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2-6-6 12:22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冯家园 陈云
当青铜编钟的乐音穿透2400多年的时空,其实测音高准确印证了铭刻其上的乐律铭文。以“铭文与音响互证”的独特性,随州曾侯乙编钟构建了人类文明史上首部“音律对照档案”。
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闻公报,我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至此,我国共有18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入驻世界文明殿堂,标志着这部公元前5世纪人类最早的“有声音乐教科书”获得世界级认可,升华了随州曾侯乙编钟作为跨文化对话载体的普世价值。出土于随州的战国早期青铜重器,实现了从曾国宫廷到人类共同记忆的永恒共振。
钟铭刻律 黄钟天籁:两千多年前的科学音律体系惊世再现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发掘震惊世界。65件青铜编钟以三层八组的恢宏阵列出土,年代距今约2400年,总重达2.5吨,钟体、钟架、挂钟构件镌刻有3755字铭文。
随州曾侯乙编钟1994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为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2021年,“湖北随州曾侯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学界定论:随州曾侯乙编钟是世界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一套编钟惊天下,何以如此?
青铜钟是中国先秦时期重要的乐器,多件钟组合使用即为编钟。随州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出土青铜编钟,其铸造工艺之精湛、音律体系之完备,令学者叹服。
随州曾侯乙编钟上镌刻的铭文,字数之多,堪称先秦金文之冠。突破金文记录大事、赞颂天子、表彰功绩的叙事传统,编钟上镌刻的铭文除少量记事外,绝大多数为标音以及记录诸如音名、阶名、八度组、各国律名对应关系等方面的乐律理论知识。其中系统记载了“姑洗”“蕤宾”等28个律名及其相互关系,三分之二未见于传世典籍。
随州曾侯乙编钟的拥有者曾侯乙,是战国时期诸侯国曾国的国君。考古研究认定,这3755字铭文是先秦宫廷音乐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体现了丰富的、严密的乐律学知识体系,代表了先秦乐律学的巅峰成就。
同样令人惊叹的是,穿越2400多年,重现世间的随州曾侯乙编钟仍能演奏。考古研究发现,随州曾侯乙编钟能奏出呈三度音程的双音,总音域横跨五个八度,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旋宫转调演奏复杂乐曲。其音域宽广、音色纯正,音乐性能良好,“一钟双音”的声学奇迹更是世所罕见。
每逢盛世,必奏编钟。1997年香港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古老乐音响起,听者无不为之倾倒。
2016年,第十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在武汉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考古专家、音乐学家共同签署《东湖宣言》称:随州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重大发现,其乐律体系比古希腊毕达哥拉斯音阶理论更早、更系统。
“这不是简单的乐器,而是一部刻在青铜上的‘声学密码本’。”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说。
青铜为书,黄钟作笔,当冷兵器时代的金属铸造升华为文明书写,公元前5世纪的科学音律体系惊世再现。
音文互证 千年对话:世界首部可演奏的“音乐教科书”
世界记忆项目与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旗舰项目。世界记忆项目侧重于以各类介质保存的文献记录,分国家、地区、国际三档。
2018年,随州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王巍呼吁启动随州曾侯乙编钟申报世界记忆项目。国家、省、市档案、文博系统人士联合发力,《随州曾侯乙编钟》于2023年初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两年后入围《世界记忆名录》。
随州曾侯乙编钟为实体器物,与传统纸质档案文献有较大区别,如何以档案遗产永驻世界文明殿堂?——存留至今的完好音响与青铜镌刻的乐律铭文共生互证。
不同于弦、管等乐器,青铜钟为固定音高乐器。随州曾侯乙编钟的3755字铭文详细标注了编钟正鼓音、侧鼓音及律吕关系。现代声学检测表明,铭文标注的音高与实测音响误差不超过5音分,相当于现代钢琴相邻两键音高差的二十分之一。
这种“声文互证”的特性,使随州曾侯乙编钟成为研究古代乐律的“活化石”。1984年,科学家用激光全息等现代技术分析钟体振动模式,发现其合瓦形结构、锡青铜合金配比与音槽设计,共同成就了“一钟双音”的声学奇迹。
音文互证,证明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人已经可以通过更为复杂的计算和音乐实践,在一个八度内获得十二律。十二律在2400多年前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音乐成就,表现了对各种音程、音级关系的理性认识,是轴心时代人类高度抽象思维能力的体现。
青钟铸史,随州曾侯乙编钟上的“乐律密码”与音乐实践科学互证,是一钟双音与错金铭文的千年对话,铸就了人类文明史上首部“音律对照档案”,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随州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者、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研究员冯光生指出:“随州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唯一能通过实物音响直接验证古代乐律理论的文献载体,堪称人类第一部‘可演奏的音乐教科书’。”
“它让沉默的文献‘开口说话’。”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崔宪表示。相比其他古文明仅存乐谱残片或文字记载,随州曾侯乙编钟实现了“视觉文本(铭文)—听觉实证(音响)—物质载体(青铜器)”的完美统一,其科学性与完整性“远超同时期全球任何音乐遗产”,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有声音乐理论文献。
金声玉振 礼乐回响:从曾国宫廷到人类记忆的永恒共振
如此成体系的“有声乐律文献”,不仅是中国出土金文中所仅见,在公元前5世纪的世界各文明中,也未见类似记录留存至今。随州曾侯乙编钟,是中华古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40多年来,随州曾侯乙编钟的意义早已超越国界,海内外几代考古学者、音乐专家潜心钻研。2018年,在湖北省博物馆召开的“曾侯乙编钟出土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泰表示,随州曾侯乙编钟打开了深度了解古人精神文化的新窗口。
考古研究发现,随州曾侯乙编钟铭文还记录了曾、周、楚、晋、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对照关系。这种跨文化的乐律编码,展现了当时跨国音乐交流的盛况。
2400多年后,随州曾侯乙编钟复制件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自孔子时期的声音”传遍世界,依然是跨国交流的重要桥梁。
2016年在中埃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上,2017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上,2018年首次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时……作为文化特使,随州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多次在重要外交场合奏响,让世界听见了中国声音,听见了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保护遗产,就是守护人类的共同记忆。湖北省博物馆计划推出穿越青铜VR项目,用打破虚实界限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随州曾侯乙编钟等相关历史故事的虚拟世界。在随州,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正酣,包含随州曾侯乙编钟在内的随州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将再上新台阶。
随州市擂鼓墩文物保护中心(随州市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负责人孙建辉说:“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件文物,而是人类共同的记忆与智慧。”
从两千多年前的曾国宫廷,到世界记忆遗产的殿堂,随州曾侯乙编钟用铭文与乐音刻录了人类文明的“源代码”。当现代科技让青铜铭文与千年乐音再度共鸣,这套“有声礼乐典藏”以跨越时空的对话,向世界讲述着人类对音乐之美的共同追求。
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文明互鉴的启迪,启示我们,真正的遗产从来不是静止的,是永远跳动的文化基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