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2038|回复: 0
收起左侧

鄂豫协作共绘生态文旅新画卷 ——全国首例跨省竹筏漂流项目的创新实践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李文军摄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黄芳芳 通讯员 刘阳  
      暮春的桐柏山北麓,淮河源头的砚儿沟河碧波荡漾,一叶叶竹筏载着游客顺流而下,在鄂豫两省交界处划出优美弧线。全国首个跨省竹筏漂流项目自3月18日试运营以来,以“三天营收破十万、单日客流超五百”的成绩,成为省际文旅协作的“破题之作”。投资3860万元的生态工程,串起鄂豫三村的绿水青山,蹚出一条“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生态共护”的跨省共富路。  
      破界共治 从“争河滩”到“共护河”  
      在4公里的鄂豫共有河段上,“鄂豫联合党组织”的红色标牌格外醒目。曾因行政区划壁垒导致“河权不清、治理分割”的砚儿沟河,如今在“双镇长负责制”下实现深度融合。原淮河镇副镇长张成友回忆:“我们开了38轮协商会,从股权分配到垃圾桶摆放,事事达成共识。”  
      湖北随县淮河镇西二道河村、龙泉村与河南桐柏县月河镇老街村河道资源各占5%股权,其余股份由运营方统筹,形成“风险共担、红利共享”机制。联合党组织每月召开联席会,同步推进河道整治:湖北段新建蓄水坝与河南段生态护岸无缝对接,4.5公里河道统一亮化绿化,沿岸观景台、亲水平台按两省游客需求设计,实现“一河两岸景同美”。  
      在漂流起点的抱朴谷景区,鄂豫界碑旁的游客中心里,两省旅游标识并肩而立。武汉游客刘女士手持“联票”感叹:“以前跨省游玩要换攻略,现在一筏漂两省,省心又新鲜!”数据显示,试运营期间跨省游客占比达65%,“一河激活两省游”效应显著。  
      一筏串珠 从“单点游”到“全域兴”  
      竹筏漂流如“金丝线”,串联四大景区:从国家4A级景区抱朴谷出发,途经神农部落、淮河湿地公园,最终抵达“华中第一漂”西游记漂流终点。全程4.5公里河道保留自然肌理,融入河南非遗皮影戏、湖北淮河舞狮等文化节点,让游客感受两省风情。  
      “过去游客只玩1天,现在平均停留2天,民宿入住率提升40%。”淮河镇镇长熊华昌介绍。竹筏漂年运营期长达10个月,填补传统漂流“夏季独旺”空白。清明期间,周边农家乐增收30%。下游规划的“夜漂经济带”将打造灯光峡谷、实景演出,让淮河源夜晚变身“流动剧场”。  
      筏工张连礼过去仅夏季忙碌,如今从4月到11月都有排班:“旺季月入6000元没问题。”竹筏载着沿岸23家农家乐、8处民宿的致富希望——龙泉村“淮河人家”民宿集群即将开业,村民土特产单日销售额预计突破3万元。  
      生态共富 从“卖资源”到“卖风景”
      曾因伐木烧炭导致水土流失的龙泉村,如今90%村民吃上“旅游饭”,户均年增收超2.5万元。村民赵丽的农家乐去年营业额达60万元,她开心地说,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生态保护是硬举措。两省划定12处生态保护区,推行“河长+景长”双轨制,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消失多年的桃花水母重现河湾。河南老街村村民王建国巡河时总留意新栽的菖蒲:“游客停筏拍照,村里的土蜂蜜成了‘网红货’。”  
      治理层面,两省联合出台《跨界流域旅游开发管理办法》,建立水质监测、垃圾转运联动机制。曾经的“省界矛盾带”变身“协作示范带”——郑州、武汉旅行社推出“鄂豫联游”专线,首月报名量破2000人次。  
      该项目预计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超5000万元。淮河镇党委书记秦学表示,下一步将联合河南月河镇打造“淮河源跨省营商服务专班”,推行“一窗通办”政务服务,并规划农旅产品集散中心、康养产业集聚区,让“一河春水”成为两省百姓的“共富水源”。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