,李世伦被安排到边防巡逻,驻守“三八线”,3个班轮流值守,每个班9个人,一个小时换一次班。
      “那里山多、水多、树多,积雪有1米多深,人陷进去就爬不起来了。”不到两个月,一名和李世伦同期入伍的老乡牺牲,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1957年的冬天。
      “最冷的时候,气温降到了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只要在野外待一会儿,每个人的脸颊、鼻子、耳朵上都结上了厚厚的冰霜,头发上还挂着冰柱哩!”
      漫长的“三八线”,布满了李世伦和战友们的脚印。野外自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志愿军战士们靠着积雪充饥,经常一夜要巡逻一百多公里。
      除了日常巡逻,志愿军士兵还帮助朝鲜人民修房子、修公路、修水库。因为表现突出,李世伦获得了“五好战士”奖章。
      1958年10月,最后一批驻朝战士回国,李世伦回国后,随部队驻守在河北省沧州市。
      1961年,李世伦复员返乡,和亲人团聚,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他始终保持着在部队时的优良作风,家虽小,但收拾得井井有条。在李世伦家中,记者看到了一沓沓荣誉证书,有《党员示范经营户》《光彩之星》《纳税先进个人》等等。
      认识李世伦的人都说,参军时,他是保家卫国的好战士;退役后,他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3-16 14:00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1-1-19 14: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