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仲裁”破解跨省维权难题——数据跑腿解民忧 屏幕这头,湖北随州申请人杨某满怀期待;屏幕那头,北京公司代表神情凝重。在曾都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数字化仲裁庭内,仲裁员轻点鼠标,高清音视频与电子证据同步呈现,一场跨越千里的劳动仲裁庭审,正通过云端仲裁系统实现“零延时”庭审。
一纸解约,触发跨省维权困局 2019年1月,杨某入职北京某公司,按合同约定外派随州担任教师项目负责人,“每日8小时、每周5天”的工作条款明确载入劳动合同。2025年4月,公司突然送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以“客观情况重大变化”为由单方解约,仅给予3天交接期。面对杨某主张的26.3万元经济赔偿金及3.8万元加班工资诉求,公司代理人接到开庭通知后犯了难:“往返京鄂两地需耗费4天,差旅成本超万元,能否线上开庭?” 这通求助电话,恰成为曾都区仲裁数字化改革的应用契机。区仲裁院当即启动“云端仲裁”应急预案,指导双方完成身份核验、证据上传等前置程序,48小时内搭建起跨省庭审专用网络通道。 云端庭审,科技赋能仲裁高效运转 走进90平方米的仲裁庭,一场科技与法律深度融合的实践正在上演。高清影音系统捕捉每一处表情变化,证据展示平台将工资条、解除通知书等材料实时投射至各方屏幕;录音、录像、记录、刻录、证据演示同步运行,庭审全程生成。 更令企业惊讶的是,曾都区已构建全链条数字服务体系:从杨某通过湖北人社一体化平台在线提交申请,到电子送达系统自动推送案件受理短信,再到仲裁文书电子签收,全程“零跑腿”。 服务升级,数字变革重塑仲裁生态 回溯至2022年,曾都区仲裁院还挤在人社局6楼不足40平米的办公室,当事人常因等候区域不足在楼梯间咨询。如今数字化仲裁庭不仅配备智能庭审系统,更构建起“申请—受理—调解—庭审—送达”全流程在线服务闭环。襄阳居民韩某通过政务网提交的申请,次日即收到带电子签章的受理通知书,“点开链接就能查进度,比跑窗口快多了”。 数据显示,自2024年数字化仲裁系统上线以来,曾都区线上调解成功率达90.1%,案件平均办理周期压缩至30天内。当杨某在随州家中收到仲裁裁决短信,北京公司通过电子送达系统获取文书时,“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便民实践。 (顾三权 汤依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