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曾都: 织密公共法律服务网 筑牢基层法治基石 在随州市曾都区的城乡社区,一张覆盖全域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正悄然织就。从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一站式服务,到镇(街道)工作站的精准对接,再到村(社区)工作室的贴心帮扶,曾都区以实体平台为根基、以服务创新为动力、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法治动能。 实体平台全域触达 织密群众身边“服务网” 走进曾都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咨询台前群众正在有序排队,法律援助窗口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疑问,人民调解室内调解员正居中调和矛盾纠纷……这个集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实体平台,实现了群众办事“一扇门进入,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
据统计,曾都区已建成1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1个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57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实体服务网络全覆盖。全区已建成“半小时法治服务圈”。2025年上半年,各级平台累计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3457人次,将法律帮助送到群众家门口。
“以前觉得法律服务离我们很远,现在村里有了工作室,遇到邻里纠纷、劳务问题,步行十分钟就能找到专业人士咨询。”曾都区洛阳镇居民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群众的真切感受。这种“家门口的法律服务”,正是曾都区夯实基层法治根基的生动实践。 服务供给精准暖心 筑牢矛盾化解“第一道岗”
在曾都区综治中心的二楼曾都区人民调解中心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室,一场涉及物业纠纷的调解正在进行。当事人双方情绪激动而来,平和理性而归。这得益于该区创新推行的“一站式”非诉讼纠纷化解机制,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资源整合,力促矛盾纠纷在源头实质性化解。
“我们把非诉讼纠纷化解作为基层治理的‘减压阀’,通过建立常态化排查、专业化调处、规范化流程的工作模式,让大量矛盾在诉讼前端得到妥善解决。”曾都区司法局负责人介绍,这种将法律服务嵌入基层治理链条的做法,有效提升了矛盾化解效率,降低了群众解纷成本。
法律援助应援优援 架起为民解忧“连心桥”
在法律援助领域,曾都区更是打出一套“组合拳”。通过扩大援助范围、降低申请门槛、畅通“绿色通道”,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该区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提供优先受理、上门服务等定制化“点单式”援助。2025年上半年,全区已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84件,为190名认罪认罚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 值得关注的是,由曾都区法援中心指派律师承办的岳某故意伤害罪案,成功入选全省“三十佳不起诉辩护典型案例”,成为随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案例。该案中,律师通过细致阅卷、实地调查,提出精准辩护意见,最终促成案件不起诉处理,为同类案件办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曾都经验”。
据了解,曾都区下一步将聚焦服务智能化、宣传精准化、体系现代化,持续深化“互联网+法律服务”改革,扩大公共法律服务知晓率和首选率,让法治阳光照亮城乡每个角落。
( 随州市曾都区司法局 3233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