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2-6-6 12:22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本帖最后由 随州日报 于 2021-3-7 20:25 编辑 ! G" l% Z0 Y, e( [1 J
, D# S$ ` G- K" t4 |" J
红色丰碑昭后人 ' _+ c% ?0 f" `" h( W* u
——探访解放战争时期江汉军区革命旧址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董斌 通讯员 申兴木 江汉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洪山镇周家湾司令部旧址((徐斌摄)
; e/ i9 B0 M8 Q% }: S5 T( e3 c7 L( Y. _( J* \
编者按:
1 d. a$ u( i4 q' @# y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他们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顽强的奋斗、无私的奉献令人感佩。. ?* J2 R& b4 e7 z$ b
随州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这里涌现出一批光照千秋的先烈,形成了一批有纪念意义的革命遗址、遗迹,他(它)们是我们随州宝贵的精神财富。
( m. }5 e/ c J! B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本报策划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红色足迹映初心”系列报道,派出记者探访全市境内有纪念意义的革命遗址、遗迹,凭吊先辈们战斗过的地方,推出一组烈士事迹的追忆报道和一组革命遗址的纪实报道,旨在传播随州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江山留胜迹,昭示后来人。
/ D" a6 O2 r" N! o9 p9 v5 q& E 随县洪山镇双河周家湾,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庄,因解放战争时期曾是江汉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而永载史册。
) D E' z+ M; @5 ]' K 3月3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红色遗迹,追寻历史的记忆,重新触摸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革命先辈的初心与使命、忠诚与信仰、奋斗与担当。
5 o9 G/ ^1 t" f Q! T 出洪山镇双河西行约2公里,便来到周家湾。只见一道绿色山脉逶迤延伸着,山脚下几十座红砖瓦房顺山坡排开,村子前有几口大堰塘,可谓山清水秀,地形隐蔽。5 } M6 W( e$ l8 f" j9 E+ t* H/ F
来到紧靠山坡的司令部旧址,历史照片上那一排老式斗拱土砖瓦房,仅剩下三间,黑瓦、土墙、旧木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也是历史的见证:70多年前,江汉军区司令部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着大江汉地区的军事斗争,为红旗漫卷荆楚大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S8 P8 G8 {6 F% B0 ~ y# D
据史料记载,1945年9月,随州境内就建立了江汉军区、江汉区党委,人们称之为“前江汉”。1946年6月,中原突围开始,江汉军区部队掩护南路部队突围到鄂西北,组成了鄂西北军区和鄂西北区党委,“前江汉”的历史使命终止。3 k7 o0 g+ A* m9 P2 c7 o8 Y; N' n
1947年12月6日,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东进的晋冀鲁豫野战军12纵队和中原独立旅在黄安县(现红安县)华家河胜利会师,奉命组建了新的江汉军区,人们习惯称之为“后江汉”。军区由赵基梅任司令员。同日,中共江汉区党委、行署成立,刘建勋任区委书记,郑绍文任行署主任。
" A- I5 q/ C5 R, ?* A 12月17日,江汉区委机关和军区部队顺利到达随南洛阳店、贯庄;19日到达三里岗尚店,司令员赵基梅病逝,由张才千继任。24日,首脑机关进驻洪山镇双河周家大湾,下属参谋处、政治部、器材科、警卫连等亦驻该湾。包括地方干部1000人在内,江汉军区共有1.2万多人。4 r9 M) @, N" y7 H5 k5 [/ O8 j5 W
从1947年12月至1948年4月,江汉军区部队先后解放随县等16座县城和广水、沙洋等150多座重要集镇,解放区面积扩大到10万平方公里、800万人口,军区部队发展到43000余人,胜利完成了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任务。1948年5月,江汉军区奉命与桐柏军区、鄂豫军区合并,组成湖北军区。! F4 v" p3 R! c7 E) Z
“江汉解放区的建立,直接威胁着国民党据守的华中重镇武汉及其长江防线,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建立了后勤基地。”陪同采访的洪山镇文化站站长艾文章说,“江汉军区司令部旧址”作为红色遗迹,于2014年被省政府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铭记。7 p6 d2 O. p" b2 T; R7 r
在洪山镇双河学校一角,“江汉公学纪念碑”巍然挺立,碑后是江汉公学校史陈列馆,那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和泛黄的图书,记录着战火纷飞中江汉公学的历史。双河学校教师、讲解员吕涵说:“江汉公学的办学历史,就是一场血与火的历史,学员们在战争中学习、成长,并最终投身革命与建设事业……”' Q' v& p1 C8 o
1948年,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为解决新解放区干部不足的问题,江汉区党委及时做出决定,创办江汉公学。校长由江汉行署主任、军区副政委郑绍文兼任。从1948年2月创建至1949年7月结束,江汉公学共办了4期,为革命培养了1200多名干部人才。他们毕业后迅速走向工作岗位,数十人在建国前后的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大部分人后来成为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F9 t2 K) ?3 r1 S* V, h
“永追前哲革命摇篮劲,长启后人江汉公学雄”。如今,这里作为“江汉公学旧址”,已经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o! H) g" m: L. W3 |
同样在战火中诞生的《江汉日报》,则吹响了进军的号角。1948年6月,江汉区党委在双河创办机关报《江汉日报》,初为油印,9月1日改为铅印,日发行量多时达7000多份。由许道琦任社长,顾华任总编辑,报社编辑部驻双河李氏祠堂。《江汉日报》从创刊到终刊的1年时间里,在艰苦的环境中共出报130多期,见证了解放战争由防御到反攻的历史性变化,极大地鼓舞了革命斗志。* n. q9 @ |1 n9 q
1949年5月20日,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军区在孝感花园成立,李先念任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江汉区党委、行署撤销。《江汉日报》改名为《湖北日报》,成为中共湖北省委机关报。
5 O0 m2 ?0 p# @# R0 v 2003年,一批湖北日报老报人带领年轻记者探访双河故地,曾经的编辑部所在地李氏祠堂已不见踪迹,遂择址立“江汉日报纪念碑”并亭,以示纪念,昭示后人。
/ q# X" J4 m/ ]& S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如今,在洪山镇西游记公园景区内,江汉军区、江汉公学、江汉日报历史陈列馆与张体学在随县纪念馆一起成为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每年吸引数千人前来参观学习,感悟红色文化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5 W v- p2 F+ w! k j3 s 烽火忆当年,精神永传承。如今的革命老区洪山镇,已发展成为随县旅游大镇、农业强镇、商贸重镇,全省小城镇建设“楚天杯”创建示范乡镇。洪山镇党委书记饶涛说:“我们将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以创建‘湖北旅游名镇’为目标,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此带动特色农业、集镇建设和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玲珑小市’,让老区人民生活更美好。” ) K8 b; V" h( B* W# ?3 Z
1947年 12月,江汉军区首脑机关进驻洪山镇双河周家湾,指挥建立和巩固江汉解放区—— . A7 v# n2 d: D6 P7 H6 T6 ]
红旗漫卷荆楚地
* w/ I' }1 `9 F: _) t$ e8 e- e! E7 [* d0 M- u) ^& M; ]$ h, R
江汉独立旅攻克随县城
' V D# g- b3 W# T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杨仪凡 + {+ O! ]. ?# I4 t; D U
194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汉军区独立旅以摧枯拉朽之势,连克京山、钟祥,随后开进大洪山西侧的张家集,边休整边侦察随县城的守敌情况。0 ~: O% o8 {- f
鄂北重镇随县城,是随枣走廊的咽喉,又是武汉通往鄂西北的要塞,国民党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这里。为保住随县城,国民党湖北省政府派少将何师尹率第四保安总队的900多人驻守,加上三专署直属大队随县保警大队及京、钟两县逃进随县城的残兵败将,总兵力有2000多人,由三专署专员曹勖兼任城防司令,何师尹为副司令。' Z$ r8 z. G( M1 f7 Y
为策应襄南分区的反“扫荡”,扫清开辟洪山、鄂中地区的障碍,江汉军区决定解放随县城,攻城任务由军区独立旅和一分区部队担负。1948年1月5日,江汉独立旅在军区司令员张才千、旅长吴世安的率领下,由张家集向随县城进发。2 C0 I% F/ ~$ A: r! J
为吸引一部分城内守敌到城外去消灭,削弱敌人的守城力量,独立旅政治部敌工科长蔡光耀带领一个侦察排到随县城附近引蛇出洞,曹勖果然上当。他以为这只是共产党的小部队活动,便派一个省保安大队出城追击,蔡光耀率队且战且退,将这个保安大队引进了安居镇。1月6日晨,这个神气十足的保安大队向安居镇西山开进,遇上了东进的江汉独立旅三团主力。经过一阵冲杀,毙敌40多人,生俘50多人,残敌逃回了随县城。正当这一仗打得激烈时,施占元奉命带着国民党随南联防大队前去解救,他见此情景大惊失色,立即调转方向,狼狈地溜走了。独立旅兵分3路乘胜追击,7日下午3时前基本扫清外围,将龟缩在城内的国民党武装全部包围。7 z( @. G& h: ?% \* @5 P
按照军区作战计划,吴世安旅长、齐勇政委对围歼随县城守敌作出全面布置:独立旅二团主攻土城东门;三团主攻青城北门;一团为预备队,位于东门外,并准备一个营轻装相机参加攻城。江汉一分区基干团和随南指挥部在城西涢水河沿岸助攻西门,基干团三营配合独立旅二团三营攻南门。一分区基干团由独立旅统一指挥。江汉独立旅攻城指挥所设在城东八角楼,绷带所设在擂鼓墩。8 `* d! c9 Y; c4 M& t$ _
1月7日下午6时,总攻开始了。独立旅三团迅速炸开北门,战士们冲入青城内,与敌展开巷战。紧接着,二团掩护爆破组炸塌了东门城楼,守敌40多人丧生,侥幸者四散溃逃。二团二营攻入土城内,分头向西向北扩展,进至大十字街后又向青城发起攻击。二团一营用柴草填护城壕搭梯登城后,两个连围攻驻守天主教堂的警察大队,一个连追敌至西门与一分区基干团会合。
2 H! w# R, J- C: b. j; d 这时,土城内敌警察大队已全部被缴械,但青城大南门一线之敌却仍在负隅顽抗。当攻城突击队冲到城下时,他们竟点燃了蘸有汽油的棉花向城外乱扔,熊熊烈火烧了“半边街”及青城下的民房。攻城部队爆破组机智勇敢,迅速炸开南门,突击队战士趁机冲入青城,由南向北直捣福音堂曹勖总指挥部。一分区基干团三营的两个连攀梯进城后,也向敌总指挥部逼近。. s8 v+ T9 u W* j% b7 T S
最后,江汉独立旅二团、三团和一分区基干团于福音堂胜利会合,活捉了何师尹及国民党国防部武汉指挥所战地巡视组组长、少将周齐镇等人。此次战斗只进行了两个多小时,除曹勖和谌文轩(县长)化装逃脱外,全歼随县城国民党守军,毙伤180多人,生俘1400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随县城宣告解放。5月,国民党军队占领随县城。6月4日,江汉独立旅收复随县城。10月17日,国民党军整编85师一部占据县城。18日,国民党军溃退。19日,随县城第三次解放。12月底,随县境内国民党军全部肃清。
& A- q6 S n8 [2 ] 随县城的解放,拦腰斩断了国民党的襄(阳)花(园)公路防线,使江汉、桐柏两解放区连成一片,为牵制国民党兵力,配合刘邓大军建立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y2 S {/ ~- a' E0 {7 X0 H5 Z; N
$ D! e' d, e# Q$ U
8 O B) Q; n. a$ g战地办学育栋梁 6 L# j) ]' T- H9 Z! ~3 @
——追忆解放战争时期江汉公学校长郑绍文
. t3 L! S2 z5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流
3月3日,随县洪山镇双河学校,正是下课时间,沐浴着温暖阳光,学生们嬉笑打闹,朝气蓬勃。教学楼与学生宿舍之间,江汉公学纪念碑静静伫立。
( I* l% w1 A/ b o2 K9 s 这里是江汉公学旧址所在,解放战争时期,千余名军政干部从这里奔赴各地,献身革命事业。
7 u0 u0 L% l* t. E 据史料记载,1947年12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晋冀鲁豫野战军12纵队和中原独立旅在黄安县(今红安)合并,组成江汉军区,同时成立汉江区党委、行署。不久,江汉解放区领导机关来到大洪山茅茨畈、双河一带,区党委、行署及军区司、政两部驻进了双河周家大湾。1948年2月,江汉公学在双河筹建,3月初开学,校长由江汉行署主任、江汉军区副政委郑绍文担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随县洪山镇周家湾村,寻访这位革命先辈的足迹。
$ o2 _" s) @ @- c } 郑绍文,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潼南县的一个地主家庭,早年求学于北京农业大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R1 {' l* V$ u6 N, ^
根据刘邓的指示,江汉军区肩负着“消灭敌人,土地改革”的使命从黄安出发,所向披靡。打入随县以后,针对柳林店一带出现违反土改政策、急性土改、乱打乱杀的现象,郑绍文提出了“正确执行中央的土改政策,应当纠正过急过左的土改工作”的意见。不久,《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任弼时所写的《土改中的政策问题》一文。文章见报的当天夜里,军区、区党委就向各地传达了文章的精神,及时制止了乱打乱杀的现象。1948年4月,为了总结急性土改的经验教训,彻底纠正“左”的错误,江汉区党委在双河召开会议,决定以军区和行署名义发布一个“联合”布告,布告是郑绍文根据1944年李先念同志的“外围区工作指示”写的,布告指出,即使是富农、地主,只要为我军工作,也可算作本军人员,一律加以保护。布告发出后,离家出走的富农地主纷纷归来,工商业日渐兴旺,军队和地方的同志也心情舒畅。3 j' W& e& p8 b6 H% h
郑绍文一向强调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提倡要把知识分子争取到革命队伍里来,扩大干部队伍,提高干部素质,适应革命形势大发展的需要。1948年3月,江汉解放区培训干部的基地“江汉公学”开学。郑绍文除运筹江汉军政大事外,还每期亲自授课,给学员讲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组织学员参加群众运动和劳动锻炼,培养学员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劳动观点。他通过现身说法和循循善诱,将一大批有一定抱负的知识分子培养为革命干部。到1949年7月,江汉公学共办了4期,培养出1200多名党的干部,解决了当时干部不足的问题。
" U* S* ]' @& N% n* G 当时郑绍文虽身兼要职,能征善战,功劳显著,却自我要求非常严格,过着清贫的生活。周家湾村老人回忆,当年他穿的是用柳树皮染绿的土布军装,破了烂了,就请乡亲帮他缝缝补补;从地主家缴来的一块大牌匾,下面垫上砖头,就是他的办公桌。对老百姓,他关爱有加,新中国成立前夕,江汉军区离开双河,周家大湾全体村民挥泪送别郑绍文及他的战友。. V X" u: M x
新中国成立后,郑绍文历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副秘书长、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长、司法部副部长。1979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成员。1984年中央批准他享受正部级待遇。他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93年10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8 \; H6 a3 x7 l( ~4 ?: M* K5 W
( I+ _. M% ^, c* V9 q党史撷英江汉公学:枪林弹雨书声琅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杨仪凡
- C0 E1 C$ Y2 z. D+ \: N$ X
4 Y4 X7 I3 Q5 H+ c 图片2-江汉公学校史陈列馆内景
1 Y$ u9 P% `6 M1 p4 ^
* Z z7 y0 w& g$ s+ C) Q9 n9 \# m解放战争时期,在随县洪山镇创办了一所干部学校名叫“江汉公学”。它是江汉解放区培训干部的基地。公学于1948年2月底筹建,3月初开学,校长由江汉行署主任、军区副政委郑绍文兼任,华大魁、张斧先后担任副校长,具体主持学校工作。6 \, [ F, F% I, ~7 c8 I5 b
3月3日,记者走进位于随县洪山镇双河学校内的江汉公学旧址,江汉公学纪念碑矗立在此,其后是江汉公学校史陈列馆。走进馆内,跟随讲解员吕涵的步伐,一件件饱经风霜的物品,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图片,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让参观者置身于江汉公学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长河中,顾盼流连。 “我们是江汉人民的儿女,我们是一群知识青年,固有的热情敏感,哪能忍受那法西斯的专制黑暗,在新民主革命高潮的今天,为了祖国的民族独立,人民的自由幸福,走上解放战争的前线……”《江汉公学校歌》唱出了办学宗旨,公学原本是为培养江汉解放区所需建设人才而开办的,后由于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很快,学校学员的来源和毕业后的工作分配,都大大超出了中原解放区的范围。 江汉军区部队跨越平汉路后迅速展开,短短的一个多月内连续解放十几座县城,从华北解放区带来的千名地方干部远远满足不了开辟新区的需要,为尽快解决新解放区的干部问题,江汉区党委及时作出决定,创办江汉公学。这就可以把大批新知识分子吸收到革命队伍里来,同时也为从蒋管区转来的地下工作者和进步学生及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据《江汉公学史稿》记载,自1948年2月创建江汉公学到1949年7月与鄂豫公学合并,成立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江汉公学共培训了4期学员。5 x) Q* S# w1 I" b
付展卿,人民银行随州市中心支行离休干部,江汉公学第一期学员。记者联系上现已96岁的老人,他回忆说,自己是从洪山地委办的知识青年训练班转入江汉公学的,被分到第三组。
; {: c8 _0 Q- ]$ Y/ U& z 上课的内容包括形势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理论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政策教育等。老人回忆道:“当时以学习文件、听首长报告为主,学员联系思想实际通过小组讨论,逐步消化。”9 [4 S) ]" t( |1 R% h
“农村的祠堂、庙宇、山坡、河滩、稻场、树林,到处都是江汉公学的学堂。讲课时,一张方桌一条凳,就是讲台。学员们拿背包或石块当凳子,伏在自己的膝盖上听讲记笔记。”回忆起当时办学条件的艰苦,付展卿老人深有感触。- r, F) Z- d2 _$ j+ p4 r
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江汉公学培养了来自解放区、蒋管区和若干大中城市地下党送来的以及少数来自台湾、香港等地的进步青年1200多名。他们毕业后都走上了夺取全国最后胜利的斗争前线,其中有数十人为解放战争献出了宝贵生命;绝大部分学员也在当时和以后的生涯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_+ O1 F4 U$ V7 U8 Y# c2 J/ m1 y# z" m# \. [& @
" I. e# N I' n! c' L5 P
% F$ S; M f+ g% \# K : v8 r& t0 b3 ^9 A O }8 z
《江汉日报》:战火硝烟谱“战歌”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流
图片2-位于洪山镇西游记公园内的江汉军区、江汉日报博物馆 D4 _7 A/ n2 M
3月3日,走进随县洪山镇西游记公园江汉日报纪念馆,翻开里面陈列的部分文物资料,它们传递着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喜讯,真实地记录了一页页交织着血与火的历史。 ) Y, i3 B8 `9 C1 d$ h
1 v: [ g6 T: Z: N 1948年,北方解放区不断扩大,江汉军区司令部等领导机关迁驻双河,接受“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新战略任务。好消息如春汛潮涌,革命形势的发展呼唤着一张传播胜利消息、鼓舞革命斗志的报纸。
; h0 h2 F' ~8 _4 o$ H, }4 L 1948年6月,《江汉日报》在今随县洪山镇双河李家祠堂创刊,一批热血青年在物质匮乏的峥嵘岁月,“抱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本着为人民服务之旨”,“向江汉区人民以至蒋管区人民传播着、坚持着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伟大思想,倾听着、反映着我江汉千百万人民的呼吸和声音。”电台和印刷厂分设在余家水寨和艾家老湾等地。报纸始为油印、石印,9月改为铅印。工作人员最初只有11人。
( o5 Y6 Z7 _" h* x, d 但艰苦的环境丝毫没有影响这群年轻人的创业激情。李家祠堂既是编辑部,又是他们的宿舍。玩命工作到夜深人静时,拆下门板往地上一搁,便呼呼入睡。当时的印刷厂只有两位熟练工人和一架破旧的四开平台机。高悬在屋梁上的汽灯,是排字时最高级的照明工具。有时汽灯坏了,排字工人便像表演杂技一般,左手举着蜡烛和托盘,右手从架子上拣字。为了节约用油,他们经常上山割松脂点灯,那满屋子的松香味儿,伴着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夜。2 S: T# ?, E/ @ O- X: u" g
《江汉日报》创办之际,正是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之时,报社工作人员一手执笔,一手拿枪,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战歌”——9 F3 M. G7 U. I4 Z8 D2 g- M
1948年9月28日,江汉部队攻占应城,记者廖挺深入火线采访,不幸中弹牺牲,把生命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国民党驻守华中的白崇禧桂系48军,对江汉地区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10月14日,编辑部出版了第18期《江汉日报》后,便接到反“扫荡”的命令,随区党委转移。当晚,在宁静的山村艾家老湾,工作人员悄悄隐藏印刷器材,把字架藏进附近山洞,把铅字就近埋在山沟,把机具沉入堰塘……印刷厂50多名职工组成反“扫荡”小分队,靠十几杆枪与敌人浴血鏖战。12月3日,小分队在钟祥张家集月亮门与敌军迎头遭遇。战斗中,青工陈宗义光荣献身。行政股长季强被俘后趁敌军休息时,从山崖上跳下逃跑,遭敌军集中火力射击,英勇牺牲。
/ g: {! C$ F& q: K, y! n 《江汉日报》在战火中编印出版,每期印发3000份以上,多时达到6000到7000份,4开4版,每期的刊载量2万余字,经常以显著的版位和醒目的标题,报道全国和江淮江汉地区解放战争的捷报,发布一系列关于发动群众、支援解放大军渡江的评论、消息,对支援前线和支援大军南下起到了鼓动作用。
& Z8 s- Y# j" K( [( ~, T" V7 A 从创刊到终刊的1年时间里,《江汉日报》共出报130多期,见证了解放战争由防御到反攻的历史性变化。5 q. \$ O- E: O u0 Y, s
1949年6月1日和2日,编辑出版了第105期及终刊号106期,《江汉日报》胜利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5 x) p: W" `* Q, q9 i. x
1949年7月1日,以《江汉日报》班底为主创办的《湖北日报》正式出版。
- R/ [# {" N( D 2003年,湖北日报老报人探访故地,在双河择址立“江汉日报纪念碑”,以示纪念。
8 @/ ~/ j; {8 q; a: T1 h 大洪山留下的革命传统在一代代报人身上传承,《江汉日报》的血液在一代代报人的脉搏里奔涌。70多年过去,湖北日报社已发展成为拥有11报11刊5网站和1家出版机构、8个公司的综合性传媒集团。9 n9 F: n. }# P. d) I% d
+ P, j* s) K1 x% m# h6 \5 @& p
$ L/ @* R6 O+ [) |% E2 {: b
9 N, T' \& g5 n: w0 D0 V. b3 m+ y/ W+ E, E,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