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查看: 183|回复: 0
收起左侧

烽火淬初心 岁月鉴忠诚 ——三位抗战老兵的烽火人生与赤子情怀

[复制链接]
楼主

随论超版

随论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6 12: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x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黄芳芳 赵慧林 通讯员 金伟 彭梦凝
      随州大地上,革命热血浸润沃土。三位健在的抗战老兵,他们的故事如时光镌刻的丰碑,铭记着烽火年代的不屈抗争,也诉说着和平岁月里的坚守与感恩。
      94岁的马志良、96岁的李明海、100岁的梅祖堂,虽然人生轨迹各异,却有着同样融入血脉的忠诚与担当。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头发,苍老了他们的容颜,那份赤子情怀却历久弥坚。
      十多载烽火传讯
      一辈子无悔跟党走

      “比起牺牲的战友,我现在能安度晚年,知足了。”随州家中,94岁的马志良话语朴实。这份“知足”近来更添荣光——8月21日,市委书记马泽江前来慰问他,并为他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关切询问他的健康状况,感谢他参加革命以来,在不同岗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及随州发展作出的贡献,希望他继续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1931年,马志良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卢沟桥事变后,他的家乡遭日军侵占。其父马忠玉是地下党员,负责为八路军征粮、传情报,抗日的种子早早在马志良心中扎根。1943年,12岁的马志良读高小时,发现同桌邓洪臣是地下交通联络员,便主动要求参与情报传递工作。一次给联络员王晓风送信迟到,两人均被老师打手心,后邓洪臣退学全力投身抗日。
      同年冬天,马志良首次单独执行任务:其父将日伪军扫荡抢粮的情报塞进他的棉裤破缝,他连夜送达,满心喜悦。两天后的上学路上,他被日伪军拦住,盘问“是不是小八路”,七八个日伪军举枪围堵,他镇定地以“去上学”回应,虽遭搜查,最终化险为夷。
      1944年4月,马忠玉交给马志良日伪军扫荡路线的情报。情报及时送达后,30多名游击队员在40里长冲堤下设伏,歼灭日伪军20多人。提及此事,老人满是自豪。
      烽火岁月亦有伤痛:1944年4月,因汉奸告密,马志良的父亲、大哥及13位亲友被捕,3个月后才被营救出来;王晓风、邓洪臣相继被捕,押往日本做苦役。1947年11月,马志良组织14名同村民兵参军,7人牺牲,幸存7人如今也已离世,只剩他一人。谈及此,老人眼角泛泪。
      三大战役后,马志良随部队南下解放两广、海南,后返武汉。1954年,他被分配到随县武装部,1958年退伍转业地方,1991年离休后定居随州。2019年,马志良荣获“全国健康老人”称号。
      如今马志良生活规律,每日读党报、看《新闻联播》,常去老年活动中心,还坚持骑车、钓鱼、打球、游泳。他笑着说:“15岁就会骑车,现在还能骑,既能锻炼,又能看随州的高楼、马路,多好啊!”
      从放牛娃到志愿军
      一生坚守践信仰

      “当年跟着党打鬼子,就认一个理:保家卫国!初心永在,忠诚永不褪色。”这是抗战老兵李明海对党的深情告白。
      1929年出生于随县的李明海,幼时双亲被土匪杀害,他和妹妹只能靠讨饭为生。8岁时,为了活命,他到地主家当放牛娃,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比起生活的苦,日军的侵略更让他刻骨铭心。鬼子打到随州后,挨家挨户抢粮食、抓壮丁拉大车,老百姓稍有反抗就会被开枪杀害。“我当时就发誓,一定要参军,把鬼子赶出中国!”李明海说。
      1944年10月,新四军第五师独立团途经河源店村,15岁的李明海毅然报名参军,成为独立团三营七连的通信兵。在白兆山、大洪山、大悟山等地的数十次战斗中,四望山保卫战让他印象最为深刻,“敌军把山头团团围住,子弹像下雨一样密集。”那场战斗虽未取得完全胜利,却让敌军伤亡惨重。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明海随部队转战南北,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坚守217高地的战斗里,他所在的连队打到最后只剩17人。“弹药打光了,我们就拼刺刀;刺刀断了,就用石头砸。一颗炮弹在我五步远的地方爆炸,弹片穿过我的右肩,我当时都没感觉到疼。直到炊事班班长背着铁锅冲上来保护我,我才发现军装全被血浸透了。”李明海说,“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阵地不能丢!”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李明海主动报名参战,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六团直属侦察排,担任排长。在东线坚守785高地时,他不幸负伤,被送往医院治疗。伤愈后,他立刻重返战场,直到战争取得胜利。
      1955年,李明海复员回乡,在随县新街镇安家,先后任黑屋湾水库水管处管理员、生产队长、大队副主任,养育6个儿女。2024年他获评“荆楚楷模”,今年其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如今,李明海爱给新兵、中小学生讲革命故事。“我讲不出啥大道理,就想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是无数战友用生命换来的。”老人望向远方,仿佛又看到了当年与战友们一起冲锋的身影。
      从枪林弹雨到田间地头
      百岁老兵的初心本色

      “这条腿是我17岁时被鬼子打残的。能看到鬼子被赶跑、百姓过上好日子,啥都值。”在广水市陈巷镇东风村新湾,100岁的梅祖堂眼中,仍闪烁着当年的坚毅光芒。
      1925年出生于广水的梅祖堂,童年生活贫寒且动荡。幼年时,父亲外出做工、母亲失踪,叔叔婶婶省吃俭用送他进私塾读了两年书,这让他早早懂得了“家国”二字的分量。
      1938年,日军铁蹄踏入陈巷镇,烧杀抢掠的暴行激起了百姓的怒火。13岁的梅祖堂跟着村民加入了民间抗日组织。
      1939年,李先念率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从河南竹沟抵达应山,于豫鄂边区会合中共领导的零散武装力量,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同年,梅祖堂加入该游击大队,后部队改编,他进入新四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第八中队。因识文断字,梅祖堂被调至连部任通讯员。通讯员虽无需直接冲锋陷阵,却需在枪林弹雨中传递情报,每一次任务都充满生死考验。
      1942年12月的麻沟岭战斗,让他永生难忘。当时,新四军第五师被3万多日伪军包围,他奉命传递命令,返回途中右大腿被流弹击中,昏迷了三天三夜。因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右腿落下了终身残疾。
      1944年,腿伤让他无法再上战场,他便转而担任情报站站长。同年7月,因身体实在支撑不住,他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梅祖堂一头扎进田间,安心务农。从1952年起,他先后担任村长、生产队会计,一干就是近30年。“乡亲们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上门帮忙;邻里闹矛盾,他几句话就能劝和。”东风村的村民提起梅祖堂,无不竖起大拇指。
      截至目前,梅祖堂老人先后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和80周年纪念章,并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三位老兵,三段烽火人生,三颗赤子之心。他们以青春热血筑牢家国防线,用一生坚守诠释忠诚本色,在枪林弹雨中挺起民族脊梁,在和平岁月里坚守初心本色。他们的事迹如星辰般璀璨,照亮岁月长河;他们的精神似丰碑般矗立,激励后人前行。这份“不容易”,不是转瞬即逝的片刻坚守,而是跨越近百年的永恒示范——从烽火少年到白发老者,他们用一生践行信仰,留下了值得我们永远传承的精神财富,时刻提醒着每一代人:铭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坚守初心才能行稳致远。



    返回社会民生
    发新帖 回复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随论(请注册中文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公司动态 |  广告合作  |  产品服务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